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推荐 | 宋晓春:《〈中庸〉在英语世界的译释》

2023/5/29 18:08:36  阅读:104 发布者:

《中庸》在英语世界的译释

宋晓春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6-7019-7

65.00

本书简介

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面厘清了《中庸》英译史,指出阐释性翻译是贯穿典籍翻译各个时期的普遍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译释个案研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乔斯顿、迦达纳、浦安迪等译者的开创性研究。第二部分侧重于对《中庸》英译史上阐释性翻译的解释,首次尝试将《中国阐释学》义理和“强制阐释论”用于翻译研究,对《中庸》英译史上多元阐译现象产生的缘由做出合理解释,并对其中出现的强制性翻译阐释、译者的主观预设、强制征用场外理论的技巧和模式等予以描述和批判。第三部分将《中庸》中的相关义理如“慎独”“诚”的思想等运用于指导典籍翻译阐释主体的行为规范,探究典籍翻译译者在翻译时如何从道德层面进行自我把控,提出了典籍翻译阐释中的译者“慎独”论。本书条理明晰,论述详细,可为典籍译者及翻译研究者提供有效参考。

-绪   论-

《中庸》——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是宋朝以后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被称为“儒家古代经典中最具哲思的著作”(Chan, 1963: 96)。《中庸》所论述的主题是作为儒学之经典的中庸之道,是上古圣神以来代代相传的道统命脉。“盖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朱熹,198525)记载了圣圣相传、切切叮咛的儒家之道统命脉的《中庸》在西方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引用《中庸》的原文;庞德《比萨诗章》的扉页上印下了一个大大的“诚”字,他在文中四次引述《中庸》中的经典章句,三次在其中的《诗章》篇中手书“中”字,《中庸》的“诚”“信”“中(庸)”等核心思想成为庞德眼中拯救当时没落的西方社会的灵药;瑞恰慈的美学理论创建与《中庸》有着直接的关联(容新芳,2009);莱布尼茨也深受《中庸》影响,《中庸》译者之一修中诚在其译本附录中专门考察了《中庸》对莱布尼茨的影响,修中诚甚至从康德早年受莱布尼茨的影响,晚年受卢梭的影响中推论康德的理性学说也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Hughes, 1943: 2226)。

英语世界学者对《中庸》也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比较研究和关键术语研究等方面。有关《中庸》的比较研究主要散落在儒学与西方苏格拉底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以及基督教义等比较研究的大主题之下。斯蒂克勒(Richard N. Stichler)以《中庸》新译本为切入点,比较了苏格拉底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与《中庸》中的相关思想(Stichler, 2004: 235 251)。罗特利(Te-li Lau)在《和平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Peace)一书中比较了“四书”(尤其是《大学》《中庸》)和《以弗所书》(Ephesians)中对“peace”阐释的异同。罗特利认为“四书”和《以弗所书》中“peace”可资比较的基础是《以弗所书》对“peace”的阐释包含了家庭、地方教会、国际教会和宇宙观;“四书”对“peace”的阐释也是围绕着家庭、封建政权统治、世界和宇宙展开的,而且二者都论证了伦理、政治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复杂关系(Lau, 2009: 30)。罗特利通过详细分析《中庸》的主旨及其推进轨迹,发现从语义上来说,《中庸》对“peace”的阐释体现在“中”(perfect balance)和“和” (harmony)这两个关键术语上(Lau, 2009: 255 264),《中庸》体现了儒家 “和平观”(the Confucian vision of peace)的八大特点:1)注重内在的和平;2)从根本上来说是伦理的;3)达致“peace”的方式主要依靠个人的道德修养;4)儒家社会秩序观强调内省和反思;5)因为“礼”表现为正确与公正,所以政治和礼仪密切地交织在一起;6)是一种谨慎的乐观(guardedly optimistic),夹杂着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成分;7)家是基础的社会结构;8)通过道德修身来推进和平。梅·西姆(May Sim)的专著《重现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道德》(Remastering Morals with Aristotle and Confucius)中认为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注重德性修养,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是一种在极端中取中,在行为和感情的过与不及中走中间道的性情,这与儒学传统中的部分思想类似。亚里士多德的“the mean”和儒学的“和”“中”之间具有可比性和互补性。儒学的“中”是“和”的基础或准则,“和”——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是我们关注自身和道德生活的焦点。然而在实践中,“中”和“平衡”退居幕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识到“中”和“和”,但强调的重点不同,儒学强调“中和”,亚里士多德承认“和”但强调“the mean”的两极结构。另外,是孔子而不是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这种实践的宇宙论或形而上的基础,弥补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基础的缺失。亚里士多德的“the mean”有时接近儒学中“中”的意义,但有时却又与“和”的内涵更相符,不能简单翻译为儒学中的“中”或“和”(Sim, 2007: 130133)。

对《中庸》中关键术语的研究集中在对“中”“诚”“礼”“天”“道”“和”等核心术语的讨论方面。杜维明 在《论〈中庸〉》(Centrality and Commonality: An Essay on Chung-yung)一书中对照《中庸》早期的注解与诠释,认为“诚”应被理解为“创造性”。用他自己的话说:“‘诚’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创造性的形式……它导致了天地转化与繁荣的过程。作为‘创造性’,‘诚’是不息的。由于其不息,‘诚’不会在一种超越时空关联的单一行为中进行创造。毋宁说,它是在时空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中进行创造。……‘诚’是一种自发进行自我维系和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这种过程使生命不断地产生”(Tu, 1989: 81 82)。赖蕴慧(Karyn L. Lai)讨论了《中庸》中“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庸》就是一部讨论人与宇宙之间“和”的专著,是关于获取“中”与“庸”途径的论著,《中庸》最重要的价值是“诚”,“诚”是“天道”,人能达到“至诚”就能企及天、地、人之间的“和”(Lai, 2008: 4554)。

《中庸》在中国的翻译思想史上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佛经翻译时期慧远的“允执厥中”论,赞宁“折中适时”的译论主张以及玄奘的“圆满调和”论,近代到现当代以来,马建忠“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的“善译” 论,梁实秋“中和之美”论,钱锺书“化境”论、“打通”论,鲁迅的“易解、风姿”论,贺麟的“和谐化合”说,茅盾原则上赞成“直译”,同时又强调保持原作风格的“神韵”说,朱光潜的“中和”审美思想,刘重德的“中道观”等,无不透露出这一传统文化思想的印迹。《中庸》与现当代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建设紧密相连,如近年由张从益(2009)、钱纪芳(2010)、吴志杰(2011)、戴玉霞、刘建树(2016)等提出和完善的“和合翻译理论”,其理论核心主要亦是中庸思想。

综上简述,《中庸》在英语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亦引发了英语世界学者的相关研究。《中庸》在中华思想史中享有重要地位,在海外拥有悠久的翻译传播史,对西方思想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现当代中国社会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庸》思想是建立中国翻译学的重要支撑理论。因此,对这样一部重要著作的译介进行整体、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其必要性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摘自本书第14页,此处省略脚注。)

-目   录-

1

   

1.1 《中庸》英译本

1.2 《中庸》英译本特点分析

1.3 《中庸》英译研究概述

1.4 典籍翻译质性研究中的“译者志”方法

1.5 研究问题、研究设想和创新点

2

《中庸》英译中的宗教阐释研究

2.1 宗教的定义与《中庸》的宗教性

2. 2 柯大卫译本按语对《中庸》义理的基督教化阐释

2. 3 理雅各《中庸》译本中基督教化的儒教蓝图

3

《中庸》英译中的哲学阐释研究

3.1 辜鸿铭《中庸》译本中道德哲学的建构

3.2 新柏拉图之光与庞德的《中庸》翻译

3.3 安乐哲、郝大维《中庸》译本对过程哲学的阐发

4

《中庸》英译中的诗学阐释研究

4.1 《中庸》的诗学话语

4.2 “以中释中”——陈荣捷《中庸》译本中的诗学阐译

4.3 “以西释中”——浦安迪《中庸》译本中的诗学阐译

5

《中庸》英译中的史学阐释研究

5.1 迦达纳经典重构的史学路径

5.2 乔斯顿、王平《中庸》译本中的史学阐译

6

《中庸》核心术语译释考

6.1 “中庸”的译名志

6.2 “诚”的哲学内涵与英译

6.3 “慎独”的哲学内涵与英译

7

《中国阐释学》理论视域下对《中庸》英译多元阐译的解释与批判

7.1 《中国阐释学》义理对《中庸》英译史上多元阐译的解释

7.2 “强制阐释论”对《中庸》英译史上基督教化强制阐释的批判

8

典籍翻译阐释主体的“慎独”论

8.1 “慎独”论提出的意义

8.2 译者“慎独”的原则与方法

          

   参考文献

(此处省略三级标题,详见纸书。)

作者简介

宋晓春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课题1项,湖南省社科课题3项,校级课题多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图源湖南大学官网。)

转自:“思飞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