日本思想的源流:向中国学习,努力自成一体
2023/1/5 17:22:00 阅读:148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嘉陵桥渡 ,作者郑渝川hiecy
文 | 郑渝川
当代日本著名思想史家、东京大学前教授末木文美士所著的《日本思想史》一书,从篇幅来看,当然只是本“思想简史”,其中文版约16万字,但内容品质还是一流的。书作者在比较短的篇幅内,较好地讲述了日本思想传统是如何在引入中国(儒家、中国化的佛教)、印度(佛教经典)的情况,进行了奇异的内化,从而发展为具有鲜明日本特色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远比我们通常认为的更为坚韧,以至于日本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大规模西化以后,却仍然相较于其他东亚国家、东南亚国家具有更为浓郁的独特性。
《日本思想史》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书作者为了从大的趋势上把握日本思想史,提出了大传统、中传统和小传统。大传统其实就是由“王权/神佛”两极的思想体系结构——在“大传统”的结构中,王权关乎世俗的、现世的“显”的世界秩序,神佛则是其背后的超世俗的、超现世的“冥”的秩序,日本的思想史因循着王权相关的思想、神佛相关的思想、二者的紧张关系中展开的思想这三条线。书作者说,日本知识阶层的智识生活,文学、艺术思想,伦理思想,贴近生活的医学、历法、劳动、技术等思想,都可以理解为王权与神佛紧张关系中展开的思想。
而在神佛思想中,日本的本土神与外来佛之间的关系,佛教与神道的思想体系,本身也呈体系化,也存在矛盾张力。
《日本思想史》书中所指的“中传统”指的是明治维新以后到二战战败期间的思想结构。这个时期,前述大传统的两极结构其实上解体了,转变为了以天皇为顶点的一元结构。“中传统”中,虽然日本政治、社会、经济层面呈现出引入西方文明的诸多要素,是“显”的一面;但在“冥”的一面,这期间的日本仍然是一个尊崇皇室、神道的国家,与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世俗化转变的欧美国家相差甚大。
而小传统,指的是二战战败后,经由民主改造,日本原有的皇室、神道思想体系转趋式微,真正意义上开始较为深刻地接纳西方思想,并在相当程度上重新重视中国传统思想在日本的遗存。但正如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由于美国主持的民主改造因朝鲜战争爆发匆匆告终,所以日本思想上的小传统并不能像之前的大传统、中传统那样,成为一个可以有效统御全民的思想架构,所以逐渐的,日本陷入了后现代的思想崩坏状态,日本社会也因此发展出各异形态的亚文化。
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在日本古代,也就是书作者所谓的大传统的时期,之所以确立起王权/神佛两极的思想架构、意识形态框架,就在于日本一直试图做一个既要吸纳中国文化精华,但也要避免被古代中国的王朝纳入册封体制的国家。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在神佛思想之中,神道与佛教之间的对立、矛盾其实非常突出,因为日本政治思想的基本逻辑就是皇室血脉来自于众神,并将天皇本人定义为“现神”,但又竭力将之的具体存在与政治事务隔离开来,从而让“现神”不必为现实政治担负任何责任。
这本书也相当明确地指出,日本的思想文化无论从哪一个层面来说,都是对中华文明进行学习模仿的产物,尤其是汉字、文学、儒学、佛教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中国的南北朝)被日本接纳。这其中,今天的朝鲜半岛去往日本的移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日本,神道与佛教既对立,又事实性地相互影响,例如前者的许多仪式以及神社建筑其实都大幅引入了后者的内容。《日本思想史》书中指出,神佛的合流最终以日本的众神服膺于佛教的更强信仰体系。但日本本土化的佛教也吸纳了神道要素,从而奇异地哺育出日本精英阶层根深蒂固的神国思想。这种思想在古代的中国、朝鲜,以及其他很多具备本土宗教或大规模传播了外来宗教的亚洲国家,都是不存在的。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