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 | 自正法:《刑事诉讼法理与程序逻辑》

2022/11/3 15:20:31  阅读:305 发布者:

刑事诉讼法理与程序逻辑

ISBN978-7-5227-0794-5

作者:自正法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0.1

页数:249

作者简介

自正法,1987年生,云南玉溪人,法学博士,重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与诉讼法学系主任,兼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法律咨询专家等职。曾在台湾大学、早稻田大学访学,在《政法论坛》《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学论坛》《政法论丛》《政治与法律》《中国刑事法杂志》《北大法律评论》《光明日报》Biotechnology Law Report等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获第四届陈光中诉讼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育部中西部国培示范项目实践教学竞赛一等奖等荣誉。

内容简介

刑事诉讼法理可衡平和证成刑事诉讼程序的正当性,其蕴含着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兼顾公正与效率以及平衡控辩审的程序原理或理论依据,亦可称为程序法理或公理。从程序法律到程序法治,再到程序法理,发挥着“桥梁效应”“体系效应”与“共同体效应”,有必要从多维度发现和挖掘刑事诉讼法理的载体与表达,可对词语、概念、谚语、格言、命题、案例、判例、故事、法律原则和法律条文等进行提炼,挖掘刑事侦诉审程序背后蕴含的法理元素和程序逻辑,使其发挥刑事诉讼“引擎器”之功效。

 

自正法是我指导的硕博连读的学生,作为导师,看到学生的著作出版感到非常欣喜。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作者历经数年持之以恒、反复锤炼的著作,也是作者这几年对刑事诉讼法学中“法理”(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理)表达、现状与法理化的一点思考。

诚如张文显教授所言:“‘法理’是一个综合性、普适性概念,是良法善治的晶体,凝聚了法的价值、法的美德、法的传统、法的公理。”法理作为串联各大部门法和法理学之间的纽带,在法学研究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法律人描述及解释法律现象、为实现良法善治建言献策以及从事其他法律活动的关键因素。刑事诉讼法理是在刑事诉讼法学中所涵盖的法理构造,又可以称其为程序法理,其与刑事诉讼程序相对应,在刑事诉讼的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五大程序中一以贯之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蕴含着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兼顾公正与效率以及平衡控辩审的程序原理或理论依据。

《刑事诉讼的法理与程序逻辑》一书主要是以“法理”作为主线,探索刑事诉讼法理表达、样态与法理化路径,以及刑事普通程序与特别程序所蕴含的法理与程序逻辑,集中围绕着大数据侦查、值班律师制度、生态环境检察监督、新媒体公开、刑事冤案司法赔偿、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宵禁制度、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程序、刑事缺席审判程序被告人权利保障的法理问题展开专题研究。从该书的整体结构来看,作者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研究。首先,从刑事诉讼法理一词的概念界定以及表现形式出发,进而讨论了刑事诉讼法理整体研究的现状、困境以及优化,构成了该书的上篇,即刑事诉讼的法理篇;其次,作者围绕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刑事诉讼阶段中的一些特殊制度进行法理探析,构成了该书的中篇,即刑事诉讼程序的法理;再次,与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特别程序之规定相匹配,对特别程序中的相关制度的法理进行研究,构成了该书的下篇,即特别程序的法理。

该书中,作者尝试从多元视角审视刑事诉讼法理问题。在第一章中便开门见山地谈及刑事诉讼法理的表现形式,提出可以从词语、概念、谚语、格言、命题、案例、判例、故事、法律原则和法律条文等多维度提炼和挖掘刑事诉讼法理。当前的刑事诉讼法理研究的现状是学者大多围绕法律条文、司法案例来进行法理研究,思路容易被局限。或许在法理研究中,若巧妙地运用某个特定法理表现形式,或者是运用多个法理表现形式来对自己观点进行证伪或者证成,能起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就像作者在对当前刑事诉讼法理研究现状的反思中提到的,要发现“程序法理”的表达,逐步促成“程序法理”使用和研究的层次化与体系化,反向运用刑事诉讼法理的表达方式多元化的特点,使程序法理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帕累托最优效应”。

该书中,作者尝试对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反思。陈瑞华教授曾提到,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通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以解释现象、揭示成因为目的。用两句话概括:从问题出发开始自己的研究(以实践中发生的问题和现象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将本土的经验上升为一般的理论。从法学研究的方法来看,法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以解释现象、解释成因为目的,其核心在于描述和解释。然而,我国法学界在很多年来都有着对于对策法学研究的路径依赖,这便很难形成具有独立的学术逻辑的法学研究,也就很难摆脱政治化或立法化的趋向。对策法学以改进立法、推进司法改革和促进某一制度的完善作为研究的目的和归宿,抱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态度,往往采取从比较法的考察到中国的问题,最后落脚于中国的立法建议或改革对策的研究路径。此种研究对于立法和制度完善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缺乏对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而很难提出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在该书中,作者采用法理学方法研究刑事诉讼问题,并引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审视刑事诉讼的传统研究,在方法论上做了积极的探索。

该书中,作者尝试以程序法理来构建刑事诉讼法学话语体系的基石。程序法理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学话语体系建构和话语权争夺具有不可或缺性。弥补刑事诉讼法理研究的不足,是当前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应当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关于刑事诉讼法的知识,丰富人们对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状况的认识,并最终透过知识的积累创造新的观念和思想。这种说法并不是排斥进行立法对策的研究活动,而是担心很多对策研究未建立在基础且扎实的理论研究上,带有明显的主观性,以至于使得一些立法完善和司法改革措施未必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法理泛在,理在诉中”。法理在中国法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关键作用。针对当前我们法学研究中法理研究严重不足的困境,加强对法理研究的重视,优化法学研究的方法,夯实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是一项无法回避的任务。该书作者尝试体系性思考刑事诉讼法理,并以程序法理来引领相关刑事诉讼制度研究。当然,这并不容易,该书的研究也还仅仅是作者的初步探索,还有待学术界共同努力来推动我国刑事诉讼法理研究的深化。

                                

壬寅年初夏于之江月轮山

 

1

上篇  刑事诉讼法理的表达与样态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理的表达(9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理研究缘起(9

第二节  概念、法谚与刑事诉讼法理(10

第三节  法条、原则与刑事诉讼法理(15

第四节  命题、论述与刑事诉讼法理(18

第五节  故事、案例与刑事诉讼法理(21

第二章 刑事诉讼法理样态与法理化(25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理使用与研究的样态(25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理使用和研究的局限(30

第三节  刑事诉讼法理化的路径与选择(34

第四节  以程序法理为中心的刑事诉讼(44

中篇 刑事诉讼程序的法理

第三章 大数据侦查的法理本质与溢出效应(47

第一节  大数据侦查法理探讨的缘起(47

第二节  大数据侦查的本质属性(49

第三节  大数据侦查所引发的溢出效应(54

第四节  对大数据侦查的展望(60

第四章  值班律师身份定位的法理审思(63

第一节  值班律师身份定位问题的法理缘起(63

第二节  值班律师“准辩护人说”的局限(64

第三节  文义解释下值班律师身份的细微考察(67

第四节  体系论思维下值班律师定位的宏观比较(70

第五节  值班律师立法意图的深层追问(73

第六节  兼顾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的特殊主体(76

第五章 生态环境检察监督的法理与逻辑建构(83

第一节  生态环境检察监督问题的法理缘起(83

第二节  生态环境检察监督的法理正当性(84

第三节  生态环境检察监督的实践运行图景(88

第四节  以检察监督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95

第五节  迈向生态文明(102

第六章 新媒体公开的法理与程序限度(104

第一节  新媒体公开问题的法理缘起(104

第二节  推进新媒体公开:是司法改革的突破口(105

第三节  新媒体与司法公开的紧张关系:以实证维度考察(108

第四节  自由之限度:新媒体与司法公开良性互动关系之建构(114

第七章 刑事冤案司法赔偿的法理审思(120

第一节  刑事冤案司法赔偿问题的法理缘起(120

第二节  “张氏叔侄案”谈刑事冤案与刑事司法赔偿(123

第三节  张氏叔侄案赔偿的法理依据(129

第四节  优化我国刑事冤案司法赔偿的路径(131

下篇 刑事特别程序的法理

第八章 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法理逻辑(137

第一节  强制报告制度的法理缘起(137

第二节  强制报告制度的法理正当性(138

第三节  域外强制报告制度的实践经验(142

第四节  我国强制报告制度的规范释义(148

第九章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宵禁制度的法理与规范阐释(154

第一节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宵禁制度的法理缘起(154

第二节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宵禁制度的法理基础(155

第三节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宵禁制度的规范意涵与问题(160

第四节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宵禁制度的规范路径(166

第十章 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程序的法理逻辑(174

第一节  新语境下的刑事和解问题的法理缘起(174

第二节  东方经验的兴起和西方经验的借鉴(175

第三节  刑事和解立法进程及再完善(181

第四节  刑事司法文明的“三元”模式(188

第五节  迈向一种“和合型”司法文明(191

第十一章 刑事缺席审判程序被告人权利保障的法理与程序逻辑(193

第一节  缺席审判程序被告人权利问题的法理缘起(193

第二节  缺席审判程序被告人权利演进的逻辑结构(194

第三节  缺席审判程序被告人权利保障的诠释与潜在风险(199

第四节  缺席审判程序被告人权利保障的路径选择(207

参考文献(216

记(246

转自:法学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