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3本书带你了解全球史、国际关系
2022/8/16 11:21:27 阅读:334 发布者:
全球史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史学观念,也是一门新兴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学对全球化浪潮的一种反应。
国际关系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总称,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民族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地域关系等。其中国际政治关系又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关系,与政治密切相关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与其相关的3本好书,欢迎分享、收藏。
01
《全球史讲稿》
✨著名历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关于“全球史”的经典论述
✨一位当代历史学家恢弘的
史学视野和深刻的现实关怀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陈浩 译
ISBN:978-7-100-20041-7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定价:5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奥斯特哈默近年来在不同场合的有关全球史的学术演讲和论文,由德国著名的C. H. Beck出版社出版,在德语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兼具学术性、思想性和普及性,体现了一位当代伟大历史学家恢弘的史学视野和深刻的现实关怀。奥斯特哈默在书中对全球史的基本概念,例如空间、时间、全球性等等作了廓清,并对全球史的对象例如战争、革命、帝国等等都有精辟论述。
作译者简介
作者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德国著名历史学家,1980年于卡塞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弗莱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和弗莱堡高等研究院。奥斯特哈默早年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大英帝国史,后期专注于比较史和世界史的研究,并成为全球史领域内极具声望的学者。奥斯特哈默的代表作《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 Munich: C.H. Beck 2009),被译成10余种文字出版。他先后获颁巴尔扎恩奖(Balzan Prize)、汤因比奖(Toynbee Prize)、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奖(Sigmund-Freud-Preis)和莱布尼茨奖(Leibniz-Preis)。
译者陈浩,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长聘教轨副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学博士。学术兴趣包括突厥学、中亚史和全球史。著有A History of the Second Türk Empire (Brill, 2021),译著《全球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02
《全球史导论》
✨全球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S.康拉德教授的代表作
✨全球史,一种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历史学反应
〔德〕S.康拉德 著
陈浩 译
ISBN:978-7-100-16071-1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定价:62.00元
内容简介
全球史是一种新兴的史学观念,也是一门新兴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学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种反应。全球史研究在我国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已呈显学态势。《全球史导论》一书是对全球史研究的一个总结,对全球史的书写史,1990年以来全球史的流行发展,全球史的批判与范畴,全球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范式,全球史的争议,全球史的对象及实践进行了学理方面的总结与探讨。本书既是研究性著作,也可作为世界史、全球史方向的教材。
作者简介
S.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柏林自由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跨国史和全球史研究,同时具备欧洲史和日本史的学术背景,在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想史、记忆与历史书写等议题上均有论著出版。S. 康拉德是史学杂志《过去与现在》(Past & Present)、《历史与社会》(Geschichte und Gesellschaft)的编委,德国“全球史丛书”的主编。他最近出版的论文和专著有:《全球史中的启蒙运动——一个历史学批判》(《美国历史评论》2012年第117期)、《德国殖民主义简史》(剑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寻找失落的国度——二战后西德和日本的历史书写》(加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全球史是什么?》(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03
《中国国际关系学史》
✨一书解读中国国际关系百年跌宕起伏的
历史与学科发展史(1919-2020)
✨著名学者袁明教授、秦亚青教授作序推荐
任晓 著
ISBN:978-7-100-20938-0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128.00元
内容简介
一个学科,需要写出自己的历史,才能明了从哪里来,去往何方。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写出过中国国际关系学(IR)的学术史,这个空白需要填补。本书想要完成的就是这样的一项工作。本书各章的安排是按照时期划分进行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点。在此之前的时期成为很显然的“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发端于这一时期(作者将这个时间点确认为191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是一个曲折反复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成为一个分水岭。80年代末是另一条重要分界线。90年代末则是20世纪走向结束之时。本书按照这几个时间点,划分各个时期,因而这也是本书各章的重要依据。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二十年,学术发展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未出现明显的分界线,因而本书将其看成同一个时期;因这一时期内容非常丰富,故分为两章来分析。
作者简介
任晓,现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1990—1991年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留学。曾为欧盟博士后研究人员、日本名古屋大学客座研究员及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目前还担任外交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等,并任六家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包括Globalizations, 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East Asian Policy和Journal of Global Policy and Governance。已发表中英文论著数种,并多次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及著作奖。
(来源: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
转自:初见好书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