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前言
2022/8/17 10:02:22 阅读:449 发布者:
✦前 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浩瀚深厚,灿若繁星,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世代相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及作为其媒介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文化空间。现实生活中,各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关联于相应的物化形态,又以承载于人的活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在绵延发展中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承和传播。千百年来,这些通过口传心授并世代相传的、活态流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伴随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各民族人民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更是熔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与魂。同时,全球视野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维度,展现了高度的文明与智慧。保护和利用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赓续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国际关系和人类文明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中国自古就有保护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中国文学史上记录整理古代民歌、乐歌和祭歌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典型的例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把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把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础。进入21世纪,以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开端,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标志,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实践,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得到了拓展、深化和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看待和重视中华文化,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走向注重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依法保护阶段。
二十多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广泛参与下,通过开展全国性普查,建立四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认定各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整体性、生产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各级传承人守正创新,加强基础性设施建设,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传播,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际行动等一系列保护实践,取得了国际公认的伟大成就,逐步形成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以及产生国际影响的“中国经验”。成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表明,从总体上准确揭示和正确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是保护工作科学化的基础和前提。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它、尊重它,让它能够按照自身演变发展规律去自然演变,既要防止人为地随意地改变其自然演变的进程,也要防止人为地随意地使之静止和僵化。而要做到科学保护,就要尊重传承人的传承主体地位,尊重传承人的主体创造精神,支持传承人的创新发展,建立健全以传承人为核心的科学保护体系。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由传承人在自我继承、融汇、吸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开花结果的。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享有者。所以,任何时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要把保证传承人、相关社区、群体最大限度的参与及增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放在重要位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长期而艰巨的宏伟事业,需要坚实的学术基础支持。实际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一直伴随着学术研究的推进,而已有的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体系化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长久传统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保护实践和理论积累的基础上探索话语体系的学术建设,以辞典形式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之中国词语的意义、内涵、用法加以解释,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向纵深推进的必要环节,也是“中国经验”升华为“中国理性”的必要工作。由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资深专家学者和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专业人员,共同编纂这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正是理论工作者直面时代课题和学术挑战的担当。历时六年的编纂出版工作,筚路蓝缕,劬劳艰辛。有了各位作者、编者和出版单位倾心投入,方有如今的付梓之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立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框架和学科建设视角,系统阐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实践所涉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专业术语、法律法规、制度机制和实践活动),逐项介绍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为主的辞目。辞条规划和内涵阐释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面貌,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经验、理论探索和突出成就。编纂写作以科学性、权威性、专业性、实用性为追求,凸显知识密集、内容实用、检索方便、适用面广的特点,也由此而努力在内容上形成有机整体、形式上保持统一规范、语言上达到科学准确,以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学习、参考和研究需要。
编纂这部大型专科辞典是一项拓荒之举。其付梓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之际,从对既往保护实践作出理论总结和概括,对未来保护实践提供理论思考和借鉴两方面而言,都可谓正逢其时。相信大辞典的出版,不仅会在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中发挥并实现其理论学术价值,也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乃至文化遗产学这类新兴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增厚其学术基础。
回顾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推进及与之相应的理论概括的过程,可以发现,后者是随着人们对保护实践认知的逐步深化而不断验证和丰富的。三十几年来人们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词语称谓表述和定义问题的系列修正,就鲜明地印证了这一点。正是这一过程本身,使人们认识到,从认识论和实践意义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探求充满复杂性、丰富性、动态性,其理论概括的思辨性追问来自于实践而又应从实践的发展中不断优化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不断深化认知过程的一次新的开端。新的探索总是难以臻善。我们期待读者提出各种意见,以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在再版时不断得到完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编委会
二〇二二年一月
转自:崇文书局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