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传集三编》
汪兆镛 编
王兴康 张靖伟 整理
定价:298.00元(全四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3.1
作者介绍
汪兆镛(1861—1939),字伯序,号憬吾,晚号清溪渔隐。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广东番禺。少随叔父汪瑔学于随山馆。1884年(清光绪十年)选学海堂专课肄业。次年举优贡生,以知县用。1889年中举人。岑春煊督粤时,延入幕府司奏章。辛亥革命后,避居澳门,以吟咏、著述自适。1918年曾参与修纂《番禺县续志》。1939年病故于澳门。编著有《晋会要》《元广东遗民录》《碑传集三编》《微尚斋杂文》《岭南画征略》等。
内容介绍
《碑传集三编》,近代汪兆镛编,收罗清代光绪、宣统以来商官显要、名流学者的生平事绩、碑传、墓铭等汇成50卷,又卷首1卷。是继钱仪吉《碑传集》、缪荃孙《续碑传集》、闵尔昌《碑传集补》之后的又一重要碑传文献,对清代人物生平多有订讹、补遗、参证、续纂之功,对于研究清代历史和近代人物具有重要价值。
出版说明
《碑传集三编》是近代汪兆镛编纂的一部清代人物传记汇编。清道光初年,嘉兴钱仪吉仿宋代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及明代焦竑《征献录》体例,编《碑传集》一百六十卷,内容始于天命纪元,迄于嘉庆朝,收录人物共二千余人,为清代人物碑传汇编之始。光绪年间,江阴缪荃孙编《续碑传集》八十六卷,收录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人物共一千一百余人。之后,民国初年,江都闵尔昌编《碑传集补》六十卷,主要收录清季人物,兼补道、咸以前《碑传集》《续碑传集》所未收者,共八百余人。但汪兆镛对《碑传集补》颇为不满,认为其“采及时流,以媚浊世”(《碑传集三编•自叙》),而以自己所纂为接续钱、缪二家之作,故名“三编”。
汪兆镛(一八六一~一九三九),字伯序,一字憬吾,自号慵叟、清溪渔隐,晚号今吾。因牓所居曰“微尚斋”,又称微尚老人。辛亥后,注籍罗浮山酥醪观,自号觉道人。先世居浙江山阴(今属浙江绍兴市),嘉庆年间曾祖父汪炌游幕入粤,至兆镛一辈落籍番禺,遂为粤人。早岁举学海堂专课生,为岭南大儒陈澧之高足。光绪六年(一八八〇)补县学生,十一年以优行贡成均,朝考用知县,十五年举于乡。后三应礼部试不售,辗转游幕于广东翁源、赤溪、遂溪、顺德各县。后弃幕业,赴乐昌县管理盐务。三十一年,岑春煊督粤,延之入幕,司章奏之务。次年,岑调任云贵总督,行前奏保,获“赏四品顶戴”衔,以知县分发湖南,未赴任,复返乐昌。又五年,政局不稳,治安不靖,遂离乐昌,返回广州。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汪兆镛曾赴香港短暂停留,并于同年十一月至澳门寓居,此后直至去世,往来于内地与港澳。民国建立,汪兆镛以清遗民自居,潜心吟哦著述,与文人学者酬唱往还,活跃于书画艺坛。一九三九年,病逝于澳门。
汪兆镛博通经史诸子,“于学无所不窥,方闻博识,乙部尤为淹贯。为文兼工骈散,而长于考据,订讹补坠,多发前人所未及”(张学华《诰授朝议大夫湖南优贡知县汪君行状》),兼及金石研究、谱牒编修、诗词创作,尤着力于岭南文献、文史、书艺方面的考订,著述繁多。编着《孔门弟子学行考》四卷,补《三国食货志》《刑法志》各一卷,《元广东遗民录》二卷,《岭南画征录》十二卷,《晋会要》五十六卷,《碑传集三编》五十卷,以及《广州城残砖录》《广州新出土隋碑三种考》《续举贡表》《山阴汪氏谱》等。又有《微尚斋诗》二卷,《微尚斋诗续稿》三卷,《澳门杂诗》一卷,《己巳纪游草》一卷,《雨屋深镫词》一卷,《雨屋深镫词续稿》一卷,《雨屋深镫词三编》一卷,《微尚斋杂文》六卷,《椶窗杂记》四卷。曾参与纂修《番禺县续志》,编刻《东塾遗诗》《已忆江南馆词》《公孙龙子注》《老子道德经撮要》《五百四峰堂续集》《诵芬录》等。
《碑传集三编》全书共五十卷,分宰辅、部院、卿寺、翰詹、科道、部属、督抚、河臣、使臣、监司、守令、校官、佐贰杂职、武臣、忠节、儒林、文苑、算学、孝友、义行、独行、列女(节孝、义烈、贞洁、贤明)等二十二目。书前载汪氏《自叙》及“作者纪略”,书后附汪氏墓志铭与行状。全书共收录人物四百一十六人,采文除“作者纪略”所列一百二十余家外,兼及清国史馆传稿、地方志、日记、题跋等,并有汪氏自撰数篇,实为浩繁。
《三编》之作,本钱、缪“两家宗旨”,“网罗放失,期于光、宣以来数十年政治之迁流,人才学术之隆替,可以考镜;往昔名流有为钱、缪所遗者,亦补辑一二,于读《清史稿》诸臣列传,粗资裨助”(《自叙》)。本书在编纂时注重于四个方面:一曰订讹,二曰补遗,三曰参证,四曰续纂。篇目分类大体依钱、缪二书而略有增改调整。《自叙》中均已例举说明。此外,本书有如下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具有比较浓重的遗民色彩。首先,增立“独行”一门,表彰辛亥后“松柏岁寒”时之“瑰节绝俗”者;其次,其他分类下所收人物及碑传作者,入民国后亦多有以清朝遗民自居者,如陈宝琛、温肃、王乃征、吴郁生、罗振玉、杨钟羲、李瑞清、张勋、沈曾植、王舟瑶、刘廷琛、陈毅等,或获得逊清伪谥,或积极谋划、参与清廷复辟,或供职于伪满,是其代表;再次,行文时民国后仍使用宣统年号,而将碑传原作中的民国纪年均改为干支纪年。此外,对辛亥革命之敌视,对丁巳复辟之表彰,亦多处可见。二是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偏重,即所收人物中,籍贯广东或曾在粤为官者明显较多。前者如戴鸿慈、温汝适、李文田、许应骙、梁鼎芬、丁仁长、吴荣光等,后者如阮元、张之洞、朱祖谋、杨永斌等,在全书中占有较高比例。三是碑传传主及作者中有多人为汪兆镛交游。如陈澧为其业师,陶邵学为其同窗,朱启连既为同窗,复为姻亲,梁鼎芬为其世交,陈伯陶、易顺鼎、朱祖谋、程颂万、王舟瑶、陈三立、钱振锽、张其淦等均与汪氏有酬唱学术往来,张学华更是其至交。可见,《碑传集三编》在辑录、选编时带有较为明显的个人倾向,显露出汪氏的取舍与扬抑。作为赓续钱、缪两家之作,《三编》与《碑传集补》除六十余篇重复外,可以说各具特点,在今天看来,同为研究清代特别是晚清以及民国的重要传记史料汇编。
《碑传集三编》之编纂历时十余年,汪兆镛生前未及刊刻,弥留之际仍托友人张学华代为审定。殁后,稿存于家。直至一九七八年,香港大东书局“承其后人出示此编”(大东书局版“出版说明”),得以影印面世。此后,又相继被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三辑,一九八年)、明文书局《清代传记丛刊》(一九八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碑传全集》(一九八七年)、上海书店《清碑传合集》(一九八八年)、广陵书社《清代碑传合集》(二一六年)等丛书收入影印出版,此书遂广为流行。
《碑传集三编》虽已屡经影印,但因原系稿本,字体不一,以行书为主,且颇多漫漶、潦草、涂改之处,部分影印版十六开两栏或三栏缩印,难以辨识;即使三十二开通栏影印,在使用时亦多有不便。因此我们不揣謭陋,将此书标点整理,以便阅读利用。现将整理中的一些情况说明如下:
一、本次整理,以一九七八年香港大东书局影印稿本《碑传集三编》为底本,使用现代标点符号标点全书。
二、《三编》系稿本,除间有抄写误字外,也有汪兆镛主观之删改,部分篇目与他处所载差异较大,且未经汪氏最终厘定。对此在本次整理中尽可能地通过校勘记予以说明。参校文献主要是卷首“作者传略”所载各家文集以及正文标题下所列其他文献,此外旁及传主诗文集、奏议,《清史列传》《国朝耆献类征》等清代传记文献,及出土墓志拓片、期刊杂志等。校勘记及其他注释说明文字皆以脚注形式注出。正文内校勘符号标于所校句末,脚注抽出整句,复记所校字词。校记中仅列文献名,版本信息见书后附“参考文献”。校勘记以校异同为主,出校从宽,对不影响文意的虚词及同义词异同一般不出校。部分参校文献与本书所载差异较大者,则正文不出校,将参校原文附于相应篇目之后,以资参考。
三、原书抄写用字较为随意,本次整理按照通行整理习惯,将俗字改为规范繁体字,古今字、通假字不改,清代避讳字回改,异体字一般改为正字,但亦不强为统一,不出校勘记。凡原书错字衍文当删改者,加圆括号;增入或改正的文字加方括号。字迹漫漶、空缺而无法校定者,均以□表示。
四、根据文意对原文酌加分段,以便阅读。取消原有敬称提行及空格,与前文接排。诏令、奏疏、序跋等长段引文及文末按语首空四格,回行低两格。传文原作者按语用正文字体,汪兆镛按语用仿宋字体,以示区别。
五、《三编》底本原无目录,历次影印均新编简目,但不尽完善。本次整理据正文及《续碑传集》《碑传集补》体例,重新厘定目录,每卷下首列传主姓名,下小字注传文体裁及作者。正文相应传文前亦列传主姓名,并在此基础上制作人名索引附于书后,以便查考。
整理中不妥及错误之处,敬希读者指正。
(来源:四马路上)
转自:“初见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