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现象学》的序言
【作者简介】
丹·扎哈维(Dan Zahavi),目前享誉英美和欧洲的现象学家,是当下最为活跃、最为前沿的现象学家。现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终身哲学教授、主体性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的胡塞尔学者克劳斯·黑尔德( Klaus Held) 的弟子。主要著作有:《现象学的心灵》《自身觉知与他异性》《自我与他人》《现象学入门》《胡塞尔的遗产》《胡塞尔现象学》《主体性与自身性》《胡塞尔与超越论交互主体间性》,等等,其中多部著作已被译为多种语言,在现象学、心灵哲学等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何为现象学?”
就让我用梅洛-庞蒂最广为人知的作品《知觉现象学》的著名序言来为第一部分做个小结吧。这篇序文试图简短地回答“何为现象学”这个问题。鉴于梅洛-庞蒂在论述中同时借鉴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二人的洞见,这篇序言非常适合于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恰当的回答。
正如梅洛-庞蒂首先观察到的,即使胡塞尔第一部著作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可现象学的明确定义仍付之阙如。实际上,许多既有提法似乎都在指向不同的思路:
1. 一方面,某种形式的本质主义是现象学的核心特征。对不同现象给出纯粹体验性或实际性的解释,并不是现象学的兴趣所在。相反,现象学试图揭示诸如意识流、具身性和知觉等研究对象的恒定结构。可另一方面,实际生存(factual existence)始终都是现象学研究世界和人类实存的出发点。现象学并不仅仅是某种形式的本质主义,它也同时是一门关乎实际性的哲学。
2. 现象学是某种形式的先验哲学。现象学以对体验与认知的可能性条件进行反思为目标,并且,它也悬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自然而然的形而上学假定(尤其是我们对一个独立于心灵存在的世界的假定),以便对这些假定展开批判性研究。可与此同时,它也承认,我们与世界已然存在着关联,而反思必须要从这个既有关联出发;切实地理解我们与世界之间这种直接关联,是哲学的核心任务之一。
3. 现象学力图建立一门具有严格科学性的哲学,但它也肩负着如下使命:对我们的生活世界给出说明,并正确看待我们对空间、时间和世界的前科学体验。
4. 现象学总是被刻画为一门纯粹描述性的学科。我们的体验是怎样被给予的,现象学就怎样进行体验描述。它对这些体验在神经生理学或生物学上的根源并不感兴趣,也并不想给出因果解释。但与此同时,胡塞尔本人也强调过建立一门发生现象学的重要意义;所谓发生现象学,即一门分析意向性结构之起源、发展和历史性的现象学。
梅洛-庞蒂指出,在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生存论)现象学之间做个简单划分,认为前者的努力方向通常在于关注认知中各种纯粹的、恒定的条件,而后者则常常是试图去揭示认知中的历史情境、实践情境,以期克服前述四条中显而易见的差异,这个方案看上去很有吸引力。可梅洛-庞蒂很快就否定了它,因为它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正如梅氏所说,我们在胡塞尔思想的内部就已经能够发现上述所有对立。不仅如此,或者说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处理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立面或非此即彼的可替代选项,而是(正确理解下的)现象学必然包含并整合于自身之中的互补方面。
科学:与世界的第三人称关系
在梅洛-庞蒂的阐释下,胡塞尔“回到事情本身”的口号既是在批评科学主义,也是在试图揭示出一种原初的世界关联,这种关联比起科学理性中所显现出来的那种关联还要更为原初。这是在呼唤我们回归知觉的世界,它先于科学中的概念化活动与表达,并构成了后者的前提条件。科学主义想要把我们还原成世界中的物件,一些凭借诸如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那样的客观化理论就能够彻底解释的物件。科学主义声称,自然科学所提供的方法是认知世界的唯一途径,而无法用自然科学术语加以刻画的东西便是不存在的。可是,就像梅洛-庞蒂所说的那样,我们决不应该忘记,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包括我们的科学知识)都是从以身体为支点的第一人称视角所生发出来的;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如果没有这个体验层面,科学将会变得毫无意义。科学论述的根基,是对世界的体验,是体验性的世界,而如果我们想要理解科学的能力及其界限,我们便应当探究对世界的原初体验,而科学只是这种原初体验的高阶表达。科学仅仅片面地关心第三人称视角下所展现的东西;在梅洛-庞蒂看来,这种态度是素朴的,但又具有欺骗性,因为科学活动总已经预设了科学家在第一人称下对千世界的前科学体验。
生存:与世界的第一人称关系
现象学强调第一人称视角的重要性,这不应当和经典(先验)唯心论的主张混淆起来:后者试图将心灵从世界中抽离出来,以便让脱离世界的纯粹主体构造出世界的丰富特征和具体内容。这同样是一种素朴态度下的做法。主体并不优先于世界,真理也并不是在人的内在领域之中被发现的。没有什么内在领域,因为人就在世界之中存在;唯当居住在一个世界之中的时候,他/她才能借此认识自己。换句话说,现象学反思所揭示的主体性并不是一种遮蔽起来的内在领域,而是一种开放的世界联系。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我们所处理的是一种“在世之在”,而这里所谓“世界”也不应当被理解为一种由占据了特定位詈的物件所构成的单纯总体,或因果关联的总和,而是应当被理解为那个我们始终置身其中的意义情境。
倘若唯心论是正确的,倘若世界就仅仅是我们的构建产物,那么世界本应该以完全清晰透彻的方式显现。它应当只具备我们所赋予的意义,因而不应当包含任何隐蔽层面,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神秘。唯心论和建构主义剥夺了世界的超越性。在这些立场下,对自我、世界和他人的认识也就不再成其为问题了。可事情却远为复杂。
借助于细致的现象学分析,我们会发现,我不仅仅为我自己而存在,同样也为他人而存在,而他人也一样:他们不单是为他们自己,也为我而存在。无论是理解自我还是理解世界,主体都不构成唯一的认识根源。相反,无论是我自己还是世界,二者中都有某些方面只能通过他人才能够得以认识。简言之,我的存在并不仅仅和我如何理解我自己有关,也涉及他人如何理解我。主体性必然是具身的,也必然植根于社会、历史和自然界的情境之中。世界离不开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而现象学的任务正在于从世界、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三者间的准确联系来思考这三者。
悬搁与还原
我们与世界间的关联相当基本,极为显而易见、自然而然,故而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没有加以反思。而现象学试图研究的,正是这个日用而不知的领域。现象学的任务并不在于获取有关世界中不同领域的新的经验知识,而是在于理解一切经验研究所预设为前提的基本世界关联。现象学之所以强调某种形式的反思性保留态度——即胡塞尔所谓悬搁和还原——在方法上的必要性,并不是因为现象学想要抛开世界不顾而只去关心纯粹意识,而是因为,只有先略略松开那些把我们与世界联系起来的意向性绳索,我们才能让它们变得可见。正如梅洛-庞蒂所说,世界是奇妙的。它是一份礼物,是一道谜题。可为了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把日常生活中那种不假思索地视世界为某种理所当然之物的盲目态度给悬置起来。我通常都生活在一种自然而然的、忙碌于各项事务的世界关联之中。但是,一旦身为哲学家,我就不能仍旧逗留在这种朴素的世界沉浸状态中得过且过。我必须和这种状态保持距离,哪怕仅仅是稍稍远离一些,以便我能对此进行解释。这也就是为什么梅洛-庞蒂会认为,对我们的“在世之在”展开分析,需要以现象学还原为前提。
现象学研究从实际情形推进到本质,但本质本身并不是分析的终点。关注本质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以此来对我们实际生存的深度进行理解、概念化并加以表达。关注本质结构,是由于我们想要把实际性中的丰富多彩给刻画出来,而不是因为我们意欲忽视实际情形并从中脱离出来。
意向性
意向性分析,即对意识的指向性(directedness)或有关性 (aboutness)的分析,常常被称作是现象学的核心成就之一。我们不仅仅是在爱、怕、看、判断,而是在爱其所爱、怕其所怕、看见一个对象、判断一个事态。无论我们讨论的是知觉、思维、判断、幻想、怀疑、期待还是回忆,这些种种不同意识样式都被刻画为对于某对象的意向;若不考虑其对象相关项,即知觉、怀疑或期待对象,那么我们便无法准确分析这些意识样式。因此,对主体而言,触及对象并不是个问题,因为主体之存在就是意向性的。也就是说,主体本身就是超出自身的,本身就指向了某个和它自身不同的东西。现象学极为详尽地描述了我们理论性的对象指向性,但除此之外,它也向我们表明,在一切分析、界定和对象化之前,世界已经被给予。简言之,有一种前理论、非理论的世界关联。正如梅洛-庞蒂所指出的那样,这也就是为什么胡塞尔区分了两种类型的意向性。一种是胡塞尔曾在《逻辑研究》中提到过的行为意向性,这是一种对象化意向性样式。同时也还有另一种更为基础的、被动的或说运转中的非对象化意向性样式,胡塞尔在部分后期研究中对此进行了细致分析。按梅洛-庞蒂的说法,我们无法再进一步解释或分析这种原初的、基本的世界关联。现象学所能做的一切,不过是唤起我们对这种关联的关注,并让我们尊重它的不可还原性。
现象学永远在运动
梅洛-庞蒂把现象学刻画为一场持续不断的批判性(自我)反思。现象学不应当不经思考地就有所假定,尤其不该对自己有所假定。换句话说,现象学是一场持之以恒的沉思。梅洛-庞蒂在这里想说的是,现象学始终在前行的路途上。这其实也是梅洛-庞蒂下面这句名言所表达的意思:“还原带给我们最重要的教益,便是彻底还原之不可能。” 还原必须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反思性举动,而梅洛-庞蒂借此想要表达的无非是:作为有限的存在者,我们无法展开一种绝对的反思,彻头彻尾地切断我们和我们沉浸世界中的生活之间的纽带,以此试图从一个无源之见来观察它。哪怕是最为彻底的反思,也要依赖于并维系在一种非反思的生活之上;正如梅洛-庞蒂所说,这种非反思生活始终是前者从始至终一以贯之的处境。反思无法彻底执行,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无法执行。只不过这一手段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操练,并非一蹴而就。就此而言,梅洛-庞蒂既讲现象学的未完成特质,也讲不彻底的还原,这实际上是从两个角度说同一件事。但是,正如他在序文结尾指出,所谓现象学始终未完成,始终在路上,并不表明现象学有某种待弥补的缺陷或不足,而是这门学科的本质特征之一。作为对世界的讶异与好奇,现象学并不是一套僵化死板的体系,相反,它永远在运动。
【本文选自《现象学入门》第六章“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序言”,各标题皆为编者所加】
《现象学入门》
现象学入门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扎哈维系列)
[丹麦] 丹·扎哈维 著
康维阳 译
ISBN:978-7-100-22086-6
内容简介:
《现象学入门》(Phenomenology: The Basics)是丹·扎哈维对20世纪主导性哲学运动之一的现象学简明而有吸引力的介绍,目前已经有德文、英文、日文等6个译本,其中本书依据的英文版豆瓣评分9.6分。丹·扎哈维在这本书中生动明了地介绍了最基本、最核心的现象学概念(比如意识、意向性、空间性、具身性、时间性、交互主体性和社会性等),这些概念对于理解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和梅洛-庞蒂等伟大思想家,以及理解存在主义和法国哲学至关重要。
译者简介:
康维阳,四川人,2014至202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2022年至今就读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系。研究领域:现象学、康德哲学、主体性理论。
【目录】
“扎哈维系列”总序
英文版序
引 言
第一部分 基本问题
第一章 现象
第二章 意向性
第三章 方法论考察
第四章 科学与生活世界
第五章 挖得再深一些:从表层现象学到深层现象学
第六章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序言
第二部分 具体分析
第七章 空间性与具身性
第八章 交互主体性与社会性
第三部分 应用现象学
第九章 现象学社会学
第十章 现象学心理学、定性研究与认知科学
结 语
术语简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