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孙稿抄校本研究
张锦少著
2022年10月出版
98.00元
978-7-5732-0425-7
作者简介
张锦少,福建泉州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该校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硕士课程主任、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新亚书院辅导长,曾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访问学者。研究专长为古代文献学、清代学术史、文字训诂学等。著有《清代三家〈诗〉学新论》、《王念孙古籍校本研究》、《王念孙〈韩非子〉校本集证》、《粤语词汇溯源》等,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
清代是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且最具科学意识的时期,被学者誉为堪比西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王念孙以其在古音、训诂、古籍校释等重要领域的成就,成为清代学者中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代表人物,其古学研究成果主要散见于刻本、稿本、校本、抄本四种材料。
本书作者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的支持下,近二十年来从全国各地图书馆、藏书机构收集了几乎全部传世的王念孙的稿抄校本,并从这四十多种稿抄校本出发,配合原件书影,综论王氏的古籍校本学,钩沉王氏分合古韵、通释故训的遗稿,考证与稿抄校本流布息息相关的民国学术史。同时通过中西校勘学的比较,评骘王氏校勘的实绩与属性。本书的出版,不仅是新材料在数量与种类上的增加,更是在这个新领域里,以较为宏观的角度,还原了王氏不同学术观点的演变过程,考索了王氏治学方法的要领,使王氏久藏书库的珍贵材料得以重见天日。
目录
第一章 近二十年高邮二王稿抄校本的发现与研究
一、引言
二、高邮二王稿抄校本的流传、发现、研究
三、近二十年所见二王稿抄校本的内容
四、二王稿抄校本的价值
五、结语
第二章 北京大学藏王念孙《合韵谱》手稿新绎
一、引言
二、入藏前王国维对手稿的校理考实
三、入藏后陆宗达对手稿的校理考实
四、从手稿看王念孙的古韵分部
五、从《合韵谱》手稿看王念孙的“合韵”说
六、结语
第三章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王念孙《方言疏证补》王国维抄本相关故实考论
一、引言
二、《方言疏证补》抄本考实
三、王念孙撰作《方言疏证补》考实
四、《方言疏证》与《方言疏证补》关系考实
五、《重校方言》与《方言疏证补》关系考实
六、结语
第四章 王念孙古籍校本研究综论
一、引言
二、校本存佚的现况
三、校本真伪的鉴定
四、校本材料的过录
五、校本的整理与研究
六、结语
第五章 王念孙的校勘成果及其属性——从胡适《校勘学方法论》说起
一、引言
二、校勘作为一门科学
三、理校的属性
四、王念孙理校的属性
五、从出土文献看王念孙的古籍校释
六、结语
引用及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节选)
清代是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且最具科学意识的时期,被学者誉为堪比西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而王念孙以其在古音、训诂、古籍校释等重要领域的成就,成为清代学者中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代表人物。他的古学研究,包括上古韵部的分合、词义句法的训释、古籍文字的考订等,至今仍普遍为学者采信与肯定,他的不少见解更为近年出土古文献所印证,卓识可见一斑。王念孙的学术成就早有定论,其学术贡献更可以说是跨时代的,因此以王念孙及其子王引之的学术著作与治学方法为研究核心的“高邮王氏之学”,一直是中国语言学、语文学、文献学、校勘学、学术思想史的热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王念孙存世的古学研究成果主要散见于四类材料。其一是刻本,即“高邮王氏四种”。其二是稿本,即王氏学术论著的稿草。其三是校本,即王氏在古籍原书上的批校。其四是抄本,即其他学者誊录王氏论著的写本。这四类材料中,已经刊刻行世的“高邮王氏四种”,是学者研究王氏之学的主要依据。然而这些论著数量再多,范围再广,如果不能够掌握刻本以外的稿抄校本,王氏之学的实绩是无法得到全面评价的,个别与王氏有关且具争议的学术问题也无法解决。陈寅恪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这段话很能说明现藏各地图书馆的王氏稿抄校本的研究价值。王氏的手稿、批校甚至是他人迻录原稿的抄本,属于王氏学术论著成书或学术观点构筑的最初形态,没有传抄翻刻而出现人为删改的问题,配合相关的刻本,可以如实反映王氏之学从萌芽、形成、演变、发展、成形到定见的轨迹。
北京大学藏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合韵谱》稿本
为了突破研究材料上的局限,推进研究方法与范式的创新,笔者自2010年起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的支持下,开展“新见王念孙古籍校本研究”、“王念孙、王引之稿本、抄本、校本研究计划”、“新见王念孙《荀子》校本、王引之《经义述闻》稿本研究计划”。在此期间,笔者亲自到各地图书馆借阅、过录、拍摄王氏稿抄校本,并进行整理研究,迄今收集所得的新材料达四十七种之多。2014年,笔者的《王念孙古籍校本研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念孙〈韩非子〉校本集证》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可以说开拓了“高邮王氏之学”研究中一个全新的领域。
上海图书馆藏王念孙《荀子》校本
本书是笔者第三部利用新材料探析王氏之学的论著。与前著相比,本书研究的对象由四种古籍校本增至四十多种稿抄校本,研究的重点则从阐发王念孙对个别古籍的批校,扩展至综论王氏的古籍校本学,钩沉王氏分合古韵、通释故训的遗稿,以及考证与稿抄校本流布息息相关的民国学术史,乃至于从比较中西校勘学的背景下,评骘王氏校勘的实绩与属性等。可以说本书各章所论,在广度与深度两方面皆有所拓展与深化。全书分为五章,分别从稿本、抄本、校本三类材料中,选取各类之中最为重要且能凸显王念孙治学旨趣与成就的材料,结合“高邮王氏四种”,参照近人论著,因应材料的内容与性质的不同,采用语料分析、数据统计、原典细读、史实考证、综合论述、理论比较等不同的研究方法与框架,如实呈现各种材料的特色与价值。
第一章述论近二十年王氏稿抄校本的发现与研究情况,作为后文各章的引论。
第二章基于笔者近年校注北京大学藏《合韵谱》手稿的成果,从六种共十二册的《合韵谱》手稿所见近四千个二部通合的文例,重新寻绎王念孙对古韵分合的看法,并首次以数据统计的方法,归纳其“合韵”说的特色。笔者参照今人对先秦两汉韵部的研究成果,评骘《合韵谱》的得失,肯定手稿在韵字校勘、审订韵字、钩稽语料、梳理上古音各韵部的关系以及对各部韵值拟测的参考价值。
第三章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方言疏证补》王国维抄本为坐标,以接近原稿的状态,考察王念孙补正《方言疏证》的经过以及前后文字增订、观点嬗变的缘由,并探论王国维在民国时期推动王氏之学的导引之功。抄本中五条王氏直接批驳卢文弨《重校方言》的材料,不但涉及方法学上迥然不同的校勘理念问题,更为厘清卢氏暗袭王念孙《方言》校本成果的学术史公案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第四章则是笔者在王念孙古籍校本研究工作上的总结。笔者从校本存佚的现状、校本真僞的鉴定、校本材料的过录三个方面,总结二十年来亲自从北京、上海、南京、台湾等地图书馆过录、整理、研究十二种校本的经验。校本所见批校数量相当可观,但大多相当简略,且不同校本由于内容各异而各具特色,如何把这些校本的批校整理成具系统的研究材料,成为了校本研究的一大挑战。幸而这十二种校本与通行的“高邮王氏四种”,有不少可以直接或间接比勘的材料。而从研究校本新见王氏校释古籍的成果,更为今人研治传世与出土先秦两汉文献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此外,校本的发现,为二王著作权公案的争议提供了最为原始的实物证据。笔者全面爬梳这十二种校本后,非但没有发现任何王引之涂抹父说的痕迹,更在校本里找到父子二人当日旦夕相从,研讨学术的记录。现存校本里部分可以确认为王引之手迹的批校即为明证,而校本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上的意义亦由此可见。
作为清代首屈一指的校勘学家,王氏校释群籍的成果除了直接见诸十二种校本外,亦淹贯于王氏的手稿之中。如何把如此大量的校勘成果提升到理论层面上的讨论,是笔者近年研究王氏之学经常思考的问题,本书第五章的撰作是这个方向的一种新的尝试。笔者选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胡适对王念孙理校成果的批评为背景,从中西方校勘学的比较,剖析有本可依的对校与无本可据的理校在中西方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藉此反思王氏校勘方法的实绩与理路,并回应近年学界有关乾嘉学派科学思想的讨论,探论王氏理校方法的科学属性。
(来源: 上海古籍出版社)
转自:“初见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