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畔,早熟的古埃及文明
2022/7/26 11:54:47 阅读:266 发布者:
所评图书:
书名:《尼罗河畔的曙光:古埃及文明探源》
作者:温静、黄庆娇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4月
尼罗河流域是古埃及文明的摇篮。考古证实,距今50万年前,该流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了。尼罗河从南向北,经过撒哈拉沙漠,冲击而成绵延数千米的河谷,在今天的开罗附近流速放缓,形成多个支流,然后注入浩瀚的地中海。最早的埃及先民在沙漠河谷之间游牧生活,而在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影响下,则开始转入定居生活,充分利用了尼罗河数百万年里冲刷带来的大量淤泥,发展出高水平的农业文明。
在今天的开罗以北的地区,是尼罗河三角洲,又称下埃及。公元前4000年左右,下埃及是一片河网密布的沼泽,人们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造房屋。而在开罗以南的上埃及,再上溯到南阿斯旺地区至喀士穆,尼罗河流经的是坚硬的岩石区。这意味着,古埃及文明有着天然的南部屏障。
农业文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古埃及人对于尼罗河水位等知识的了解。洪峰高低、水情时间,都影响着农业生产。
新出版的《尼罗河畔的曙光:古埃及文明探源》书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埃及学博士温静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黄庆娇指出,古埃及人会在洪峰到来前,修筑好田埂,当尼罗河水位升高漫过堤岸,经过水渠将之引到田里;等到水里的淤泥沉积在田地里,再将洪水排出,这就很好地利用了洪水带来的腐质以及磷酸盐,从而赢得丰收。这种做法还可以确保洪水退去后带走土壤中的盐分,因而避免了两河流域常见的土地盐碱化问题。
古埃及人受到尼罗河的恩惠,只需要播种,在洪水期调节来水和排水,然后就可以静待收获季节的到来。即便偶尔遇到灾荒年份,降雨减少导致洪水缺席,往年的存粮也可以勉强维持。古埃及因而一直成为了地中海世界的粮仓。
公元前4千纪末,葡萄从中亚地区引入到了埃及,埃及人的餐桌上就出现了葡萄汁和葡萄酒。《尼罗河畔的曙光:古埃及文明探源》书中谈到,埃及农民还种植亚麻,以及豆角、扁豆、鹰嘴豆、萝卜、洋葱、生菜、黄瓜等蔬菜,以及可以生产香水和燃料的经济作物。此外,古埃及人会收取沼泽地的纸草,制成纸草纸用于书写。
尼罗河周期性的泛滥形成了埃及人热爱生命的天性,并延伸至对来世永恒的追求上。古埃及人基于尼罗河泛滥的洪水富含的蓝绿色的有机矿物质,将尼罗河神哈皮的肤色也涂成蓝色。书中谈到,古埃及南部狭长的河谷地带,以及北部的尼罗河入海口广阔的三角洲,尼罗河的东岸与西岸,红色的沙漠河谷与黑色的土地,等等,都带给了古埃及人二元对立的宇宙观,形成了在二元对立中谋求平衡的秩序观。“善与恶、生命与死亡、光明与黑暗、文明的埃及与野蛮的外族以及国家的统一与分裂”,这些观念不仅贯穿到了埃及历史的各个时期,对于埃及周边的近东地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诞生于近东地区的世界主要几种宗教,也受此影响很深。
沙漠的土地贫瘠,但埃及人却将对沙漠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书中谈及,古埃及人热衷捕猎,沙漠地带的狮子、羚羊、瞪羚、鸵鸟等野生动物都是狩猎的对象,古埃及的彩绘壁画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场景。古埃及人还在沙漠和山丘建造陵墓。
古埃及的国家诞生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当时也是涅伽达文化一期。考古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后通过碳-14年代测量法和热放射测定法,确定了涅伽达文化的发展时间。根据当时留下的墓葬,显示出人们的石器制作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还有制作精细的骨制和象牙制品。到了涅伽达文化二期(公元前3500-公元前3200年),相关的考古出土开始密集出现红绘白硬陶,这些陶器上记录的王权信息令人忍俊不禁,比如以蝎子、公牛、鹰的形象来表达国王。当时的墓葬还出现了大量的外来物品,包括阿富汗的青金石、黎巴嫩的雪松等,也证明从埃及到西亚、中亚的商路在当时十分畅通。
涅伽达文化三期(公元前3200年-前3050年),古埃及国家发展成型并走向统一。根据出土的墓葬,人们推测,这一时期的古埃及人通过狩猎与献祭野生动物来象征着人对自然混乱力量的控制,强化了秩序战胜自然混乱的宇宙真理。埃及人也开始强化已有的文化认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相当系统的太阳神信仰,原有的墓葬开始朝着金字塔的形式发展。
从公元前3000年,一直到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埃及文明实现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尼罗河畔的曙光:古埃及文明探源》一书就此给予了相当系统的介绍,但也正是到了公元前7世纪,随着波斯帝国入侵埃及,希腊人、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相继侵入埃及,分别以各自的语言作为当地的官方语言,尤其是罗马帝国时期,埃及的本土宗教因埃及神庙的关闭、古埃及文字的失传而走向彻底衰落。古埃及文明的荣耀也自此进入了一个长达10多个世纪的缄默期、遗忘期,一直要等到15世纪以后,随着文艺复兴掀起高潮,欧洲人才开始通过文献研究和考古发掘去重新解释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念兹在兹的古埃及文明——欧洲人的行动使得古埃及的许多遗迹遭受了破坏性发掘,但也重新开启了世人对之的了解。19世纪、20世纪,欧美世界的许多知名高校都陆续开设了埃及学专业和教席,致力于汇总研究有关古埃及的各种历史文献以及分析不断出土的古埃及文物,从而让古埃及文明的发展景象逐渐全景式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总的来说,《尼罗河畔的曙光:古埃及文明探源》这本书比较清楚地梳理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向中国读者清楚地引介了古埃及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以及兴衰历程,还展现了古埃及独具特色的宗教与艺术。读者通过这本书不仅有益于增进对古埃及文明的了解,而且对包括古埃及文明在内的世界早期文明以及各种早期文明的之间的交流的把握,能够本着热情去探寻早期中国的发展奥秘,尤其是早期中国与亚欧非大陆其他文明鲜为人知但一直存在的文化交流。
转自: 学术那些事儿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