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速递 | 《译写融合,助撰佳章——汉译英理念与实践新讲》

2022/11/3 13:42:08  阅读:190 发布者:

作者:何刚强

ISBN978-7-5213-3624-5

出版时间:2022

何刚强教授的新作《译写融合,助撰佳章——汉译英理念与实践新讲》探讨并展现汉英翻译的一种新理念,即将翻译与写作有机融合,以求更佳的翻译效果。它向新时代从事中国文化与资讯外译、“讲好中国故事”的翻译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思维启示与实践参考。该书把译写融合作为汉英翻译的一个新理念提出来,并从理论层面给予阐述,从实践层面给予示范,这在国内或许是首次尝试。该书可用作大学高阶汉英翻译课程的新型参考书,适用于翻译专业、英语专业与大学英语相关汉英翻译课程。

为使广大读者了解更多本书的内容,特摘选目录和前言,一窥全书要义。

目录

    第一讲:翻译理念应与时俱进

    第二讲:译写成立的学术理据

    第三讲:名家笔下的译写呈现

    第四讲:汉英译写要追求“写神”

    第五讲:汉英译写的若干提示

    第六讲:古汉语英文译写漫议

    第七讲:学术文章题目英译谈

    第八讲:译写的若干样式举偶

    第九讲:译写者的功力与学养

    附录一:汉英译写篇章增例

    附录二:现代英语表达拾贝

前言

翻译新“境界”呼唤翻译新理念

“境界”一词我们都比较熟悉,大略而言,它可以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某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情况;二是特指中国诗画等艺术传递的“意境”,也常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

“境界”这两个字拆开来辨析,可知“境”,境况、境地之谓也;“界”,界限、范围之义也。明白“境界”的相关定义,对我们在此讨论翻译的新境界很有启迪作用,因为我国所处的新时代也同时呈现翻译“境”、“界”之嬗变,需要我们的翻译理论、实践与教育工作者认真面对。

先说翻译的“境“之变。

一,我国的翻译“处境”发生变化。过去一个半世纪中的绝大部分时期,我国都处于国势较弱的状态,因而我国翻译工作者所做工作的主流都是围绕引介、学习国外的先进思想理念、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展开,以期实现启迪民智、强国富民的愿望。简言之,我国的翻译处境一直是比较被动的,以索取别人的东西为首要目的。

今天,业经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翻译处境已大为改观。除了要继续向外国寻觅“他山之石”之外,我们的翻译工作者更多地是要肩负起向世界讲好各种中国故事的使命,而这种翻译主动性的增强客观上也是地球上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想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使然。

二,我国的翻译“语境”发生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翻译(其主流是外译汉)除了科技领域的内容外,相当大的部分是外国文学的译介,范围总体不宽,翻译的触角并不太广,尽管这其中曾出现为数不少的著名翻译家与众多瑰丽的翻译作品。

今天,中国对外传播工程所涉及内容除文学与典籍之外,更大规模覆盖的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医学、艺术、教育、法律等领域,翻译要介入的语境几乎不受限制。由此造成各类应用翻译人才的培养需求陡增,有关翻译专门理论的探索方兴未艾。

三,我国的(当然也是世界的)翻译“场景”发生变化。几千年来,传统的翻译场景构成基本是三位一体的固定模式:原作者、原文本与译者。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构成翻译的基本曲调,同时,所有的翻译问题,包括各种争议与矛盾,都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而产生。

但今天我们看到翻译场景已经是另一个面貌,且显得更加复杂而难以把控,盖因这个传统的场景中闯进了一位陌生而又强大的player: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这位“科技玩主”闯入到传统的翻译场景,似乎大有颠复传统翻译的理念、敲掉传统翻译者饭碗的气势。诚然,凭借其强大的深度学习能力,现在机器翻译的能耐已是十分了得。一位权威语料库学者提供的研究证明,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撑腰的机器翻译已经可以轻易击败人工翻译的泛泛之辈。换言之,人工翻译在许多场合真的已经不是机器翻译的较量对手。

再谈翻译“界”之变。

首先,翻译的“疆界”已经大大扩展。过去我们谈论何谓翻译,只说它是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来作表达。现在我们对于翻译的理解早已跳出语言之间的狭窄对应范围(当然,即便是这样的对应,操作起来也会是复杂纷繁的)。今天的翻译不仅与语言相关,还与其他表现形式相关,相互动,翻译的定义也因此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如:不仅将一本二十万英文单词的技术资料译写成六万字加二十张图表的小册子是翻译,将莎士比亚的话剧移植成为中国的京剧,将中国典籍《论语》以绘本形式推出,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成一部交响乐等等,都可以视为翻译。翻译的广义性正在多媒体与新技术时代得到生动的印证。

其次,翻译的“分界”似也日见其增。由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精细发展,邃密群科越来越庞杂。派生出来的学科新枝干一般都会划定自己特有的领地,因而也同时有自己的翻译专门要求。术业不同,术语各异,对于相关的翻译人才当然也就有不同的期待。

再其次,翻译与翻译研究的“跨界”现象也已逐渐成为一种常态。本来,做翻译的人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杂学知识,这就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翻译的默默跨界(如学问跨界、知识跨界,思维跨界等)不可避免。而今天随着新文科建设的兴起与交叉学科(新型一级学科)的正式登场,翻译与翻译研究的跨界性质可能更将会日益凸现,而这种跨界将导致的最终图景(包括翻译专业及教师是否会转换新的安身之处)我们现在恐怕还无法料定。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新文科建设是指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首批交叉学科“国家安全学”与“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是具体体现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学科建设的与时俱进。

《译写融合,助撰佳章——汉译英理念与实践新讲》正是在上述翻译“境界”发生变迁的背景下推出的。此前,我于20215月至6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U讲堂做过一个汉英翻译的系列讲座。现在的这本书是在系列讲座原稿的基础上经整理、修改和补充后形成的。这本专题讲座集除了讨论汉英译写的理据与操作策略之外,有四个基本观点贯穿全书:

第一、翻译理念的与时俱进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与外国的翻译实践史与翻译研究史都无不证明,翻译理念的鼎新是由于翻译实践催生翻译新知所致;

第二、新时代中国的翻译事业正进入一个转型期,即从外译汉为主过渡到以汉译外为主,由此,我们的翻译理念创新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已有的西方翻译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的翻译现实,更不能全面指导我国新的翻译实践。因此,我国的翻译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在实践中探索翻译的新理念;

第三、我们当然仍然要不断学习与借鉴国外最新的翻译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必须眼睛向对,从我国丰富的文化、文字、广义文论的丰富遗产之中,从浩如烟海的典籍堆里寻觅与翻译相关(包括狭义翻译与广义翻译)的论述,从中汲取灵感、发现珠玉,以为汉英翻译的新理念标出独特、新鲜且有说服力的理据,藉此证明,翻译研究的范式存在多样性,没有必要言必称希腊;

第四、当代中国汉译英的优秀人才,尤其汉英译写高手十分稀缺,是中国文化、文学及各种资讯有效通过翻译向外传播的瓶颈所在。因此,我国的翻译专业、语言(服务)专业以及相关的出版部门等应当通力合作,在汉英翻译高端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书籍(包括教材)出版等方面有一番新作为。而对于广大的翻译教师而言,一定要努力锻强自己的翻译功力、厚植自身的翻译学养,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汉英译才。

我国设置翻译专业(包括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已经过去十五个年头,发展迅速,取得很大的成绩,这些当然值得肯定。但是问题与短板也多有存在。我认为其中有两个大问题尤其不能忽视,不然,翻译专业的前景会真的堪忧。

第一个大问题是,相当多的翻译专业还是显得“虚”多“实”少。仅就课程设置而言,过多的content courses 挤压了翻译口笔头的实训实练,skill courses 总量达不到真正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翻译院系恐怕不在少数。这种情势下,翻译课教学很容易成为大谈翻译而不太做翻译的场景,即使做翻译,也不过是花拳绣腿。这种现象背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自己并不是翻译的行家里手。

第二个大问题是,相当多的翻译研究欠接地气,原创性探索明显不够。翻译专业要办得好,同时要注重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相关的研究工作当然必不可缺。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众多翻译研究文著对于学科建设的实际支撑作用不大,也回答不了翻译现实所提出的重大问题,更谈不上在原创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上的探求。比较普遍的文章套路是拿某一个或几个西方的理论来直接关照中国的翻译、翻译研究与翻译教育问题。这种范式的文章往往在一定的小圈子里作内循环,这或可暂时显得热闹,但终久行之不远。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作者为解决这两大问题提供一种可行的范式而做的努力尝试:面向实际研究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眼睛向内发掘华夏的译智与译艺。作为一名教师与研究工作者,我笃信:文以益思为佳篇,言堪启智即文章。益思,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体现出中国译学的理论自信,启智,当然要让所撰文著展现新意境。

转自:外语学术科研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