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真的只是一个黑暗的战乱时代吗?
2022/12/23 11:27:05 阅读:182 发布者:
本书是一部通俗类历史读物。范学辉教授以北宋开国六十年(960-1020)为时限,为读者展示了北宋开国史上的精彩片段和生动细节,剖析了宋代历史发展中的关键点和重要环节。作者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融合自己的考证,用通俗风趣的语言,给大家讲述这段历史,不是“抄史料式”的转述,而是颇有深度的分析。譬如“陈桥兵变”,作者对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还原,特别是人物的关系,每个人在事变中处于什么位置、发挥何等作用都进行了分析。最大程度达到了阅读的通俗性和历史考证的可信度完美结合。
五代真的只是一个黑暗的战乱时代吗?(书摘)
周世宗走了,带走了他三十年致“太平”的梦想,五代群雄的太平梦终究未能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就留给大宋去完成了。
然而,五代的历史,是否就真得像欧阳修《新五代史》那样动辄“呜呼”,真的就只是一个黑暗的战乱时代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五代群雄固然未能一圆太平梦,但经过五十四年岁月的流逝和群雄的奋斗,相比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的形势,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个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五代历朝相承,苦心经营,中央政府手中掌握了一支愈来愈强大的禁军,到了后周的时候,特别是经过周世宗的整军经武,中央禁军的总兵力已经高达二十万以上,战斗力也有了质的提升。唐代中期以来,中央兵力寥寥无几、雄兵猛将皆归地方藩镇的内轻外重局面,得以彻底地改变。五代时期,地方节度使跋扈称雄者依然不少,但至迟从后唐开始,除非极其特殊的情况,真正有实力与中央进行军事对抗的藩镇已经是少之又少。这就为中央集权的重建、扫平地方割据势力准备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其二,五代虽然是一个分裂的时期,但南北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新五代史》的记载:到周世宗的时候,后周先后击败了北汉、后蜀、南唐和契丹四大强敌,分别从后蜀手中夺回了四个州,取南唐江北十四个州,取契丹三个州,已经拥有了一百一十八个州。这个数字仅略少于后唐的一百二十三个州,但要多于后晋的一百零九个州和后汉的一百零六个州,更远多于后周初年的九十六个州,占当时南北总计二百六十八个州的百分之四十四强。而且,经过周世宗的南征北战,北汉、南唐都遭到了致命性的打击,南唐已经削去了帝号,改向后周称臣,后蜀和南汉也成了惊弓之鸟,两湖、吴越、福建等地的地方政权则早已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即便是强大的契丹,也因为失去了幽州的关南屏障,对后周被迫采取了守势。这一切,都为大宋统一南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说,周世宗曾亲自规定:后周御窑所产瓷器的颜色为“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以此来象征后周的国运如“雨过天晴”般兴旺发达。应该说,后周的国运最终并没有能“雨过天晴”,仍然和梁、唐、晋、汉一样,悲剧性地成为第五个短命的王朝。但就安史之乱后中国的历史来说,经过周世宗的努力,确实已经是“雨过天晴”了。太平盛世的明媚阳光,已经就在眼前了。
如果把眼光放得再长远一些,五代的历史意义可能还不止于此。五代时期,五十四年的时间里更迭了十四个皇帝、八个姓氏,混乱当然是混乱,但伴随着一顶顶的皇冠被打落尘埃,汉、唐以来笼罩在皇冠上的“君权神授”的神圣光环也随之被无情地打破,天子“惟兵强马壮者为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本质,得以大白于天下。皇帝在民众口中的称呼,也由半神半人的“天子”下降为“官家”,也就是做官的人,后来更被戏称为“老头子”。五代以后的皇帝,很难再用天命、祥瑞、封禅一类骗人的把戏,就能廉价地换取民众的效忠。他们必须要给民众带来实际的利益,否则就会被无情地抛弃。
与此同时,伴随着五代“手提宝剑喝西风”、“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后将相还”,一幕幕社会底层人士通过个人奋斗实现发迹变泰的英雄传奇,使得魏晋隋唐的门阀统治终于彻底终结了,五代以来“取士不论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贱不必不贵,贫不必不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一个社会平等大为增强的新时代到来了。
宋朝开国之后,宋太祖在保护历代帝王陵寝的同时,专门下令为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勗、明宗李嗣源、后晋高祖石敬瑭的陵墓,各设守陵二户,每三年由官府举行一次正式的祭祀活动。至于后周的太祖郭威、世宗柴荣和恭帝柴宗训,更是每逢忌日,都要由大宋朝廷出面隆重祭祀。宋太宗的时候,当有人上书建议宋朝直接上承唐朝,否定五代各朝的正统地位时,宋太宗当即就予以了拒绝。确实,这是对历史应有的尊重,也是五代群雄应得的地位。无论如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每一个牺牲都是伟大的,每一份耕耘也都会有一份收获。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