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饭圈为何特别偏激?

2022/7/26 9:41:19  阅读:210 发布者:

饭圈为何特别偏激?《孤岛狂欢》揭示真相


6月东方甄选出圈以来,董宇辉个人的抖音粉丝迅速增长,接近700万。而走红后的新东方直播间,也受到饭圈文化的入侵。董老师顺着饭圈逻辑被打造成流量喧嚣下的 “神”,不久之前,东方甄选直播间点赞十亿上了热门话题,董老师有了新的称号——“董十亿”。
而和董宇辉一样也曾是新东方老师,现为东方甄选主播的石明却被骂得在直播途中突然下播。再次回来之后几乎哽咽落泪,和观众解释,“我讲书的时候讲的太长,宇辉说话比较短,所以很多人盯着这个时间,专门冲进来听宇辉讲话,然后在那个阶段,我说的有点多,就冲到我的私信”。不只是石明,在其他老师直播的时候,评论区也会时不时出现“驱逐主播”和“呼唤董宇辉”的声音。
而刚刚结束的2022国际泳联世锦赛,中国队包揽本届世锦赛跳水项目全部13枚金牌,陈芋汐和全红婵,再次惊艳世界,各夺得两枚金牌!但畸形的饭圈文化”正在侵蚀“体育圈”,一部分自称是粉丝的人在社交平台上给全红婵鸣不平,另一部分为陈芋汐“气不过”……
饭圈的乱象往往表现为粉丝群体观点偏激。这种偏激是怎么形成的呢?北大博士亲历“饭圈”500余天沉浸式调研,其作品《孤岛狂欢》为我们揭开了饭圈的面纱。
饭圈的乱象往往表现为粉丝群体观点偏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体在无形中被群体催眠,实现了去个性化、情绪传染和被说服。
这种行为背后的机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集体磨合、集体兴奋、社会感染。

集体磨合
处于集体磨合阶段的个体会逐渐形成集体认同并释放相似情绪。
平台成立的粉丝专属社群,如微博开设明星超话、微博群、CP 超话, 抖音开设粉丝群,豆瓣开设明星粉丝专组、节目专组、明星八卦专组,QQ 开设跨平台粉丝群等,给个体释放现实情绪并获得群体认同提供了集体磨合的空间。
在这样的社群环境中,粉丝个体之间更易形成共识,保持一致的集体观点。
粉丝个体甚至仅仅是复制粘贴,就会获得参与快感和被认同的成就感。
平台所提供的社群矩阵之间的社交网络联结较弱,而内部个体之间的联结较强,这推动了集体磨合过程中相似情绪的融汇。
即使同属追星族,也会因鲜明的超话设置而分属不同社群(每个超话均以明星命名),保持稳定持续且高频互动的多为同一明星的粉丝社群,这就形成了强内部联结和弱外部联结的特征。
当处于集体磨合阶段时,弱外部联结造成的社群与社群之间的竞争、摩擦和误解往往会促使社群内部成员迸发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情绪。
这种相似情绪的迸发对社群管理者和召集者来说是调动社群内部奉献积极性和认同感的良好时机,通过列举偶像被抹黑的事例、放大偶像遭受的委屈、描绘感同身受般的心理状态等移情手段,激发粉丝的同情心和保护欲,增强社群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集体兴奋
在集体兴奋阶段,平台借助特定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打造仪式性活动,推动粉丝融为一体。在这一阶段“随着不安定感的增强,人与人相互感染并进入兴奋的精神状态”。
平台为了保证用户活跃度,常常采用邀请明星入驻的策略,企图实现双赢局面,明星有了时刻活跃的表演前台,平台也有了固定的流量旗帜。
平台通过明星的入驻拉近他们与粉丝的情感距离,另一方面通过互动活动和竞争活动刺激群体情感进入兴奋状态。
平台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粉丝社群的活跃度,会相应地设置竞争榜单和热搜榜单。竞争性商业榜单包含热度榜、粉丝活跃度榜和明星势力榜等,此类榜单既需要粉丝保持活跃,又需要粉丝提供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助力自己的偶像登上高位。
第一,榜单常以直观的形式展现明星的排名,通过增加皇冠、放大头像、设置专属 banner 等形式强化视觉冲击,放大刺激作用。
第二,在集体磨合的基础上,粉丝社群内部逐渐形成了以粉丝领袖为主导的规章制度,也形成了唯明星利益为主的群体目标。在竞争榜单出现后,社群明确并细化社群目标来调动全体成员参与其中。
第三,群体领袖仪式化此类榜单,以促进成员的情感卷入和自我投射,强化个体的参与积极性和认同感。
在竞争榜单的视觉刺激和排名刺激下,社群领袖会放大焦虑情绪并传播竞争意义, 将冲榜活动作为社群仪式并夸大此仪式对社群的符号意义。
第四, 适当展现社群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激发成员斗志,提高个体奉献程度。当顺利解决小困难后,社群内部的兴奋情绪会相互感染,高度认可社群领袖的领导策略并提高对社群的认同感和融入度。
可以说,平台通过设置多种竞争活动从客观上推动了粉丝社群形成互动共同体。
粉丝社群受到平台所供给的信息驱动,在信息和氛围的催化下个体会进入精神兴奋的状态。
社会感染
随着群体成员之间的情绪感染和积累,群体行为随之爆发。主要表现为社群成员的集体行为意向转化为集体行动。
在集体磨合和集体兴奋阶段,个体通过社群网络获得基本信息,实现去个性化,保持一致的社群观点和群体情绪,并在平台信息驱动下进入情绪兴奋状态。
在社会感染阶段,群体情绪走向极端,在公共平台爆发群体行为。
粉丝不仅拥有专属社群,还可以在公共场域发声。
经过集体磨合和集体兴奋阶段,个体在平台的推动下已经对偶像保持充沛的保护欲和奉献欲,并对粉丝社群有着高度的认同感、融入感和归属感,因此往往认为“我的粉丝朋友都会对这件事发声,大家都很激动,我不可以置身事外”。
普通网民经常参与公共议题的网络空间可以看作前台,专属粉丝的私域社群可以看作后台。
前台中的粉丝表演包括控制评论、冲击热搜、清理广场、生产内容等集体行为,此类前台行为的目的是让自己喜欢的偶像“出圈”,粉丝社群试图通过群体的公开反应让社群内部的“精神领袖”走向公共领域。
平台的热搜榜单、热议话题、热门推荐等功能为粉丝社群实现社会感染提供了条件,粉丝社群运用功能服务平台生产出的数据给围观的普通网民营造出一种“繁荣”的假象。
平台对此类失真的数据往往秉持纵容态度,因为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平台的流量和商业价值。
在社会感染这一阶段,平台给饭圈提供了公开反应的前台,为更大范围的社会情绪传染提供了机会。
平台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结合多起饭圈集体事件来看,饭圈集体情绪激动并以维护偶像利益为根本准则遭到了网友的质疑,普通网友的网络信息获取质量也因为公共资源被饭圈侵占而受到影响,偶像本人的形象也因为饭圈负面事件而受损,在这三输的局面中反而是平台获得了巨额的流量关注。
平台设立运营饭圈的专岗,在粉丝经济中受益颇多。无论是在流量方面,还是在经济利益方面,平台都成为直接获益方。因此,受益的平台不应该做“隐形人”,而应该主动承担治理饭圈的责任。
平台的商业属性促使平台注重数据价值和流量价值。对于搅乱舆论的高流量账号,平台为了商业利益往往会让步。
所以,首先平台应当重塑企业责任观,明确自身的公共属性,破除“数据迷信”,积极主动承担伦理责任,杜绝滋生畸形饭圈的不良机会。
其次,从产品设计源头防微杜渐,遏制具有诱导性的榜单和氪金产品。
Z 世代”是娱乐产业消费的重要支柱。在治理饭圈之前,资本热钱疯狂涌入现代娱乐产业,平台、节目制作公司、明星团队三方联动,利用青少年稚嫩、情绪化、易被煽动的心理特点诱导粉丝冲榜、氪金、做数据;粉丝个体被社群裹挟,在表达对偶像之爱的同时不经意间陷入流量旋涡,成为平台的数据劳工。最后,平台有责任在正确价值观指引下大力打击不良账号,捍卫原创内容版权。
平台要重塑正确的价值观,彻底清除引战、炒作、造谣的不良营销号,改变以往的纵容旁观的态度,将防沉迷功能扩展至防歪风、防炫富、防浮夸等功能,避免青少年被不良风气荼毒。
只有对粉丝行为与心理深度分析,我们才能打开对话青年的窗口,把脉青年思潮,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转自:书斋里外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