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李守奎教授和王永昌博士的新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通过对具体字例的形体结构的分析和发展演变的考察,将汉字的来龙去脉、结构理据、字际关系、文化内涵浓缩在一篇篇千余字的短文中,生动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全书150讲构成了一个形散神聚的整体,是汉字阐释理论和方法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经李守奎教授授权,汉字学微刊开辟“汉字阐释”专栏,陆续连载有关内容,敬请期待。今天推送第十一讲“三人为‘众’是怎么来的”。
本讲要点: 语言里“三”表示众多,文字构形里,三个同形构件也表示众多。“衆”从甲骨文日下众人劳作讹变成上部不明所以,到上部截除省略成为简化字的“众”,简单而明确。《说文》中的三个人构成的“㐺”字另有来源。
说解汉字: 众、森、磊、鑫、聚、集、㐺、乑、眾、衆
我们上一次讲了“人”,也讲了“人”与“人”的组合。两个“人”组合在一起,可以是“从”,也可以是“北”。那三个“人”组合在一起是什么呢?就是“众”。三人为“众”,一目了然,大家都知道。
事不过三,是悠久的文化。有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周恭王到外面出游,密康公是他的手下。密康公很有女人缘,有“三女”奔之。“三女奔之”我们在这里姑且理解成三个漂亮女人没有经过婚约就私奔到他这里来了。他的母亲就说了:“这可不行!就是对周王,如此众美都不能够独自全部享有,你算老几?”他母亲称呼他为小丑——“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所以像你这样的小丑,把这么多美女都集于一身独享,一定要倒霉的。可密康公好色,不把众美女献上去,一年以后就灭亡了。①
这个故事有多少文化内涵,我们且不去管它,所谓的三个美女也不要拘泥理解为实际数量,“三”就是多,三人就是“众”,所说不过是密康公十分好色、过度淫逸罢了。
写一个简化字“众”,上面一个“人”,下面两个“人”,用三个人合成为“众”,这是个巧合吗?事实上没有那么多巧合,我们就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这“人三为众”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来看看汉语里边的“三”。汉语里边的“三”自然可以是1、2、3的“3”,但更多的时候,在我们的语文词语里边,它却是一个概述,表示的是多。比如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不是说三个人里边就有一个是我的老师,而是有那么一群人里边,一定会有一个我可以以之为师的人。
又比如说大禹,传说是一个勤劳的君王,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并不是说大禹只回了三次他的家乡,而是多次经过自己的家乡,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就是没时间回家。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谁都知道,到了《三国演义》里边就变成了真事。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是小说里边的演绎,不是语言里边的真实意义,三顾茅庐就是多次,往返多次。一问三不知,那就是一问你什么也不知道,所以以上所举例子中的“三”,都是表示“多”。
语言里边如此,汉字里边也是如此。
在汉字构形中,同一个构形部件,一旦三次重叠起来,那么它的意义大概就是多了。我们看看下面几个字。
一木是“木”,二木是“林”,三木是“森”。木就是树,那有一棵树,那有一片小树林,那是原始森林,所以“森”就是很多木摞起来。
一个火是“火”,两个火就是炎热的“炎”,三个火摞起来是“焱”,这个字我们今天不常用,意思是什么?肯定是比炎热还要热。
一个石是“石”,三个石,那就是“磊”。
有一个字,我们古文献里都很少用,反倒是在人的名字里边很常见,即三个金摞起来——鑫。金是黄金,三个金摞起来什么意思呢?肯定是金多,它的读音和“金”很近。起这个名的,一定是父母对孩子寄托着将来发财的希望——黄金多多。讲到这里,我们再看这个“众”字,就非常清楚了,一人为“人”,二人在前面说了是“从”,三个人就是我们的“众”。人多就是“众”,牛马成群聚在一起,那叫作“群”。人民在一起,那就叫作“众”,所以就有了“群众”这个词。
三人为“众”,文字简单,意义明确,这个“众”字在西晋就使用了。书法大家王羲之有一个《服食帖》,其中的“众”字就这么写了。
那么,这个“众”字还有没有更古老的源头?我们往前推一推,往前找一找。
在上一次讲到的《说文解字》这部书里边,我们找到了一个三个人的字——
,三个人并排地立在那里,什么意思?
许慎说:“
,众(眾)立也。从三人。凡乑之属皆从乑。读若钦崟。”就是众人站立在那里,“从三人”这意思很明白。但是它的读音却与“众”字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呢?这就复杂了。
如果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同学,看到了小篆的这个字,一定感到很亲切,一定会想到校徽:
校徽里边正是三个人,就是《说文解字》中的那个字。人民当然是众人,三个人合起来就是众人,人民大学用此字作校徽,其文化内涵就可以有所领略了。
“从三人”的意思很明白,本来就是众人的意思,按理说就是“众”字,但《说文》给出的读音是“崟”,与“众”差别很大,怎么回事?
说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众”的繁体字说起。
现在我们一般都只会写简化字,但是繁体字还在使用,一是在书法里使用,一是在古书里边使用,港台也在使用。你会不会写这个“众”字的繁体字?
眾 衆
这里有两个繁体“众”字,都是上下结构,第一个“众”上面是网字头或者叫四字头。
首先,这个东西有不同的来源,有的来自“目”,就是眼睛,比如说巴蜀的“蜀”,蜀是一种大眼睛虫子,所以“蜀”上面那个来源于“目”。更多的来源自“网”。
罗网的“罗”、罹难的“罹”,上边的那部分既不是“四”,也不是“目”,就是“网”。“罗”是什么?是捕鸟的网,那怎么捕鸟呢?用网罩住。再看“罩”字,就是下边表示读音,上边是网,鸟被网罩住就罹难了。
还有一个罪过、犯罪的“罪”。什么是“罪”呢?非。我们说是非,“是”是对的,“非”是错的;“是”是好的,“非”是坏的。你人“非”了,变成坏人了,那么就要把你一网打尽。这个以后我们会慢慢地去说。
但不论是目,还是网,它与大众的“众”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再看看这个繁体字的下部,它有两种写法,我们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小篆。
,多也。从乑、目,众(衆)意。(《说文》)
大家看一下,上面就是个横目。下面不就是人大校徽中间那三个立着的人吗?是众多的意思。我们说下面是三个人,不论它读音是什么,表示人多我们可以理解。
上面是“目”,表示多的意思,怎么理解?不要说我们理解了,可以说谁都不理解。许慎其实也没有理解,他没办法,就只能这么硬解。
那么我们把下面那三个人再扩展一下。大家再想一想,三个人这种写法,在现代汉字里边我们并不是很陌生。例如聚集的“聚”。大家看一看,下面那个是什么东西?
,会也。从乑取声。(《说文》)
“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众人聚到一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法聚,人多了才能聚。所以说,下面就是三个人,这三个人就变成了楷书里边的这种写法,它和我们大众的“众”字下面是同一个部件。三个人成堆是“聚”,三个鸟是“集”,“聚”与“集”意义非常接近。
“集”也是上下结构,下面是木。上面那部分,没有读过《说文解字》的人,大概不是很清楚——上面是一种鸟。鸟在树上,三个鸟落在一起。众鸟在木上,那是“集”。我曾经说过,认字不能一个一个地认,我们得一串一串地认,把这些彼此有关联的东西放在一起,叫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群鸟在木上也。从雥从木。(《说文》)
学习总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积累的丰厚,这种认知的方法会越来越有效。拉拉杂杂说到这里,“聚集”说明白了,这“眾”还没说明白。下面人多,我们懂了,上面是只眼睛还不懂,不懂怎么办?继续找材料,继续去追溯、探寻。我们追溯到甲骨文,甲骨文中上面不是目,不是网,是日,上面是太阳,下面是三个人。
读两条辞例。这个对学文字来说,也是最重要的。
王大令众人曰:劦田。其受年。(合1)
贞,叀小臣令众黍。(合12)
从这里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个“众”是在田野里边成群劳作的人。讲到这里,我们明白了繁体字“众”的上面是太阳,太阳底下一堆人干什么呢?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古人在田野里边劳作。
那么好学深思的朋友可能又会问了,谁不在太阳底下活动呢?这个太阳底下的人为什么一定是劳作的众人,商王和贵族难道不在太阳底下?我们可以这么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时候,贵族们在屋子里乘凉呢。
下面我们再说一说,本来表意清晰的甲骨文,怎么会变成表意不清晰的繁体字了呢?
大家看一看这个“众”字的演变图谱,甲骨文里边很清楚,太阳底下是一堆人。到了金文里边,大部分还是太阳。但是西周金文里边有的就把太阳变得有点像眼睛了。那么再往后,大家就把这种错误的当成正确的了,习非成是,后来反而变成规范字了,到了秦简、汉简就普遍都变成了“目”。这个变化我们称之为“讹变”。
下面三个人并排在一起,这是符合实际的“象形”。但是这个偏旁后来有很多的变化,变得面目全非,为什么会这么变?
你想一想,如果写出三个单立人,并排放在那里边,你看是一种什么感觉?肯定不好看,重复单调,看得人眼花缭乱。为了追求结构的匀称与避免重复,就成了“乑”。单独成字,就变成了上面一个“人”、下面两个“人”的稳稳当当的“众”。
简化字“众”从哪里来的?
繁体字“眾/衆”的上部,不论是“目”还是“血”,都不能表意,把它省略掉剩下三个人,字形简单,表意明确,所以古人很早就这么简化了。
讲到这里,“众”的繁体、简体我们都可以明白为什么这么写了。剩下的问题是《说文》里的那三个人该怎么办?
这个字从意义来看就是“众”,从读音来看则与“众”没有关系。我一直很困惑。今年请冯胜君教授演讲,这个问题解决了。冯教授的结论是“㐺”的读音来自来临的“临”,演变过程非常复杂。文章发表后我们再去慢慢体会。②
现在看来,《说文》中读为崟的“乑”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三人的“众”,一个是来临的“临”。但这对我们不专门研究文字的听众来说有点太深奥了,就此止住。
下面我们归拢一下今天讲“众”字所遇到的问题:
1.“三”表示多,三木为“森”,三金为“鑫”,三人为“众”;
2.字形讹变:“日”讹变为“罒”“血”;
3.文字异体:㐺——(眾)——乑(聚)——众;
4.不同来源文字的合并:乑——“眾”与“临”。
我在这里边的任务,就是把大家非常熟悉的汉字陌生化,然后我们再重新去认识,得到更深入的一个知识。有的学者希望通过讲明白汉字的构形帮助大家识字,从总体上来说,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完成不了这个任务。
那我们了解这些要干什么呢?我前面已经说过,这是一种文化需求。追根溯源,从相同的字形里看出不同,从不同的部件里看出相同,由知到不知,由不知而知,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注释
①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第 9—10页,中华书局,2002年。
② 冯胜君:《清华简〈命训〉释读掇琐(四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十七辑)第71—72页,中西书局,2018年。
理论延伸与思考
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文字应用追求简便,简化是与生俱来的文字演变规律之一,其中截除式省略是常用的简化形式之一。它就是把字形结构中的一部分截除,以剩下的部分代替总体。例如“习”,战国文字中是“羽”的截除,音义与“羽”完全相同;现代汉字是“習”的截除,音义与“習”完全相同。《说文》中三人的“㐺”截除自古文字中的“临”,现代汉字的“众”截除自“眾”。
转自:“初见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