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三联“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

2023/5/30 8:49:24  阅读:62 发布者:

三联「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

20世纪90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与北京大学法国文化研究中心合作,出版了“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十余年间,包括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雷蒙·阿隆等名家的近30种图书相继推出,开一时风气之先。时隔20余年,中国的人文学术面貌已发生极大改变,2017年起三联书店与北大再度携手,重启丛书出版。新丛书延续思想性风格,立足汉语学界迫切需求,关注全球法语区思想动向,注重学术价值、强调翻译品质,力求将更多优秀的法语学术作品高质量地引入汉语世界。目前新书系已出版10余种,并将陆续推出包括皮埃尔·布尔迪厄、保罗·利科、弗朗茨·法农、安托万·孔帕尼翁等人的新一批社科经典。

   

法兰西公学院课程(1989-1992

[]皮埃尔·布尔迪厄 著

贾云

20世纪十大社会学家之一布尔迪厄,名家名作。

剖析现代国家权力体系运行与管理的基本逻辑。

横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历史学的跨学科重磅学术作品。

本书是布尔迪厄于法兰西公学院开设课程“论国家”的讲稿,横跨19891992三个学年。《论国家》的重要性在于布尔迪厄对一切统治形式所特有的社会学关注,而在各个场的生成及运行中,国家都在场。布尔迪厄设想的总体理论要求对国家做一种专门的分析。国家既不能化约为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权力机器,也不能化约为消除冲突的中立场所:它在强烈分化的社会中建构了整个社会生活所依赖的集体信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被布尔迪厄视为典型场域,甚至可称为“元场域”,该场中斗争的关键是确定不同的场(经济的、知识分子的、艺术的等)应占据的相对位置。

本书中,布尔迪厄将其核心概念如“场”“象征暴力”“习性”“再生产策略”等逐一应用在对国家所做的发生社会学分析中,力图揭示国家行政机构的运行原理和组织逻辑,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现代国家诞生模型。这便是这门课程在布尔迪厄著作中的重要性——就像他生前最后做的某一次访谈中说的那样,他希望“这门课能够留下点什么”。

祭祀与成神

初民社会的秩序

[]勒内·基拉尔 著   

周莽

揭示人类社会“替罪羊”制度,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作者又一力作

神圣的祭祀为何总与暴力相关?痛打“替罪羊”何以维护社会内部的稳定?本书是一部综合人类学、精神分析、哲学的跨学科研究典范,基于对列维-斯特劳斯、罗杰·凯卢瓦等人有关人类早期祭祀活动的调查,探究了初民社会普遍存在“活祭”的原因:暴力并非宗教自身的产物,而是族群化解内部矛盾的需求。杀死“替罪羊”即可将对内的暴力隐患释放到族群之外,从而保全族群内部的和平稳定。作者用“攀比摹仿论”超越“俄狄浦斯情节”,探索社会稳定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弗洛伊德之后又一种人类隐秘欲望模型的假说。本书被认为是勒内·基拉尔最重要的作品。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性

[]勒内·基拉尔 著   

罗芃

呼唤已久的经典再版, 一本为“羡慕嫉妒恨”正名的书,没有虚荣,就没有爱情

欲望源于“浪漫”的本能,还是与他人的攀比?通过对《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的分析,本书为读者展示出一种欲望模式的“同构性”:欲望无法自发生成,主体始终摹仿着第三者的欲望。在主体和他的第三者之间,混杂着羡慕与嫉恨的情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基拉尔的欲望理论及其附属概念“攀附”逐渐被后来发展起来的实验心理学所证实,成为一种影响深远并得到公认的人类心理学模型。

罗兰·巴特论戏剧

[]罗兰·巴特 著

罗湉

一堂思想大师的戏剧课,

一部欧洲戏剧观影指南。

20世纪50年代,罗兰·巴特创办《民众戏剧》杂志,并发表大量戏剧批评。作为当时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领袖,巴特的剧评对彼时流行的“中产戏剧”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评,并提出自己的先锋戏剧理想:低廉的票价、敞开式的演出场所和与观众保持审美距离的表演方式——古典悲剧传统的庄严感与净化作用将在先锋戏剧质朴、极简和充满暗示性的技巧中得到传承。本书共收录罗兰·巴特剧评52篇,呈现出巴特戏剧美学观的发展,阅读这些性格鲜明的文字,耳畔仿佛回荡起阵阵狂呼呐喊,把人带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奔腾年代。

1863,现代绘画的诞生

[]加埃坦·皮康 著   

周皓

图解西方艺术史的横截面

全方位还原1863年,现代绘画的诞生时刻

1863年,法兰西美术学院的官方画展拒绝了大部分报名参展作品,引发艺术界强烈不满。拿破仑三世为安抚民众举办“落选者沙龙”,马奈《草地上的午餐》横空出世,引发19世纪西方艺术史一场巨大争议,“现代绘画”从此粉墨登场,“印象派”这个影响一个世纪美学观念的艺术团体也由此诞生,“落选者沙龙”因此成为一个划时代事件。本书正是对这一事件的一次历史性还原,兼论它的源流与影响。作者灵动的笔法赋予历史书写强烈的故事性,近百幅彩色世界名画插图更令人仿佛置身一座纸上美术馆。

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

[]安托瓦纳·贝尔曼 著   

章文

我们为何需要翻译?

当代西方翻译学奠基之作。

梳理德国浪漫派的翻译活动,讲述现代德语形成的来龙去脉。

2021傅雷翻译奖获奖作品

这是一次对歌德、荷尔德林等七人翻译活动的梳理:现代德语的诞生建立在路德翻译《圣经》的基础上,经由浪漫派作家对拉丁文、法文经典的译介逐渐定型。外文典籍的译介非但没有成为压制德语原创的绊脚石,相反,恰恰是翻译过程本身极大丰富了现代德语的表达法和民族气质。浪漫主义的大师是这场翻译运动的主将,他们最优秀的作品也伴随着这场运动诞生。本书向我们展示出,翻译别国作品对于一个民族的自身文化建构何其重要。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复杂化的今天,重现这个人类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现象或许有着特别的意义。

入眠之力

文学中的睡眠

[]皮埃尔·巴谢 著   

苑宁

睡眠这一最私密的行为,如何成了公众表达的元素?

从睡眠主题重新进入《城堡》《恶之花》《切文古尔镇》等作品,

一份送给文学爱好者的礼物

本书为我们讲述了12位作家与睡眠有关的写作。睡眠,而非梦,曾被作为思考的对象吗?它是建构文学的材料吗?普里莫·莱维、兰波、菲利普·雅各泰、普拉东诺夫……批评家巴谢发现,睡眠在他们的作品中无处不在,它潜入许多文本的细节,在叙事中自主运行,塑造作品,这便是文学中的一股“入眠之力”。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书中有些作家的名字如雷贯耳,比如卡夫卡、波德莱尔;也有些相对陌生,比如穆齐尔、阿伊吉。不论曾经熟识与否,打开这本书,我们都会跟随作者在文学中找回久违的宁静与慰藉。

内在经验

[]乔治·巴塔耶 著  

程小牧

死亡与内在的沉思,

寻找非理性的最强音。

本书是巴塔耶的代表作,是作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份隐秘的心灵纪录。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重创,作为亲历者的巴塔耶,于灾难中不断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欧洲启蒙传统。循着尼采的轨迹,他试图以经验和直觉的方式,探讨主体如困兽般的处境及超越界限的可能。本书的核心仍是对笛卡尔式理性主义的批判,包含着对笛卡尔、黑格尔的反思或对尼采、兰波、普鲁斯特的解读。此书介于哲学与文学之间,分析与抒情并置,在法国知识界产生巨大争议和深远的影响。

文艺杂谈

[]保罗·瓦莱里 著  

段映虹

象征主义诗人代表瓦莱里最重要的论文集。

本书根据1957年“七星文库”的两卷本译出,所选的24篇文章,分别出自“文学研究”和“诗歌和美学理论”两个部分。在“文学研究”部分,诗人对维庸、魏尔伦、歌德、雨果、波德莱尔、马拉美等诗人、作家进行了独到而令人信服的评述。在“诗歌和美学理论”部分,诗人并没有刻意建立某种新的诗学或美学体系,而是着重对“创造行为本身,而非创造出来的事物”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瓦莱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对于诗歌的独特理解。

梦想的诗学

[]加斯东·巴什拉 著  

刘自强

剩余的童年是诗的萌芽,

法式美文写作的高峰。

巴什拉一贯将梦想和诗的意境渗透于思想,本书以现象学方法切入梦境研究,强调想象和形象的认识论价值。为深入探索人类的心灵,他进入人类幽远的童年时代,即远在科学出现以前感性与理性合一的年代。他思考炼金术、思考关于宇宙基本元素水、火、气与土的物质想象。巴什拉的研究采用当代精神分析的成果,然而他的思想更接近荣格的深层心理学,其笔下阴柔阳刚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引导我们领略魅力无穷的梦想的诗学。

成人之年

[]米歇尔·莱里斯 著  

东门杨

写作是枪口向内的刀剑,是剖析自我的手术刀

20世纪现代主义的忏悔录

这是一部反传统的自传,书中没有生平事迹,只有数不清的生命片断。莱里斯试图通过这种办法重新确立自己与亲人、朋友和周遭世界的关系,使之不再有任何虚伪与矫饰。纷繁的文本目标只有一个:认清自己,并通过认清自己给“人”下一个定义。这种忏悔录式的文本将作者最隐私的内心世界暴露在读者面前。对于莱里斯而言,文学更应该是一种反向的“介入”,不是让文学介入现实的世界,而是让我们自己毫无保留地介入到文学中去。

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

文学的第三共和国

[]安托万·孔帕尼翁 著  

龚觅

学术权力的格局变迁何以影响学术研究的基本面貌?

一副第三共和国时期文人共和国的全景图,一部现代大学文科建制的发生史

社会学、教育学、文学史、历史学……还原一批现代学科的诞生场景与其背后学术权力的变迁。

文学研究是自古以来的事业,但作为大学教育的“文学史”并不与生俱来。它的诞生伴随着一次学术权力的此消彼长。

1850年以来,作为学科的“历史学”从历史文学中独立出来,史学家在法国知识界迅速攫取话语权,成为推动中、高等教育改革的主力成员。19世纪末法国的政教分离与教育改革促成综合大学的建立,在此之前,属于古典人文学的“文学研究”由修辞学主导,从此以后,在史学家的主导下,文学研究脱离了摆弄辞藻的面貌,被放入历史和社会的关系中加以关照。几乎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学科的“社会学”在大学中初露峥嵘,“教育学”这个社会学分支也在此时诞生。朗松之于文学史,就如涂尔干之于社会学,作为两门彼时的新兴学问,二者都试图在文学/历史、哲学/历史间打下楔子,为自己开辟空间。

本书试图描绘的正是从普法战争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福楼拜到普鲁斯特”这段时期内,法兰西“学者共和国”的全景图,大量史料串联起法兰西第三共和治下法德知识界的恩怨往还、史学与文学的分合、德雷福斯事件呈现出的意识形态光谱以及朗松、涂尔干、圣勃夫、吕西安•费弗尔等一干活跃在世纪之交的法国学者群像,在某种意义上,《文学的第三共和国》甚至可以被当作一部理想的现代小说阅读。

保罗·利科论翻译

[]保罗·利科 著  

章文、孙凯

20世纪现象学代表性人物保罗·利科的大师之作。

从翻译学入手探讨主体性问题的重要阐释学文本。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收录了保罗·利科的三篇探讨翻译相关问题的文章,作为当代阐释学的代表性学者,利科对于翻译的关注来自一种探索主体间理解可能性的本能。“阐释学建立在对言语的不理解之上。”而翻译的任务正是疏通其间种种障碍,使理解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利科而言,翻译不限于语间交际行为,也发生于语内甚至是语言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第二部分收录了瓦尔特·本雅明名作《译者的任务》的新译本,并有译者长文导读。此译本以德语原文为准绳,同时参考该文法、英两种语言译本四种,力争在多语言的相互关照中逐渐贴近本雅明所言“重现纯语言”的翻译理想。

黑皮肤,白面具

[]弗朗茨·法农 著  

张香筠

后殖民批判、性别研究、民族研究必读书目。

集精神分析、社会学、哲学于一体的跨学科经典。

本书在今天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后殖民领域,扩展至整个后现代状态研究。

掌握白人的语言,吸收白人的文化,接受白人的认知标准……几百年来,黑人竭尽全力模仿白人,希望由此变成堂堂正正的人。黑人与白人为何无法建立正常平等的关系?在本书作者弗朗茨·法农看来,这种扭曲心理源自殖民过程中产生的集体精神伤害。法农出身加勒比海地区的法国海外省马提尼克岛,是法国黑人作家、精神科医生。通过多年临床医学研究,法农深刻意识到殖民主义对人精神上的异化,并将这种异化形象地称为戴上“白面具”。与此同时,法农还敏锐地指出不仅是受到歧视的黑人,作为歧视者的白人本身也受到种族主义观念的禁锢,成为殖民意识形态的受害者。由此法农提出 :“黑人被封闭在他的黑色之中,白人被封闭在他的白色之中。真正的问题是必须把人解放出来。”只有真正消除了黑人性与白人性的对立,一种属于人的解放才有可能到来。

今天,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人们对殖民主义的思考变得更为冷静、客观,而《黑皮肤,白面具》经过时间的洗礼业已成为20世纪后殖民理论的经典作品。是反种族主义、去种族化,还是强调区别论?法农对殖民问题的思考也可扩展至性别研究、民族研究等领域,带给我们无限的启发。

转自:“三联学术通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