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断章》
[日] 原岛春雄 著
谢跃 译 张宪生 审校
定价:52.00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3.01
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狭间直树
澳门大学特聘教授 林少阳
鼎力推荐
★打破二元对立,探寻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
官—民—夷/洋
政治—官僚、经济—地主、社会—家长、文化—读书人
探索国家体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中间层”
★揭示中国前近代与近代之间的延续与断层
从明末开始的长时段的“近代”
否定以西方历史为中心的“宋代近世说”
从“内部”、在“现场”观察中国
★把“中国”作为“方法”
批判性反思“现代性(modernity)”
打破日本学者眼中“概念化”的中国
重构大历史洪流中由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人们构成的纷繁的画面
内容简介
本书为日本学者原岛春雄教授的遗著,以中国明清历史与思想为主。书名所谓“近代中国”,不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而是上溯至明清之际,是一个长时段的“近代”,这里面蕴含着对以西方历史为中心的“宋代近世说”的否定,而希望从中国历史的内在连续性探究明清以来中国社会、思想的变化。由于作者曾亲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所以不仅从历史中探寻中国的结构,同时也是从现场、从现实中去观察中国。他的著作,饱含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内容扎实,见解独到,对我们理解中国明清以来历史的发展颇有借鉴意义。
本书主要关心的是传统中国如何向近代转型,即探索传统与近代的延续与断层关系,可以说,这是一部探讨中国近代化过程的著作。作者的焦点,尤其集中于国家体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中间层”,指出要彻底切断官与民的相生相容关系,彻底否定皇帝与奴隶、买办与军阀,清除阿Q诞生的土壤,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的近代化。其视角独特,分析锐利,是一部相当有深度的著作。
作者简介
原岛春雄(1946—1997),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和中山大学外国专家。
译者简介
谢跃,1958年生。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专攻日本近现代史。副译审、副教授。先后就职于贵州大学、海南师范大学。著有《私的学问:私的哲学与它所构建的世界》《一样与不一样》等。译有《中国的海贼》、《黑船来航》(合译)、《日本文明的谜底:藏在地形里的秘密》、《京都,流动的历史》等。
张宪生,1954年生。东京大学学术博士,专攻日本近世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著有《冈熊臣:生活于转型期的乡村知识人》《东亚近世历史与思想的地平线》。译有《黑船来航》(合译)、《日本历史的谜底:藏在地形里的秘密》等。
名家推荐
作者在本书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深入观察了中国历史,还时而流露出某种担忧。然而遗憾的是,东亚今日的局势更加纷繁复杂,处处涌动着不容异己的暗流。
本书所收录的各篇论文虽完成于20世纪末之前,但今天读来仍丝毫无过时之感。甚至可以说,本书或许能为身处迷雾中的我们寻找解决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思路。谨向东亚史研究者以及一般读者推荐这一佳作。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孙文纪念馆名誉馆长 狭间直树
作者亲历中国由后“文革”时代步入迥然有异的改革开放时代。他不仅从历史中去探寻中国的结构,更是从现场、从现实中去观察中国。他在现实中感受历史,又在故纸堆中感受现实,从中去思考中国与日本的“近代”。
——澳门大学特聘教授 林少阳
目 录
中文版序 川上哲正
“中国近代”之孤独的探寻者——原岛春雄《近代中国断章》导读 林少阳
出版寄语——原岛春雄君与勃拉姆斯 山村洋介
出版说明
第一部
清朝萨满教的堂子祭
齐周华与他所在的时代——《大义觉迷录》探微之一
“平均”解
辫发考
“国”与“家”之间
第二部
三元里的对话
近现代化与中国的思想传统
龚自珍与清朝的衰世
林则徐小考
第三部
章太炎的学术与革命——从“哀”至“寂寞”
蚕丛考
原岛春雄生平简谱
编辑后记
译后记
忆原岛春雄老师
译后记
谢跃 张宪生
《近代中国断章》中文版终于在原岛春雄先生逝世二十五年之际出版了。本书的问世凝聚了许多人的辛劳和付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魏育邻教授自始至终热心筹划斡旋出版事宜。魏育邻老师多年前在东京大学结识的朋友林少阳先生在百忙之中,向出版部门力推本书。林少阳系原东京大学教授,现任澳门大学教授,是章学研究专家。他虽然与原岛先生素未谋面,但他早就了解并敬佩原岛先生的学术精神和研究,在林少阳先生的推荐下,书中的一篇论文《章太炎的学术与革命》提前发表于2021年第4期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上,为全书的出版作了铺垫,并且还主动为本译著写了长篇的导读。同时,原著作者夫人原岛优子先生慷慨捐资和捐送中文版著作权;原岛春雄先生京都大学时期的校友、著作日文版编者印藤和宽先生、桥本恭子女士为收集、整理、出版原岛春雄先生的遗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杭州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朱晓江教授、编辑蒋金坤博士为原岛春雄先生论文的成功发表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广外日语77、78级包括已经移居国外的同学、老师踊跃为本书出版捐赠经费赞助;中国研究所理事长川上哲正先生不辞劳苦为译著写了热情洋溢、感人至深的中文版序言;享誉中日史学界的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孙文纪念馆名誉馆长狭间直树先生应邀为本书写了意味深长的推荐语;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张钰翰博士也是研究章太炎的专家,他仔细勘校了本书大量的中文引文,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李艳秋女士对部分译文的斟酌、润色给予许多宝贵的意见。我们借此机会向以上诸位老师、同学与朋友致以敬意。
本书译者和审校者与同期四十余名同学一道通过了“文革”后恢复的首届高考,于1978年春季进入广外日语专业学习。原岛春雄和原岛优子先生也于这一时期以外国专家身份来到日语专业任教,开始前后近四年的师生交往,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1970年代末,刚刚结束了“文革”的中国处于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春潮涌动的时期,我们这一批经历过“文革”的年轻学子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刻苦学习。原岛春雄和优子夫人则怀着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崇尚与向往的心情来到广外日语专业,以极大热情投入教学活动。原岛春雄夫妇除了教授日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外,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开设了多门有关日本历史与思想方面的课程供我们选修。原岛先生自费购买了日文原版书作为教材,以小班讨论课的形式指导我们阅读与思考,启发我们的思维,逐步引导我们走上研究道路。
原岛先生是个中国通,通晓中国的历史与社会,古汉语造诣极高,谙熟中国历史与思想方面的书籍与文献,涉猎广泛,是研究中国历史与思想的专家,在课堂上讲起这个时期的中国历史事件与人物时,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文革”造成了我们这一代青年在祖国历史与文化方面的知识断层,原岛先生恰好给我们补上了这一课,也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认识广阔世界的窗口。原岛春雄先生对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与社会进行深入思考,这些都充分反映在《近代中国断章》一书中。
原岛先生热爱中国,热衷于中日友好事业,将藏书都捐献给了江苏省镇江市图书馆。四十余年前受教于原岛春雄先生的学子们今天都已经年过花甲或年近古稀,但每念及在广外与先生相处的那一段时光,仍无限怀念与感慨。本书的翻译出版或许能略表曾受教于原岛春雄先生的众多学子们对先生的一点怀念与崇敬之情。
原书论文引用的汉语文献大多只有书名和作者,为方便读者查找,译者酌情补上了出版社、出版年份和页码。
忆原岛春雄老师
黄禧
原岛春雄老师,我们当面称呼他为“先生”,私下称呼“老原岛”。其实当时的原岛先生才三十出头仅比我们大十岁左右,称呼中带“老”字,一是表示我们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二是因为他为人稳重老成、温文尔雅,深受同学们的尊敬。一年级时,老原岛的夫人优子先生教我们语言课和日本文学,从1979年二年级开始,老原岛全面负责我们班级的主课日语精读课,从此我们与老原岛开始了一段终生难忘的师生情谊。
从老原岛给我们班带课起,我们的课本全部选用日本的名家名著。对我们而言,刚开始确实跨度很大,难以适应,但也因此大家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逐渐培养出了读原著的习惯。从二年级下半年开始,老原岛给我们开设一批选修课,有他自己擅长的东洋近代思想史,也有语言学、日本古典文学等课。老原岛平时不苟言笑,但课堂上侃侃而谈、字字珠玑。上老原岛的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可以批判教科书的观点,也可以和老师有不同看法,考试时有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这种开放式的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让我们受益终生。
老原岛开的课都非常专业和前沿,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不少选修课是当时国内独有的,上了他的时枝语法课后,我在当年的《日语学习与研究》发表了介绍文章。
老原岛家住广外的专家楼,距离我们学生宿舍不远。从他给我们班任课起,同学们时不时三五成群夜访老原岛家。每次到他家时,一人一杯加冰威士忌,开场话题通常都是来自他推荐的书中内容,最后天南海北,无所不谈。老原岛天资聪慧,思维敏捷,每次畅谈都能听到他的真知灼见。记得有一次,说到中国的发展前景,他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赶超日本,中国的汽车产业也会超过日本,那时我们都认为是天方夜谭,但是事实证明,老原岛的历史洞察力穿越了三十年。
老原岛书房的新书很多,多到堆在地上。他将数以万计的图书捐献给广外的日语教研图书室,让广外成为当时国内鲜有的日语原版书籍丰富的学校。得益于此,我们有幸读到很多日本经典著作,日语专业也由此学术氛围浓厚,不少同学毕业后都读研深造。
今年是我们毕业四十周年,老原岛离开我们也有二十五年了。毕业后到东京留学和出差的同学和他都有聚会,我最后一次见到老原岛是1987年在东京大学读研时到他府上拜访,他带我到附近酒吧喝到地铁末班车时间,分手时在车站口他晃晃悠悠挥手的形象还记忆犹新。我们毕业时,老原岛和大家相约在2000年元旦于北京天安门纪念碑相聚,遗憾的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每次在老相册看到与他的合影,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虽然老原岛著述不多,但他的治学精神感动了我们,我们都为有这样的老师感到荣幸和自豪。
(来源:四马路上)
转自:“初见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