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报选题。选题会是干什么的?重要性有多强?
1、作者完成书稿后,需要经过严密的出版程序,才能走到读者中间。
前提是,首先要成为真正的出版物。而未经过出版社编辑三审三校的书稿,不具有出版价值,也不能称其为出版物。
所以,书稿在进入三审三校程序前,要把图书的撰写初衷、成稿思路、书名、作者简介等信息,提供给出版社,这些就称其为“选题信息”,由编辑将“选题信息”表(选题表)、目录、样章上报选题会的过程,就是“报选题”。
2、选题会是将截至某一日所报的所有选题进行集中讨论,以确定具有出版价值的选题可以进入出版程序。
选题会是为读者读到有价值的读物而做的必要工作。而为社会不断输送具有出版价值的图书,是出版社图书出版宗旨,而出版前的选题会筛选,是确保这一宗旨得以实现的保障。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另,出版社选题会一般为社领导组织或参加的会议,选题决策或第一次选题决策往往在这个会议产生。当得知选题通过的文件或消息后,方可得知所要出版的书稿已通过图书出版这个神圣使命的第一道关口。
二、为什么不能只凭书稿字数和书名,就核算图书出版成本?
虽然我国从计划经济迈入市场经济时代,图书出版也貌似“从高高的殿堂走下来”。但图书出版依然有它可依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而依循;依然有它体例规范可参照,不只是为学者参阅提供学术支撑,更是为读者阅读和学习方便。
所以,同样的字数,不同的选题方向,不同的成稿思路,不同的出版目的,不同的出版社(国家为每个出版社定位不同,编辑的专业方向不同)等,图书的出版流程、环节要求不同,出版成本也大相径庭。
虽然现在出版界曾给人们“拿钱就可以出书”的错觉,但真正出过图书,尤其是由北京人文在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代理出版过的学术图书的作者,均为醉心于学术的学者们精心锤炼打磨的学术成果或人文思考,读来令人或可“按图索骥”,或可“抚腕叹息”,或寻“前车之鉴”,或追“未来之师”。
所以,图书的出版成本核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随着各种变量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比如图书开本,比如书稿图表数,比如中英文比例,比如作者美术编辑的版心要求(即文字所在方形区域的大小,也是一个页面所承载字数多少的标准),比如用书时间的加急与否,比如所需复制的出版物数量,比如书稿编校质量(也就是同音错字等必须人工校对的错误是否特别多),比如封面设计的复杂程度,比如内文版式是否有特殊要求,等等。
——但,为了您书稿尽快在图书馆或书店见到,请给出您优秀书稿的充足信息,而不是只有字数和书名。
三、图书目录和样章附于选题表后提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最让编辑们哭笑不得的,是作者质疑作品的目录样章会暴露其书稿“机密”或有“被窃取”的嫌疑。首先作者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相关知识(公开的法律条文,网上随时可以查阅),其次,与时俱进的作者知道,在网络社会的当下,信息是公开的。
那么,图书目录和样章附于选题表后报到出版社,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
首先说目录,目录解决的是图书成稿思路的问题,更是作者思维界面的广度与深度的研判参考。至于角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没有目录,是无法评判书稿是否可以出版的。
其次,说一下样章。样章,顾名思义,就是书稿个别章节,且具有代表性。一般是书稿的前几章,最多占书稿的1/3,称其为样章,就算作者明白即使交全稿给出版社,也是要经过三审三校,才成为有出版价值的作品,而交了全稿,报选题会时,编辑仍会从书稿中摘取少部分作为样章,附于选题表后,与目录一同,交选题会讨论。
综上,交选题会的每个选题的主要文件为:选题表、目录、样章。
转自人文出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