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籍信息
《中国文明之源》
开本:16开
字数:440千字
书号:ISBN 978-7-5518-2451-4
印张:25.5
定价:158元
2
作者简介
李伯谦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参加和主持过河南偃师二里头、安阳小屯殷墟等重大遗址以及多处史前遗址的发掘。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编委会主任。曾作为首席专家参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中国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 课题工作。兼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组织的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专家。已出版多部有关中国文明和中国青铜器方面的书籍。
申娟
法国索邦大学艺术考古硕士/博士第三阶段和传媒科学博士以及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人类学硕士。法国科学纪录影视协会作者会员。法国人文科学院科学传播和史前考古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曾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研究人员,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科学与传媒部国际项目负责人,卢浮宫“中国考古研讨会”讲演者和组织者,法国 FLORESOLEIL 出版社作者、编辑和设计。长期从事文化遗产和文明的研究和对外传播,已合作出版秦汉唐文明和艺术考古类英法文书籍多部。
3
内容简介
《中国文明之源》
《中国文明之源》系统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坚持中华文明本土起源说,提出文明起源具有多地域性与文化多元性的特点,认为多个区系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传统,各自孕育出文明的因素,中原地区是在军权、王权相结合的基础上,从诸种文化中汲取营养,将多元文化的精华汇为一体,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而这一观点正来自作者多年来研究考古学、历史学理论的成果与丰富的考古实践经验,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余年来大量的考古发现、考古成果。
《中国文明之源》系统地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这些重大成就为我们更好地研究中华文明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书籍特色及内容亮点
内容上具有丰富性
书中选择了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史前遗址百余处,包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课题和最新的考古发现,300 多幅采自各个遗址的有代表性的文物图片,如炭化谷物、房址、石器、陶器、装饰品、绘画、雕塑、刻符、玉器和铜器等。
方法上具有专业性
运用考古发掘资料和新的科技考古手段,从人类学、考古学和艺术史的角度,从遗址的时空发展脉络、地域环境、艺术创作规律、文化积累、社会演进以及与其他人群互动关系来观察分析史前遗址的遗迹和遗物,力图比较全面地发现史前中国。
溯源十问:
1.我们的文明是怎样发生的?经过了怎样的进程?
2.我们的谷物、家畜,甚至饮食炊具是如何而来的?
3.物质文化是如何转化为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的?
4.我们的社会是如何建立的?
5.史前人类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发展的?
6.人类聚落是如何走向城市的?
7.城市是如何走向国家的?
8.在没有书写文字的社会中,人们是如何沟通和交流的?
9.文明的进程是如何发生的?
10.史前文明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5
图片展示
✦
炭化稻谷
✦
“ 迄今发现最早的炭化稻谷 ”
浮选出土的炭化稻米——上山遗址(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出土,距今10800—8600年。上山人在采集野生稻的同时,栽培活动也增加了。真正较大面积的栽培正是从处于河谷地带的上山遗址开始的。
✦
陶器残片
✦
“ 迄今发现最早的陶器残片 ”
敞口罐陶片,甑皮岩遗址二期出土。甑皮岩遗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象山区独山),距今 11400—10300 年。一期出现了夹粗石英灰白陶圜底釜的碎片;二期出现了夹砂灰褐圜底敞口罐陶片,陶质仍未陶化。
✦
水鸟啄鱼纹壶
✦
“ 迄今发现最早的戏剧性情景绘画 ”
水鸟啄鱼纹壶,北首岭遗址(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出土,距今 7000—5000年。北首岭的黑彩水鸟啄鱼纹壶,表现一只水鸟在追着啄一条鱼,它叼住了这条有鳞大鱼的尾巴。大鱼似乎在摆尾挣扎,而水鸟却紧咬不放,情景紧张而激烈。
✦
骨笛
✦
“ 迄今发现最早的骨笛 ”
骨笛,贾湖遗址(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舞渡镇贾湖村)出土,距今9000—7000年。笛上为七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骨笛的发声虽然从模拟鹤的声音开始,但随着人的想象力、美感、情感等思维的日益复杂丰富,加之相关的音律、音频、语言等概念和音乐能力的进步,人们逐渐将乐曲运用于集体活动如祭祀,作为人和人、人和神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
象牙梳
✦
“ 迄今发现最早的透雕象牙梳 ”
透雕象牙梳,大汶口文化遗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出土,距今 6100—4600年。透雕象牙梳雕刻纹饰实用对称流畅的“S”形,大汶口人男女都有翠绿色玉石和绿松石以及骨或牙质的头饰、项饰、臂饰等串饰,以及用猪獠牙制作的束发器、象牙制作的透雕梳。甚至指环也有各种材料如玉、石、骨、角质等,其佩戴也很普遍。
✦
榫卯木构件 ✦
“ 迄今发现最早的干栏建筑榫卯木构件 ”
干栏建筑榫卯木构件,河姆渡遗址(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出土,距今 7000—5300年。太湖流域大部分房屋建在河岸沼泽上,是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房屋,使用挖坑垫板的立柱木构基础技术。河姆渡继承了这一地区自上山和跨湖桥延续下来的这种临水而居的桩柱风格,并进一步发展了榫卯结构。
✦
石耜 ✦
“ 迄今发现最早的磨光石耜 ”
磨光石耜,北福地遗址祭祀场(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高村乡神石庄村)出土,距今 8000—7000 年。石质工具已出现磨制得比较精致的斧、锛、凿砍砸器。一些新出现的或经过革新的耕作工具也同样不仅有打制的,也有磨制的。有些工具出土于祭祀场所。
✦
陶碗 ✦
“ 迄今发现最早的具有现代造型的碗 ”
大地湾的碗,大地湾遗址一期(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出土,距今 7800—7350 年。碗是一种食具。口大底小。有圜底和圈足两种。大地湾的碗浅腹圈足,碗壁的弧度已非常精巧,造型与现代无异。
✦
玉雕人像 ✦
“ 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物玉雕 ”
玉雕人像,石家河肖家屋脊遗址(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出土,距今 5000—4000年。肖家屋脊瓮棺出土的侧面人头像,采取璜的造型,使用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雕刻手法,雕刻出两面相同的人像。人物头戴尖帽、双耳戴环,杏仁眼、长鼻、阔口,唇上有卷曲的胡须。他面带微笑,似乎在侧耳倾听,又像在侃侃而谈。虽然只是一个侧面人头像,却表现了一个有着生动性格的欢快的人物。
转自:“初见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