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件,这些悲伤在无数心灵上感应波荡,让人无法释怀,但是书终究还需要读,尤其是推荐一些可能没那么被人注意的作品,希望能够被更多人看到。荐书从来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依然值得尝试,这份书单很杂,就选十种,希望有大家喜欢的书。
01 漫长的余生 : 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罗新 /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 2022-7 / 65元
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迫卷入,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为平城宫的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意外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新史学推荐语:在这本书面前,一切的宫斗剧都显得黯然无光,而古代社会的残忍也可以一目了然,文笔和想象力足以支撑作者的野心,罗新从来没有让人失望。
02 破碎的生活 : 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美]康拉德·H.雅劳施著 王晨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1 / 108元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新史学推荐语:我们的个性化叙事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对于细节的呈现,对于悲情与沧桑的回溯经常显得浮皮潦草,本书是一个对于历史命运的重击。
03 秘密村庄 : 维希法国的抵抗运动
[英]卡罗琳·穆尔黑德著 黎英亮、冯茵译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2-7 / 82元
在法国南部地块中部的高山上,高高耸立着一小群偏远的小村庄,这些村庄由悠久而独特的历史结合在一起。在纳粹占领期间,高原的居民从集中营救了数千人。随着被纳粹迫害的受害者(抵抗者,共济会,共产主义者和犹太人,其中许多是儿童)大量拥入,这些村庄的村民团结起来保护他们的安全。
这些村庄为为什么及如何来拯救如此众多的人的故事从未得到充分讲述。但是,这项伟大任务中一些杰出的核心人物仍然活着,他们救下的人中也还有一些人在世。卡罗琳·摩尔黑德寻找并采访了参与这项非凡事业的许多人,并带给我们他们难忘的经历。这是一个充满勇气和决心的故事,讲述了少数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他人的英雄人物,以及人们团结起来反对暴政时可以做什么的故事。
新史学推荐语:法西斯暴力机器再强大,再残暴,在勇气面前,不值一提,这些普通人的反抗,让人陡生敬意。
04 “天命”如何转移 : 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
杨念群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2-9 / 128元
本书指出,清朝创造出了一种新型“正统观”。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基本上依赖单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观念,清朝则建立起了另一种对前朝正统观的补充性诠释框架,与其“二元理政”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而“大一统”正是正统观的首义,是王者获取“正统性”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本书围绕“大一统”在“观念”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表现展开具体讨论。一方面探究“大一统”观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及其在清代展现出的独特历史形态,另一方面探讨“大一统”观在清代政治、社会与文化实践过程中到底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
新史学推荐语:政治是中国社会的天罗地网,杨念群老师此书或许会有争议,他绝非为“大一统”辩护,但是读者很可能这样理解。
05 探索幽冥——乾嘉时期两部志怪中的知识实践
王东杰/巴蜀书社/2022-11/68元
本书主要分析了清代学人与志怪小说之间的知识实践。乾嘉时期是中国志怪集出版的高峰时期,也是传统考据学的鼎盛时期,这两种文化现象间有何关联?本书运用认知史的方法与视角,选取当时最有影响的两部志怪作品集《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将之放入更为广阔的时代心智氛围,从“看法”的立场出发,探讨了作为重要知识来源和知识探索对象的幽冥故事,如何被士人获取、辨析、研讨和利用,借以重访乾嘉时期的知识疆域,揭示其中某些隐而不彰的面相。
新史学推荐语: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除了高头讲章,还有无所不在的柔性知识与情感想象,东杰兄此书,触摸到了最隐秘而柔软的某个部分。
06 血色要塞 : 普热梅希尔之围与欧洲浩劫的降临
[英]亚历山大·沃森 / 范儒天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22-6-15 / 88.00元
普热梅希尔要塞位于波兰东南边陲,毗邻乌克兰,历来被战争与民族冲突所困。一战前期,俄军包围普热梅希尔要塞,希望快速拿下要塞、进军中欧,然而在奥匈帝国孱弱守军的抵抗之下,围攻意外地坚守六个月之久。
这是一场影响一战进程的重要战役,也是高烈度的围城之战。在恐惧支配下,普热梅希尔城陷入疯狂、猜忌、暴力、放纵之中。本书通过细致描绘要塞的日常细节,以及军队、民众的心理状态,再现了战争对社会与人性的巨大破坏力。腐朽无能的帝国统治、纸上谈兵的主帅和他昏庸的军令、胆小怯弱的军官和未经训练就被拉去送死的可怜士兵,以及挣扎在后方的无辜市民,构成了一幅混乱而残酷的战争图景,最终拖垮了奥匈和沙俄两个古老帝国。
新史学推荐语:一部军事史经典,其实我们对于军事史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而海外这方面的研究与普及值得高度关注与学习。
07 世纪末的维也纳 : 弗洛伊德、克里姆特、勋伯格和现代主义的诞生
[美] 卡尔· 休斯克著 李锋译 / 后浪*光明日报出版社 / 2022-7 / 99.80元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维也纳,在政治和社会解体的危机中,诞生了诸多现代艺术和思想成果。创新者们在音乐和哲学、经济和建筑、精神分析等方面,斩断了同某种历史观的维系;这种历史观是他们成长其中的19世纪自由主义文化的核心。本书即探索这一文化转型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肇始。
本书出版后在欧美等地的评论界及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并荣获1981年普利策奖非虚构作品奖,至今仍受到欧洲思想史领域的重视。
新史学推荐语:如何呈现一座城市的文化风貌,是我们有待努力的方向,各个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城市,其实是我们历史上的光亮。
08 魏晋南北朝
[日] 川胜义雄著 林晓光译 / 后浪*九州出版社 / 2022-1 / 88元
从秦汉到隋唐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时期。这是群雄割据的混乱时代,也是文学艺术、思想文化波澜壮阔的时代。本书宏观地聚焦于这三百多年乱世的种种因素和历史发展脉络,以超越政权、超越时代的广阔视野,跳出王朝更替、权力斗争等短时段的政治纷纭,综合性地考察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和文化史的交织,追踪在其中顽强生存着的“贵族制社会”的变迁轨迹,并重点介绍中国文明的结构和特点,探究华夏文明惊人的一贯性与强韧性。
新史学推荐语:川胜义雄写给大众的经典魏晋南北朝通史,日本文库本重印近20次,我们需要更多中国学者参与类似的尝试中来。
09 汉家的日常
侯旭东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5 / 108元
本书在政治史、制度史之外另辟蹊径,立足关系思维,聚焦两汉时期上自朝廷,下至临湘侯国、西北边地的候官与各地传舍运作的日常形态,致力于揭示反复进行的事务中形成的不同位置的人与律令、制度、机构的错综关系,展示了国家日常运转与维持的内在逻辑与生动细节,也对涉及两汉乃至整个王朝时期的不少基本看法提出新认识,为作者倡导开展的日常统治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精彩个案。
新史学推荐语:作者一直在提倡日常统治史研究,如何在老题目里面探索出新意,本书是一个很棒的尝试。
10 神话与仪式 : 破解古代于阗氍毹上的文明密码
段晴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22-10 / 128.00元
这本书看起来是个小题目,但实际上背后调动了大量不同学术背景的资源——不仅充分利用了历史语言学对多种语言比并辨析、分流溯源的方法,还融汇了图像分析、考古发现、神话民俗、历史文献的相关研究,可以说,这本书是最尖端的“绝学”,具有极高的原创性。同时,此书还是一部把“以小见大”的学术思路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作品,通过几幅特殊的于阗毛毯,最终呈现出来的,是自古以来我国新疆地区“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态。这样的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独树一帜的,它站在了西域研究学术创新的最前沿,是只有段晴教授这样的绝学专家,才能做得出来的学问。
新史学推荐语:2022年是一个告别的年份,纪念一位有热力与深度的学者。
来源:新史学2022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