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水运与国运:秦亡汉兴的历史密码

2023/1/5 17:18:45  阅读:132 发布者:

新出版的《水运与国运》一书谈到,“如果说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水就是华夏文明的产房”。《山海经》、《列子》的记载中,夸父“与日逐走”,不眠不休,因为太渴,所以饮尽了黄河和渭水的水。早在115-7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渭水流域劳作。20万年前,大荔古人进一步扩大了在渭水流域的活动杆位。约5万年前,渭水流域开始形成氏族公社,这为后来的仰韶文化铺平了道路。再后来,依偎着渭水,一衣带水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融合成华夏族,发展出农耕文明和衣冠文明,兴文字、设官职、推历法、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渭水流域抚育了华夏先民,并由此肇始了华夏人文之光,沿着华夏扩散了整个北方中原,再辐射到其他地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四十卷中,记载大小河流一千两百五十二条,其中渭水就占了三卷,仅次于占五卷的黄河。

经过夏周时代,姬周部族在渭水流域辛勤耕作,发展出繁盛的农业经济。在翦商革鼎以后,周人通过渭水和洛水两大水系,将王朝统治的两大核心区域连为一片,“既能向东输出西方渭水文化,又吸吮东方河洛文明营养,历八百年旧邦而其命维新”。周朝创制的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国家制度、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道德法治规范,成为华夏文明最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价值信仰。

《水运与国运》书中谈到,公元前7世纪,秦国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关中渭水流域,又在秦孝公在位期间,通过商鞅变法进行了制度革新,从而在周制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渭水流域源源不断地为秦国霸业贡献资源。在并吞巴蜀后,秦国君臣借鉴古蜀国开明王朝的治水经验,引入渭水流域的水患平治智慧,开凿建设了都江堰,遂使成都平原成为了新的天府之国。秦国引入韩国著名水利巨匠郑国开凿了郑国渠,进一步提高了关中平原的农业产能。秦国坐拥两个“天府之国”,用十多年时间攻灭战国六雄,一统国家。为了进军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

书中指出,“水德”也正是秦亡汉兴的历史密码。秦朝天下得益于水利,因水而兴。《尚书》中将宇宙万物解释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形态,认为自然界万物变化皆可归结为五行的互相转化。战国后期,齐国学者邹衍完善提出了五德终始说,强调每个王朝都有特定的德作为支配,认为君主应根据所属的“德”制定政治制度,设计政治模式。秦始皇认定“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为水德”,并为此重新设计了国家制度,改革历法,统一度量衡。

但秦始皇对于水德的理解毕竟片面。阴阳五行学说中,有“水主阴,阴主刑杀”的说法。这无形与秦国厉行严刑峻法相合,所以秦朝的法律条文严酷繁多,推行急促。《水运与国运》这本书指出,虽然“水主阴,阴主刑杀”,但水还有养育生命、滋润万物之意。写于咸阳附近函谷关的《道德经》就曾指出,“谁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

这意味着,当政者需要领会水的本质是以柔克刚,相当程度上无为而治,由此无所不胜。所以,秦始皇否认了水德要求君主善养百姓、与民休息的正面主流,在一统国家以后,没能及时将统治策略从“水润”向“水柔”予以转化,而是继续以战争状态下高度紧绷的治理机制处理和平时期的国政,继续推进“大水漫灌”,而没有“精准滴灌”,所以不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从而背弃了水德的初心。

取代秦朝的西汉王朝,同样认为自己秉持“水德”(汉武帝时将大汉属性从“水德”改为“土德”),重新强调“水德”顺应自然、浸润万物的特性,效仿水的顺从之性,顺应民心民意,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很快就迎来了“文景之治”。。

到了同样一统国家,结束分裂的隋朝,积极开凿运河,沟通南北,奈何推进太为急切,因而如秦朝那样同样落得个二世而亡。

《水运与国运》这本书梳理了中国古代王朝兴亡的历史,指出水运与国运密切相关——能够尊重水运规律,从中吸取到顺势而为、尊重民意、保障民生的经验的王朝,正如两汉与唐朝,再到明清,就能国运昌隆,国祚经历数百年。某种意义上,历史周期性的定律,就写在国运与水运相关的规律奥秘中。“依靠对水运规律的顺应,对国运规律的尊重,五千年华夏古国一次又一次地别开生面,一代又一代地薪火相传,一轮又一轮地涅槃重生。”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