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葛兆光:我们的历史知识带来太多成见

2022/9/15 11:40:04  阅读:460 发布者:

本文来源:理想国

十三邀最新一期,许知远采访历史学家葛兆光。一场持续一年半、跨越三个年头的拍摄。

估计不少读者朋友都看过了,我们还是忍不住再次推荐,在看的过程中,随手做了笔记,想分享部分摘录给大家。

节目中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画面:葛老师年轻时下乡,是睡在谷仓的知青,时隔多年,再遇见当年生产队的杨会计,不免伤感;他回顾那些年的经历,不觉得苦难都是正面的;认为看历史时存在误读、过分解释、后见之明的问题;他这一代人看了太多中国的东西,习惯用中国的逻辑、立场看待历史,应该跳出中国的框架,从周边看中国.....

节目中,也有些小细节让人会心一笑,比如葛老师说特别想知道什么是元宇宙,你(许知远)能不能给我一个通俗的说法;许知远刚好穿一双(鞋)踢死狗(字幕原文),噗......歪楼了。

到后台去看它卸妆|十三邀×葛兆光

01

历史学家是诊断病原的医生,不是动手术、开处方的医生。

02

亲历历史的人,不一定比在远处看历史感受更强。

03

学历史的人,是转后台去,看你卸妆了以后是什么样。

04

有些人曾经在苦水里面泡过,但是他会反过来想,你们都应该受一受那样的苦难。

05

过去太多强调中国和日本同文同种、一衣带水,更应该强调的是,中国和日本有什么样的结构性差异,而且导致了后来的路径不同。

06

我们的历史知识是不是带来了太多成见。

07

有一句话说得很苛刻:跟大学生讲历史,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就是跟大学生脑袋里面的历史搏斗。

08

很多原本简单的道理,没有那么玄乎,后来人总把它们越讲越深刻,加上了很多自己的体会,甚至完全离题,和现实离了八丈远。

09

写思想史时,心中有一个搏斗的目标——那些具有笼罩性的思维定式和陈词滥调。

10

思想史跟知识史的差异,知识是在不断地积累上升,可是思想史有时候是不断地重复,一再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11

史学传统和现代史学的不相融之处:第一,中原王朝当作叙述的主线,其它的都是附庸,这是一个缺点;第二,它是围绕着政治,就是王朝的更替、君臣的事迹,这个也是不合乎现代史学;第三,基本上是以精英人物为主,不涉及到社会底层。

12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自己想象自己。能不能用周边不同的角度看待中国。

13

跳出中国的框架,学会用对方的眼睛,反过来看中国。就中国谈中国谈不了,很多事情跟周边有一种所谓的蝴蝶效应。

14

以前是喜欢熟悉的东西的叠加,哪怕是没有质的变化,加上去加上去。这样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全球的眼光,和大家都能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历史认识的方式。

15

我们走歪路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在正路上。

16

什么是爱国主义。一种是走向孤立的爱国主义,一种是对国家负责任的爱国主义,单纯抽离去谈爱国主义,它就会变成非常狭隘的民族主义。

17

我们不否认中国有特殊性,但是你要不要共享一些普遍价值。现在的国际秩序,你是融入,还是另起炉灶。你认为你的特殊性,是地方性文化,还是普世性文明。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思想才是真正的主角。历史事件都是由思想塑造的历史;洞悉历史背后的思想根源,才能真正理解历史。

越了解历史,越有可能知道未来如何展开。思想史是作为现代人理解自身所处时代的位置,在现实中寻找意义、做出决策的强大工具。思想史作者不断提醒我们:思想生活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被毁灭或丢弃。

碎片化的阅读,给予我们的常常是知识的幻觉,唯一能与之对抗的,就是对历史和思想史的深度阅读:

葛兆光老师的《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把思想史研究的视野横着放大到文化史、知识史、法律史等各方面。在不同研究视域中,思想史将呈现出不同的图景。这正是“无边的思想史”的题中之义。

本书是葛老师招牌研究领域的招牌作品,葛老师众多思想在三本讲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由于是课堂讲录,因此互动性强,可读性高,不仅是文、史、哲、人类学、社会学的入门经典,也是最好的思想史入门。

同时,这是一部思想深刻的思想史百科全书。葛老师与余英时、沟口雄三等优秀学者的对话,既有全球视野,谈论的问题又始终不脱离实际中国,并且能给读者生发方法论的启示。

借助葛兆光的思想史,我们可以扩大自身视野,将思想指向整个人类:
彼得沃森思想史,这套书被赞誉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思想史,写作视野堪称后来者的楷模:

彼得沃森的思想史写作在学术日趋成熟的时代,他的多学科的视角——汲取各学科的最新学术成就,通过增添古生物学、科学史等最新的视角,不仅保证写作的完整、还借助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增进思想的真实。其细致编织的思想之“结”与“环”,手笔令人惊叹。

彼得沃森被学者称赞为“吉本、司马迁”一样的思想英雄:他不仅记录了历史上的各种人类创造,还将不同文明相互勾连,通过“历史”为纲,思想为“要”,连结人类的智慧与永恒。

为此我们诚荐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彼得沃森《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二十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以思想史的大视角,洞察一切历史的思想根源。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