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法律人思维与写作》
来源:全文转载自公众号“法律思维与法律写作”。
66.67%咋来的
新媒体标题技巧是能用数字,不用汉字。
本来标题是用“大多数”,多少算大多数呢?研究了一下,初步归纳了个对应关系:
少数(三分之一)、多数(二分之一)、大多数(三分之二)、绝大多数(五分之四),于是乎,保留两位小数,得出66.67%。
法律写作是法律从业者沟通的途径,也是劳动成果交付的方式。因为法律的研究、探讨、制定、执行、适用,最终总是指向三个词:文件、文书和文章,哪个都离不开写作。
关于体系化的法律写作工具书,推荐这本《法律人思维与写作》。
一、本书超越作者的个人经验
如果把法学研究、立法、司法、执法、普法等各类研究和实践比喻成一条条河流,那么出版社可谓是一片大海,“百川东到海”,出版社展现和沉淀各类工作的最终成果,如同海纳百川。
本书作者是一位出版社编辑,编辑职业的角色优势是,与法律圈最优秀的高手们合作,见识过、欣赏过、修改过、处理过各种各样的法律写作成果,因此本书不是从作者自己写作经验出发,而是从总的法律写作成果出发,从内容覆盖来说,涉及各种法律写作类型,是“广谱”的工具书,从写作经验和技能分享方面,是超越作者个人见识的,以出版水平的高标准来要求的。
尽管本书作者本人很普通,工作性质使然,她受到法律圈各路高手的熏陶,得以成为优秀法律写作的观察者、思考者和总结者。
比如张巍老师,他的《资本的规则》是华语中写资本市场最好的书(李志刚老师语)。本书作者有幸与张老师合作,除了书稿合作,每次活动、餐聚、聊天,都学习到很多有洞见的思维方式。本书中作者最得意的部分——万能钥匙那篇文章,就是受到张巍老师的启发。
比如雷磊老师,学术界的实力派,核心论文发表大户,在《像法律人那样思考》一书的合作中,本书作者通过审稿、访谈和日常交流,受到很多关于法律人思维方面的启发。
比如唐青林律师,刻苦勤奋的、超高产的、拥有多部畅销书的律师,他对实务问题一网打尽式的、全面的研究,颗粒度非常细的呈现方式,也给了作者很多启发。
……
本书作者作为图书编辑,与优秀的作者合作,出版了优秀的图书,也额外收获了丰富的思想滋养。众多高手的认知和高手的思维,融汇于《法律人思维与写作》一书,让它变得独特和难得。
二、体系性
法律写作是一个系统,要提高法律写作能力,就写作谈写作,只是表面功夫,是远远不够的。
写作不只是一支笔,还有一双手,一个大脑——是一个人的行动和思考,法律写作能力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谈法律写作不能脱离认知、能力和行动。写作的问题本质是人的问题。
本书从“思维驱动写作”切入,通过“学习是法律人的元技能”“T型人才打造”“知识管理”等层面,立体地梳理和总结提升法律写作能力的关键。
对法律写作认识上提高到思维层面,具体落地讲求可操作性,相较于某些写作书着重于“什么才是好的写作”,本书更侧重于“怎么才能进行有质量有水平的法律写作”。有人会说,把大象放进冰箱分几步——三步,打开冰箱,放进去,关上冰箱。本书则重点拆解如何“放进去”,是解剖大象,还是定制冰箱,用什么刀解剖,去哪里定制。
比如,涉及错别字,不是简单地说,不要写错别字,要端正态度,要认真校对。而是细致地辨析易混淆易错误的字词,梳理高频的错例,同理,对于如何选题、如何取标题、如何使用标点、如何写新媒体文章、如何克服畏难心理、如何遵守法律写作规范,如何校对,等等,各个方面都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落地的细致方案。
三、有趣
本书出版过程中,编辑老师说,审稿过程有种宛如对话的乐趣,有时常有想聊一聊的冲动。这或许叫做“共鸣”。
这是一本有趣的工具书,她不是高高在上的指点,也不是没有灵魂的操作说明。她就像一个好朋友,帮助你解答写作中的难题和困惑,陪伴你取得成绩和进步。
作者也非常欢迎读者雅正、交流,联系方式在后记中,随时恭候。
转自:法学学术前沿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