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宋型国家历史的演进》
✨著名宋史研究专家、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李华瑞全新成果
✨首次探寻宋型国家的鲜明特色及深远影响
✨全新展现宋代历史全貌,重新认识宋朝历史地位
✨一部难得的断代史,兼顾普及的历史读物
李华瑞 著
ISBN:978-7-100-20554-2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定价:128.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绪 论
一、从秦汉以降至晚清中国历史看“宋型国家”的特点
二、从10-13世纪中国历史看宋朝历史的特点
三、20世纪初以来国内宋史研究议题的变化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一章 北宋前期政治
引子:天水朝的来历
一、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北宋的建立
二、“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三、北宋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四、“斧声烛影”与“金匮之盟”
五、内外政策的转变与打破文武平衡的既定方针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二章 真宗、仁宗时期的社会矛盾与庆历新政
一、保守政风的形成与对外政策
二、社会矛盾的发展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四、南方士大夫的崛起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三章 王安石变法
引子
一、变法前的王安石
二、变法的内容
三、法先王之政与“摧抑兼并,均济贫乏”
四、“异论相搅”与元祐更化
五、王安石变法的效果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四章 北宋政治变革时期的文化
一、宋学的勃兴与发展
二、文学、艺术、史学的发展高潮迭起
三、沈括《梦溪笔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四、文化高涨的原因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五章 北宋后期的社会改革及其灭亡
一、绍圣绍述与新法的沿革
二、崇宁党禁与社会改革
三、北宋的灭亡
四、士大夫集团的分裂与理想光环下的现实悲剧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六章 偏安江左的南宋政治
一、南宋建立与宋高宗对金屈辱苟安的政治路线
二、南宋初防御性军政体制的确立
三、关于南宋史研究中的岳飞抗金问题
四、孝宗、宁宗为恢复中原的改革活动
五、权相政治与南宋的灭亡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七章 南宋社会的历史性转折
一、两宋之际的北方移民与南方经济、文化重心的确立
二、文化思想内倾及其社会原因
三、法祖宗与南宋社会的保守倾向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八章 宋朝的“内忧”与社会保障
一、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防范
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三、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措施及其特点
四、社会保障与农民起义规模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九章 宋朝的积弱国势与对外战争
一、守内虚外:宋朝消极防御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二、崇文抑武国策与宋代统治集团尚武精神的丧失
三、宋朝与辽西夏金蒙元的攻防战
四、宋与辽西夏金元攻防战优劣析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十章 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及其区域特色
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
二、农业经济制度
三、手工业生产的分工特色、技术进步、生产规模及其工匠身份的变化
四、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十一章 宋朝的商贸与城市
一、商品流通与贸易
二、商业管理与政策
三、城镇的发展与城市居民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十二章 宋朝的货币与资本
一、宋朝金银的货币功能与地位
二、北宋的货币流通
三、纸币的诞生
四、南宋的货币流通
五、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
六、地主、官僚、商人三位一体的形成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 宋朝的财计与民生
一、兵制变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二、财产税成为宋朝赋役的主要标准
三、宋朝财政的窘迫与征敛
四、宋朝赋役与社会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 宋朝的宗教及民间信仰
一、宋朝对佛道的政策
二、对佛道的管控
三、佛道的世俗化及其影响
四、民间大众信仰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十五章 宋朝的妇女与社会
一、婚姻关系的变化
二、妇女在家庭中的位置
三、理学与妇女
四、缠足民俗的演进
五、宋朝妇女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尾 论
一、厓山之后宋朝历史书写的演变
二、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宋朝文明
三、宋朝国家文明的高度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后 记
内容简介
李华瑞教授近年来提出“宋型国家”的概念,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探寻宋代国家类型的鲜明特色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本书围绕“宋型国家”呈现的“守内虚外”、奉行养兵政策、“崇文抑武”的三大特征,全面系统叙写两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对宗教信仰、妇女生活与地位等也有专章论述。
作为一部全新的宋代历史著作,本书是作者几十年宋史研究与教学的结晶,兼具学术性及普及性,既可供专业读者参考,又可供历史爱好者品读。
审读意见
初看书题,以为本稿是以宋代为中心个案的历史类型研究,审读书稿,发现作者意在表述宋代的国家类型的独特性,这就是其绪论中概括的“守内虚外”、养兵政策、“崇文抑武”的士大夫政治的三个突出特点,有别于前,而垂范于后,开元明清之先河。
围绕这三个宋代国家治理特点,作者全面系统地叙写了两宋历史的政治、财政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对宗教信仰、妇女生活与地位等也有专章梳理,同意复审做出的“堪称一部难得的断代史”判断,也同意责编对其“普及历史读物”定位的概括,作者的研究同时也吸纳综合了宋史研究的进展和其他学者的观点、成果,包括日本和台湾地区的成果,以及大陆1980年代之后的主要成果,确实显示出视野宏阔,不仅可为宋史研究同行学者参考,也适合普通历史爱好者作为全面了解宋史的普及读物。
本稿学术质量较高,表述写法兼顾学者和普通读者,确属难得。
作者简介
李华瑞,男,1958年2月生于甘肃山丹县平坡,祖籍四川绵竹遵道。
1978—1985年本科、硕士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1990年博士毕业于河北大学。1990—2004年先后任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处副处长,人文学院院长。2004年9月调入首都师范大学,至2022年3月先后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学报社科版编辑部主任、主编(2012—2016),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2年4月被聘为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主要从事宋史、西夏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1985年以来出版专著、专集、合著、编著29部,发表论文240多篇。
《宋型国家历史的演进》
商务印书馆2022年9月出版
定价128.00元
从秦汉以降至晚清中国历史
看“宋型国家”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宋朝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宋朝自始至终是一个不与游牧渔猎民族一争雄长的时代,以往认为宋朝的积弱很大原因是强调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过于强大,其实不仅如此,而是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自周秦以降至唐中叶以前,强大的汉、唐帝国,对于主要对手——北方游牧渔猎民族政权势力,采取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以武力手段削弱其军事威胁,开疆拓土,将边防线不断推进到塞外。唐中叶以后经三教合流而形成的新儒家思想对外部世界有了与此前很大不同的认识,华夷之分在汉族政权内知识阶层的认知世界有了新的界定。宋真宗景德年间与辽朝签订的“澶渊之盟”,是汉族所建中原王朝放弃与游牧民族一争雄长国策的标帜。“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讨论目前多限于辽宋关系史,但这是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渔猎民族关系分水岭的重大历史事件,关乎着中国历史的走向,却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过去认为宋朝的积弱与宋朝的“守内虚外”国策分不开。但是这多是从内政外交政策的“内外”角度去考量,其实若从宋朝对西、北、南边疆守土来讲,从太祖开始就只守唐中期以后形成的农耕“内地”——以汉族聚居区为主,并无恢复汉唐“内地”以外旧疆的举措。即使到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欲恢复汉唐旧疆,也是汉唐时所谓的王化之地——燕云十六州和河西、河套、河湟。但是这种做法并没有得到大多数知识阶层的认同,北宋灭亡后南宋人总结亡国原因时几乎一致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开边生事是首要原因。可见太祖以来形成的“守内虚外”是经唐后期五代至宋人形成的既定方针。对于宋人来说“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得御戎之上策”。这个“最得御戎之上策”,实则是汉族政权主动的战略退却,为一争雄长的游牧渔猎民族进入中原共生共存提供了可能和机会。“树欲静而风不止”,不进则退。由此看10世纪至13世纪的多民族政治对峙下的文化认同,再由此看宋朝之后民族政权的更迭,中华文明和疆界的形成,细究于心都会得出不同于现今的许多有益认识。
其次,宋朝奉行养兵政策,豢养一支以募兵为主的庞大军队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独一无二的,尽管明清中后期也实施募兵制。中唐以后,随着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相继瓦解,募兵制日渐代替征兵制,养活一支以流民为主的军队,使得养兵费用在国家财税收支上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到北宋中期养兵费用已达五千万贯之巨,占国家财税收入的70%— 80%,帝制国家为了满足这笔巨大的军费开支,自真宗咸平年开始“经度茶、盐、酒、税以充岁用,勿得增加赋敛” 。
将人民生活的主要商品盐、茶、酒、矾、醋、矿冶、香料等统统专卖经营。这种以工商税收为主的财政政策,大致也为中国古代各朝所仅见。五代至宋初,政府主要靠严酷的法律禁榷,由各级官府直接经营,即最大限度地控制生产、销售环节,但是官营成本高、效率低,国家只得向民众主要是商人开放销售(流通)领域,诸如在经济领域广泛实行买扑招标制,并逐渐开放部分生产领域,这就使得宋代的商业市场、城市城镇发展,呈现出与前代甚至与后代不同的面貌,从而造成空前的繁荣,并由此也促成经济的大发展。但是过去我们囿于西方社会科学和经济史理论的范式,对此轻描淡写,未给以足够的重视,或者多从国家干预经济的负面作用及其导致历史进程因果颠倒的关系加以批判。我个人以为这是偏离宋代社会经济发展本相的一种认知,实际上研究宋代经济史有必要重新认识帝制国家财经政策亦即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以及市场繁荣背后的国家财经供需因素,庶几方可道升堂奥,更接近宋代历史发展的实际。
再次,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宋朝科举取士之多,文官地位之高,整个文治氛围居于秦汉以降各代之冠,已是学界的共识。遗憾的是,迄今并未见到较为全面深刻剖析贯通宋代文官政治论著的问世。迄今虽然对文官政治治理下的宋朝“内政”研究确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对于文官政治治理下的“弱宋”的研究还留有相当大的空间。
至于宋学与汉学成为中国古代经学分野最具代表性的两大类型,也已是常识。从汉武帝“罢黜百家”、汉宣帝“独尊儒术”到唐朝《五经正义》的颁行,是为汉学的第一个岭头,从唐中叶开始的儒学复兴至宋代,在北宋有《三经新义》,到南宋则有《四书章句集注》,构成宋学的完整体系,到明清继承汉宋方有四书五经。经学学风和释经方法的转变实不仅仅是思想文化内在理路的转变,更折射着社会历史内容和观念的变动。北宋的荆公新学力图通过建立刚健政府、完善社会制度来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结果是导致权力膨胀、腐败公行;南宋由朱熹完成的道学或理学反其意而行之,欲从正君心、重塑君主“圣人”形象来实现先王的社会秩序,结果是君心不仅没有被“正”,反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在“万马齐喑究可哀”之中。从目前的研究看,经学学风和释经方法的转变对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对宋代社会历史影响的估价,还远远不够。
而傅乐成先生对宋型文化已有论述(当然还需新的补充),不赘。
以上不是为了重复叙说中国古代各王朝之间的简单比赛(杨联陞《国史诸朝兴衰刍论》附录:朝代间的比赛),而是要充分说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鲜明特色类型的时期。
转自: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