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将这样一本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海峡两岸的读者”
2022/12/12 16:09:45 阅读:335 发布者:
(本书)种种新论,虽是一家之言,且不无可商榷之处,但它们的提出,足以使现今人们关于西汉经学的许多传统观念发生动摇,从而也使整个经学史的许多习惯成见,发生动摇。人们在这些新论点、新证据面前,不能不重新认真研究史料、思考问题,并对本书的一系列见解做出严肃的响应,不论赞同还是批评,都将会推动经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我愿意将这样一本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海峡两岸的读者。——牟钟鉴
《西汉经学源流》
王葆玹 著
书号:978-7-220-12384-9
壹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定价:89.00元
经学,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根基,也是传统学术的筋骨和底色。西汉是经学的肇始时期,西汉经学对于后代学术思想有着重要影响。本书即为研究西汉经学的学术专著。作者王葆玹先生兼用考据与西方现代哲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西汉经学的来源、流派、著述形式、分期、思想及衰变过程,就西汉礼学、春秋学和易学的一些疑难问题作了考辨和分析,提出了大量新的见解。由秦、汉的社会变革、学术政策,乃至西汉后期的宗教改革,都说明经学在当时的地位与内涵。氏著对经学的文献,各派的概念、思想,以及彼此间的争论,都有新证及新见,是一部难得、严谨的学术著作。
序二
以儒家经典为主要阐述对象的经学,曾经是中国社会的一门主要学术,受到历朝皇权的推崇和扶持,兴旺延续两千余年,有关著作汗牛充栋,对于中国的政治、哲学、伦理、文艺及民俗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帝制社会解体,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声浪中,旧经学逐渐退出学术中心舞台,这是合乎社会进步潮流的。而后有以周予同为代表的批判派经学研究,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经学研究,皆有可观成就,但不免带有偏激的情绪。也有少数学者把经学限制在纯学术范围内,继续用传统的国学方法加以研究。更多的学者,不同程度地吸收西方近代哲学理论方法,将原有经学著作拆散,纳入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的研究之中。总之,民国时期的传统经学已经式微,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大陆,旧经学传统更趋中绝,这种情况是否是正常的呢?我认为旧经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经学研究的终结,恰恰应该意味着新经学学术的诞生。像经学那样对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生过巨大影响的学术体系,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加以抛弃的,也是不能仅仅用革命家的激烈言辞加以克服的。经学是儒学的主干,不懂经学无以知儒学,不知儒学无以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因而也谈不上批判地继承。我们应当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对如此庞大的文化遗产做出全新的整理和总结,这不仅是为了清除它的负面影响,也是为了从中发掘丰富有益的思想资源,用以建设我们的新文化。
从大陆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经学研究似有复苏的趋势。经学古籍的整理出版,重要经典的新注与今译,某些单经的学术研究,都取得一定的成绩。最活跃的是易学,竟形成长盛不衰的热潮。但总的说来,新经学研究刚刚起步,队伍很小,成果不多,许多领域尚是空白。谈到综合性经学历史的研究,可以说相当冷落沉寂,本人只看到有关近代经学史的一两本著作,还不够完整深入。清人皮锡瑞的《经学历史》和民国学者周予同的注解,至今被学人奉为圭臬,尚无一本新经学通史著作问世。周予同关于经学三大派别,即西汉今文学、东汉古文学和宋学之说,学界因循如同定论,从未见有何异议。经学史研究之所以缺乏创新力作,其原因首先在于这一项研究难度较大,要求学者有深厚国学功力,耗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许多人视为畏途;其次是经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一时难以确立,无论走旧经学的老路或是重复简单批判的做法,都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而新路有待开拓。
可喜的是,我们终于看到了经学史研究方面富于探索气息的新作,而且是中青年学者的作品,这就是王葆玹先生的《西汉经学源流》。这部书从经学史的早期阶段西汉着手,重新梳理中国经学的源头和流派,而这正是一部新的经学通史诞生之前的第一步重要工作。源不清则流不明,恰恰在西汉经学的研究上,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有争议的问题不少,需要认真加以探讨。葆玹是比我年轻的朋友,在学术上素以刻苦细心和见识独出而为同行所称道,好读书又能求深解,长年从事先秦和秦汉思想史的研究,积累丰厚,勇于开拓,故能以雄健的力量从正面进入经学史的难题,向经学权威和传统观点提出挑战,在经学史的开端研究上树立自己的一家之言。
这部书的优点和特点是:第一,资料翔实,考证周密,这是经学研究佳作必备的特质。作者对有关经典和经注、经解下过苦功,比较熟悉,故能旁征博引,论据充足;同时不泥于古注家成说,对所用资料详加考辨,去伪存真,用其当用者,故书中所引资料,一一经过审核,有较高的可靠性。第二,框架新颖,方法脱俗,故能破旧套,立新论。作者部分地继承传统国学治学方法,又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西方解释学、结构主义哲学和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形成自己的框架结构和研究方法,既不是以经解经,只信不疑,又不是政治批判,简单否定,而是把经学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加以审视,结合社会历史的变革,多角度地揭示中国文化的经学思维模式和经学史的文化意义,这就增强了经学研究的立体感和科学性。第三,使用最新考古数据,主要在易学部分利用马王堆出土帛书《周易》的新发现,与传统文献做深入的比较分析,从而使汉易研究展现出一个新的局面。
这部书翻旧案,立新说的地方很多,但又不故为奇异,使人感到持之成理,言之有据。例如:第一章指出,“六艺”以六为度,“五经”以五为度,乃是秦制与汉制的差别,又指明“传”“说”“记”三种经著形式的特点与优点;第二章在今古文对立之外,特标出鲁学与齐学的对立,并由此引申出整个经学史上义理派与象数派的对立。本书关于经学派别的独特见解,令人耳目一新;第三章着重说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真正完成不在武帝之时,而在成帝之时,成帝发起过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于是“汉承秦制”遂告结束,王凤家族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第四章重新考察了公羊学的源流,从系统论的角度解释天人感应学说,又论证《春秋繁露》的可靠性,并对董仲舒“大一统”的确切含义提出自己的理解;第五章突出西汉礼学,对三《礼》的来龙去脉及后氏礼学,论说相当严密,又以祭礼为重点,详细考察了西汉郊祭的沿革,阐明成帝罢废诸祠而设置南北郊的社会意义;第六章说明帛书《要》《易之义》《二三子问》为鲁学作品,帛书《系辞》为道家易学的代表作,官方田何易学则为齐学。
我认为上述种种新论,虽是一家之言,且不无可商榷之处,但它们的提出,足以使现今人们关于西汉经学的许多传统观念发生动摇,从而也使整个经学史的许多习惯成见,发生动摇。人们在这些新论点、新证据面前,不能不重新认真研究史料、思考问题,并对本书的一系列见解做出严肃的响应,不论赞同还是批评,都将会推动经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我愿意将这样一本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海峡两岸的读者。
牟钟鉴写于北京西郊
一九九四年五月
作者简介:王葆玹,1946年生于北京,1981年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等职,并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研究范围包括经学、早期道家学说及魏晋玄学。著有《正始玄学》《玄学通论》《今古文经学新论》《王弼评传》《古今兼综──两汉经学》《老庄学新探》等书。
【目录】
引论
一、经学模式与中国文化继承中的选择问题
二、从西汉经学的分期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问题
三、《诗》《书》之依附三经以及经学流派问题
第一章 经书系统与经学著述形式
一、引言
二、六艺五经及其与孔子的关系
三、“以六为度”和“以五为度”的经书系统
四、传、说、记和章句的著述形式
五、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西汉经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章 西汉经学流派——齐学、鲁学、后氏礼学和古文经学
一、引言
二、甄别齐学与鲁学的理由
三、鲁学的经典和以荀子为关键人物的鲁学传承谱系
四、马王堆帛书《周易》与鲁学的关系
五、齐学的经典与传承谱系
六、齐学和鲁学所习经书及其思想风格的差别
七、六艺次序问题及其意义
八、古文经典的出现及其不同的命运
九、融汇齐鲁学说与古文礼书的后氏礼学
十、古文经学的兴起
十一、齐学、鲁学、后氏礼学与古文经学的分野
第三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经学史的分期问题
一、引言
二、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献记载
三、“经传说记”系统中的诸子学
四、“汉承秦制”与汉成帝的革新
五、从“博士七十余人”到“十四博士”的演变
六、《天人三策》之年问题的解决及其意义
七、孔子的素王地位及其与“独尊儒术”的关系
八、王凤及其家族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事件中的作用
第四章 《春秋》公羊学及其与穀梁学的纷争
一、引言
二、从《邹氏春秋》看公羊学的渊源
三、公羊学派的构成
四、《春秋繁露》的可靠性及其与穀梁学的关系
五、公羊学“孔子王鲁”说及其与穀梁学的分歧
六、大一统与元学
七、关于宇宙系统模式的构想及其感应
八、带有形上学倾向的思想方法
第五章 与国家宗教并行演进的西汉礼学
一、引言
二、以郊禘为核心的礼学的形成
三、今文《礼经》的篇目及其内容的局限性
四、《礼古经》和《礼记》的三种辑本
五、后氏礼学和西汉郊祀制度的沿革
六、西汉宗庙禘祫制度的沿革及其礼学依据
第六章 学院派易学的形成和演变
一、引言
二、秦代焚书事件与学院派各家易学的形成
三、帛书《周易》的价值及其所属的文化地域
四、帛书《系辞》与《易之义》的区分及其意义
五、西汉易学中的鲁学与齐学
六、河内女子发现《说卦》的事件
七、梁丘氏易学的兴盛
八、孟、京卦气说
九、费氏易学的兴起
第七章 贯穿于西汉经学史上的重要命题与思想
一、引言
二、“圣人感生说”与“圣人同祖说”
三、“五德终始”与“皇帝王霸”的历史观
四、关于“世卿”的争论
五、禅让说与革命说
六、从阴阳五行说看齐、鲁、古三派的宇宙构成论、观念论和系统思想
七、阴阳构成五行的图式
八、宇宙发生论
第八章 西汉经学的衰变
一、引言
二、高于五经的谶书和超乎传记的纬书
三、西汉今古文经学的剧变
结论
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提供图书资料!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