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唐小兵《北美学踪:从温哥华到波士顿》
2022/8/16 11:22:40 阅读:326 发布者:
“我的杯很小,但我用我的杯喝水”,历史学者唐小兵在其新著《北美学踪:从温哥华到波士顿》中,引述了同乡前辈钟叔河的这句话,用来自勉。在他看来,2007年与2017年的两次访学,是他在北美那个辽阔的世界,用自己的杯子喝水之后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踪迹。书中既有他开眼看世界的新奇,接触人文风情的体悟,也有寻访前辈的感怀,遍访名家的回味。他以一位学人的视角,细细描述了访学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疫情之下,访学交流实属不易,重温一位学人的访学经历,不仅是对往昔岁月的追溯,也是对未来重启交流的期许。本次推送为《北美学踪》的后记部分,透过唐小兵真挚动人的语句,让我们知道幸好还有书籍,还有文字,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留下些什么。
《北美学踪:从温哥华到波士顿》
唐小兵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宋代诗人东坡先生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曾经写道:“把名字写在水上。”横竖是水,可以相通,两位中西诗人表达的意蕴是相通的,生命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自然流转过程,而历史更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时间长河。每个人的生命就是长河中一朵朵微细的浪花而已,何必在乎水过是否留痕雁去是否留影呢?
话虽如此,将个体独特的生命印记诚实地书写下来,尤其是在一个日益黯淡焦虑的逆全球化时代,我却认为有着不容小觑的价值。在这一点上我的心迹似乎更近儒家,相信文字和写作的价值,就像萨特在《词语:童年自传》中彰显的那样。就算我们对于写作的永恒价值有过迟疑和不确定感,我们也无法否定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很多年后,在某一个访客罕至的图书馆书架上,你用生命和热忱书写的作品会被某一位从未预料得到的普通读者轻轻打开,擦拭落在封面上的灰尘潜心阅读,会引领他与早已死去多年的你的灵魂息息相通。
这或许就是卡夫卡所言的写作的意义吧:“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毕竟经过死亡,你是幸存者。”
之所以在这样一个两头不到岸的历史时刻,不揣浅陋出版这样一本薄薄的访学随笔集,就是因为在疫情阴影至今笼罩世界、人心日趋焦虑茫然。而在中西学术文化的正常交流断崖式下跌的低谷时刻,我想通过过去十多年的两个访学时段里零零星星写下的随笔,既抒发一种个人怀旧之情,将未竟的往昔句句记下,也希望能够展现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相对自由和多元的国际学术交流时光,隐含地表达对未来的期许。
2007—2008年,我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博士生到UBC亚洲研究所访学一学年。那时候中文博客刚刚兴起,我爱人以我们共同的名义在搜狐网上申请了一个名为“秋水凤凰”的博客,她不大使用,于是就成了到达温哥华入住圣约翰学院的我最常用的日常记事和发表平台。那是我第一次出国,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而富有吸引力,而住宿的圣约翰学院的学员来自世界各地。大家共享很多学术与生活的资源,在一起有很多的碰撞和交流,在那短短的八个多月我足足写下了四十来篇博客文章。每一篇长则两三千字,短则数百字,如今重读这些文章都惊讶于青春时代的自我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和对于世界的探究原力。在温哥华无数个漫长的绵绵雨日里,我将对学术、文化、人性与自然的惊异都写在那些长长短短的汉语句子里,中文成了唯一的行李而慰藉着我天涯孤旅的心灵。其中有一些篇章也曾经在《读书》《天涯》《随笔》等期刊发表过。本想借整理出版之际,将一些略显稚嫩的表述加以删改,后来一想那毕竟是个体生命史的痕迹,何必为了追求完美而损害真实呢?因此除了将编辑建议的一些篇章拿掉之外,其余基本上都未做大的改动,仅仅在个别词句上略加润饰而已。
那段岁月在一起朝夕相处时相过从的朋友如今风云流散,有一些甚至完全失去了联系,但不管怎样,历史曾经从那里走过,我们歌唱过,生活过,记录过,这就已经是一种尘世间奢侈的幸福。那一年,我正好是三十岁,而立之年却尚是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大龄学生,在父母和师长的庇护下踯躅前行。
2017年8月,已经留校任教多年的我第二次出国访问交流。这一次是以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自然在经济条件等各方面有巨大的提升,而且这一次出国跟十年前出国最大的差别就是我是带着8岁的孩子明峻一同去波士顿的。出国之前,有好心的师长跟我说,你好不容易可以到哈佛访学看看世界,而且休养身心,带一个孩子岂非将自己套牢在波士顿的剑桥了?一年过去,我丝毫不后悔,尽管独自带着儿子意味着更操劳的生活和更重大的人生责任。这一年对于明峻是第一次出国用童真的眼光观察和感受世界的一段时光,对于我而言,有了孩子的长情陪伴,波士顿那长达半年冰天雪地的寒冬岁月才可以从容面对,所以不是我对孩子付出了太多,而是孩子以他的勇敢无畏和天真烂漫陪伴和鼓舞了我。也正因为这个理由,我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题献给明峻,感念我们在新冠疫情之前在美国共同度过的那一段熠熠生辉的时光,感激他陪伴我在美国度过不惑之年,因为他的出现,我的人生才能尽量靠近不惑,才有了更为坚实的精神底色和人间欢愉。
这一年有太多的值得书写的故事与细节,我收录在本书中的随笔《卡佛街16号》(删节版曾发表于2021年10月号《书城》)等都有一鳞半爪的记忆。西谚云:“魔鬼隐藏在细节之中。”如今回想在美国那一年度过的日日夜夜,感觉每一个细节之中都隐藏着一个天使,东鸣西应,耐人寻味。2017年秋天出国前夕,《文汇报》副刊《笔会》编辑谢娟老师给我写信约稿,因为是第一次访学美国,又是父子同行,我估计自己应该会有一些观察、触动和感想,于是就答应了下来,后来在学术研究、旁听课程、哈佛燕京学术活动和文娱活动以及照顾孩子的间隙,陆续给该报写作了十来篇散文,一些文章得到素不相识的读者热烈而真诚的反馈。2018年秋天回国后,又因为怀旧之情不能自已而补写了几篇散文,现在一并收录在本书的第二部分。这些文章因为都是应邀给报刊撰写,有大致的题材、风格要求,所以写作时都是比较严肃认真的,篇幅也都控制在副刊允许的范围之内,如今收录到《北美学踪》里几乎不需要更改。
我曾经在2017年出国前接受《南方人物周刊》的专访里开玩笑地说道,自己主业是“奶爸”,副业是教书,业余写作,偶尔做一点研究。这本《北美学踪》与之前在三联书店出版的《与民国相遇》一样也是业余写作的产物,尽管是业余,但写作时的态度还算是严肃而真诚的,至少折射了自己从一个青年学人到中年学者的心路历程,也透露了我在北美尤其美国寻找中国的人文主义传统之草蛇灰线的执念。感谢在这十年前后在温哥华和美国相遇的师友和“时空伴随者”,因为有了你们,人生就显得与众不同,我要特别感谢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为这本小书赐序点石成金,在哈佛的那一年我曾多次有机会求教于先生,并曾旁听王老师的课程,可谓受益良多,更要感谢台湾大学中文系周志文教授在阅读了书稿之后赐名《北美学踪》并题署,这些年我在和他的面谈及书信交流中获益良多,能结识这样的温和醇厚、学殖深厚而又循循善诱的前辈,于我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吧。
游子走得再远,也走不出父母的视线,人生再漫长,也是在童年的延长线上,沪上求学和任教的这十八年远离故土,中间两度出国访学,父母、岳父母是最牵挂我的长辈,感谢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对我的人生选择毫无保留的支持,也感谢我的妻子田波澜给予我的理解、温情与慰藉。我希望这本在不长不短的日子里凝结而成的文字,可以作为回馈让他们也感受到一点点人生的暖意吧。
同乡前辈钟叔河先生曾引用法国诗人缪塞的话,“我的杯很小,但我用我的杯喝水”。对于我来说,《北美学踪》就是我在北美那个辽阔的世界用自己的杯子喝水之后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踪迹吧,希望读者诸君会觉得这个“杯子”有趣和有意义。
唐小兵
2021年底于沪上樱桃河畔
转自:初见好书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