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自序:建筑,一个时代最忠实的呈现
2022/6/17 15:21:54 阅读:292 发布者:
自 序
建筑是一个时代最忠实的呈现。
我小的时候,住的是一个独门独户的院子,方圆几百米只有我们一户人家。屋子是人字坡顶的,白墙黑瓦,边上还有一个杂物间。不过我们倒是从没像《武林外传》里那样爬到人字顶上去数星星,只经常爬到杂物间的平顶上玩耍。冬天雪后,屋檐会挂下冰柱来,天气够冷,那冰柱能有半米多长,当作“武器”,相当威风。
坦白说,那时候冬天的室内相当冷,厚厚的墙壁也挡不住凛冽的寒气,只有暖炉能给些安慰。后来我看到宋画里的建筑,有些不明所以:隔扇门,上面糊着窗户纸,大冬天的,可以?我母亲告诉我,没问题,只要窗户纸不破。她小时候,好多人家糊的都是窗户纸。多少年都这么传下来了,再说还有火炉。
我是个百分百的建筑门外汉。所以当林之老师建议我“可以写几篇建筑随笔”时,我有点恍惚。我所知道的建筑,仅限于纪录片、书、古画里的建筑,和出去旅行时见过的古村落。
后来我想起了 2014年那个春天的早上。那几年经常去北京出差,每回都会抽一个早上去紫禁城转一圈,才算完整。那天早上我坐在一个院子的台阶上,应该是某个嫔妃的院子,看着屋檐下被网起来准备修缮的斗拱,原本鲜艳的青绿色已经褪得斑斑驳驳,突然想到曾经住在这里的姑娘们,大多时候也是这么百无聊赖吧。
于是斗胆答应试试。建筑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的故事吧。
正巧那段时间英国BBC的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大热。制片方联合故宫专家做的一场地震模拟实验,神还原了一句关于中国建筑的老话:墙倒屋不塌。虽然是实验室结果,但那座按1∶5比例复原的宫殿木结构主体竟然能扛住30秒十级强度的地震,也是传奇了。
瞧,中国古代建筑不只是一个远去的“孤独的背影”。
也许你正置身一栋高层建筑。你可能没想过,这钢筋混凝土浇筑的高层建筑,如同变形金刚般的刚硬存在,在柱子和梁的衔接部分是安装了阻尼装置的——这个装置,原理就类似中国的斗拱。
你一年里也会坐那么几回高铁吧——你看到一个硬币立在窗台上,就是不倒。秘诀在于,底下高铁桥的梁部和墩柱部分,有一个源于榫卯结构的减震装置,用来消除重量转移时产生的巨大剪切力。
这是建筑的智慧。
还有一句古话叫:“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悦有涯之生?”中国古代很多文人都喜欢拿这句话说事儿,翻译过来就是今天人说的“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建筑构件也是一样。
浙江工业大学有个老师,陈炜,做环境设计,却意外地因为画牛腿,在国内外办了好多回展,他的书《匠心随笔——牛腿》还被评为 2014年度“中国最美的书”。他有句话,似乎说出了我等住在现代建筑里,又对中国古代建筑怀有一丝丝情愫的平凡人的心声:今天,作为建筑结构形式的牛腿已经远去;但作为一种文化的精神,它不应该远去。
无论是否仍是房屋结构上的支撑,那些建筑构件已经支撑着我们走过了几千年岁月,它们以一种隐秘的方式根植在我们的基因里,只是我们不自知。
来之不易的,也不会轻易远去。
小西于杭州2021年 11月22日
(以上内容节选自《李渔的窗子》自序)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