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乡村慢性病人的眼泪:更好的日子,为何带来更持久的苦痛?

2022/7/26 14:15:11  阅读:199 发布者:

所评图书:

书名:《甜蜜的苦痛:乡村慢性病人的患病经历研究》

作者:余成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5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2018)显示,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每年导致4100万人死亡,占每年全球死亡人数的71%。而这些死亡人员中,又有30-69岁的1500万人。

我国201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也印证了世卫组织的上述观点。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近年来快速上升,“慢性病已经取代传染病,成为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和寿命的首要问题”。

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余成普所著的《甜蜜的苦痛:乡村慢性病人的患病经历研究》一书,近日出版。这本书根据我国卫生统计数据所揭示的农村居民受关节炎、椎间盘疾病等疾病困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快速上升的数据,在湖南省通道县进行了深入调研,基于生命历程视角,致力于回答乡村慢性病的变迁过程、类型与发生机制,以及乡村居民求医问药、慢性病人生存状态等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城乡尤其是农村的传染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各类传染病发病率开始经由国家的公共卫生和乡村建设而得到抑制。然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乡村中的慢性病发病开始增加。

书作者将由“苦日子”导致的慢性病称为“过度损耗类的慢性病”,把物质资源丰富后的慢性病称为“过量摄取类慢性病”。在20世纪50-60年代,历史原因造成粮食产量不足,当时的许多农村人口面临体力消耗繁重、食物摄入不足,使得部分人出现了营养不良类的身体疾病,肠胃紊乱,在其他突发疾病面前不堪一击。这种习惯也延续到了相关人口本世纪以来,虽然他们(她们)的生活条件早已改善,却仍延续着并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饱一顿饿一顿,不按时吃饭),引发消化系统紊乱,而农闲时期又可能过量摄入食物,从而容易肥胖,患各类慢性病的风险增加。除此之外,一些上年纪的农村居民,年轻时因包产到户、土地下放带来的辛勤耕作,过度透支了身体,使得关节健康等大受影响。

“过量摄取类慢性病”首先指的是,因大量农村劳动力出外务工,再加上农业经营方式、生产装备等的改变,还有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今天的农村剩余人口已经很少涉及重体力劳动,因而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发胖现象以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升高。“村里的‘胖子’渐渐多了起来”,这还与人们习惯“久坐”有关。

更糟糕的是,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农村居民相较于城市居民更加习惯重油重盐的口味。《甜蜜的苦痛:乡村慢性病人的患病经历研究》书中介绍了调研村庄居民对腌肉腌鱼等食物的嗜好。“在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时期,过咸的食物并没有成为身体的负担。然而,当农业生产日趋机械化、便利化,人们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闲暇时间增多、流汗的时候越来越少时,过咸的食物明显超过了身体所需”,盐的过量摄入成为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重要诱因。这也就是书作者书名中的“甜蜜的苦痛”的出处。

在本世纪初以前,我国各地尤其是南方以及华北、西北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延续着传统医学。当时的村民求医问药首先求助于草药、草医。草医不仅采摘草药为村民服务,而且还能治疗骨折、蛇毒、结石等。但要成为一名草医,需要长期的时间投入,从而才能熟知各种草药的名称、药性、配伍以及采药的技巧等,这也使得草医作为农村土生的职业在而今变得毫无吸引力,不可避免走向衰落。正如《甜蜜的苦痛:乡村慢性病人的患病经历研究》书中所说,农村居民所能获得的草医服务减少乃至消失,但他们(她们)所可能获得的现代医学卫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却在继续拉大。这必然意味着农村中的慢性病患者群体,有相当部分只能被动式地、应付式地接受有限的治疗,生存质量不高,且存在导致已脱贫家庭因高额医疗费支出重新返贫的风险。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积极推进覆盖南北、沿海与内地广大地区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不仅需要切实加大现代医学(也就是俗称的西医)的机构、设备和专业人力资源的配备,通过有效的财政保障来确保城乡尤其是乡村卫生服务机构的持续稳定运转;而且也要以现代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来“激活”传统的中医医学,以及一些地方带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民族医学。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