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完成博士论文的使命,踏入藏区开始博士生涯中历时最为持久的一次田野调查
2023/5/19 17:41:45 阅读:147 发布者:
生存实践:西藏农区分工研究
书名:生存实践:西藏农区分工研究
作者:王霞
ISBN:978-7-5668-3225-2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88.00元
丛书: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
丛书主编:何国强
作者以扎囊县和贡嘎县为田野点,以历史事件的舒展为节点,探讨分工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借这条伏线串出生计模式、生产类型和居民利用能源的方式,注意从家庭内外、性别倾向、体能差异、经济贡献等视角考察,描绘当地文化—社会变迁的脉络,构筑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变迁。表明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社会制度及文化规则下,如何巧妙和灵活地借助于互动、协作、换工、“轮流当值”等方式,有效组织与合理分配家庭内外的力量,创造出适应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关键方式,目的是廓清人在生产过程中基于分工而结成的互相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行动策略。
后记
本人与西藏的结缘,源于我的博士生导师对青藏高原和藏族社会文化的长期关注与研究。在接触这项研究之前,我对西藏和藏族的社会文化知之甚少。我想象中的西藏,是由雪域高原、藏族、草原、牦牛、游牧等这样一组碎片化的图景拼接起来的。2015年初,为博士论文选题和确定田野调查点作准备,我和其他同门跟随导师来到了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河谷地带的杰德秀镇。这是我第一次进入西藏,也是第一次见识到西藏的农业和农区。近半个月的田野经历,使我发现西藏农区与我想象中牧民追赶着牛群逐水草而居的情形大相径庭,并逐渐意识到农区在西藏政治、经济生活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想象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促使我迫切想要借助于民族志的方式,记录并向世人介绍和展示我所亲临其境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农区。但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以何种视角或切入点展开对农区的调查与描述。带着问题从西藏回到学校后,近半年时间里我研读了大量有关西藏农区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就博士论文选题先后提出了几种方案。为进一步验证选题的合理性并为随之而来的论文开题作准备,我于2015年10月至11月期间再次回到杰德秀进行了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在与导师反复沟通和讨论后,最终确定以西藏农区农牧民的分工实践作为参与观察、收集材料和建构文本的主线。2016年7月28日,带着完成田野调查和博士论文的使命,我第三次踏入西藏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的村落,开始我博士生涯中历时最为持久的一次田野调查,直至2017年10月11日暂停调研、返回学校,命运之轮对我开启了从论文撰写、送审、答辩、修改到最后通过答辩并获得学位的新一轮考验。
书稿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论文的初衷,是以特定生计情境下的分工实践,来描绘出雅鲁藏布江中部河谷农区藏族农牧民的生活图景及其变迁。这一设想及出发点,从一开始就与涂尔干所描述的那种倾向于结构式的、剖面的、静止的“社会分工”截然不同,也与亚当·斯密关注的工场劳动的“工序”分工不完全一致,更与聚焦“性别”分工的旨趣大相径庭。本书所聚焦的“分工实践”,首先是以“人”及其生存需求为出发点的,即人在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的过程中,如何与他人形成分工,既受制于结构性限制(如性别、年龄、职业等),又受到来自技术—工具、习惯、制度、观念等的影响。因而分工反映出人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能动性或策略性,能够生动地展示出一个地方群体内部的关联与互动。同时,为力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这种关联与互动加以展示,一方面在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的河谷农区,本人在多个村落进行了主次结合的多点调查;一方面利用档案、方志、前人研究成果等文献资料,结合访谈对象的回忆,架构起当地自民主改革以来至笔者进入前的分工图景,并在此基础上与本人参与观察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加以分析和比较,以展示其变迁的过程。归根结底,本书是从分工的角度,对西藏农区社会及文化在经历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几个关键历史时期后所产生的变迁进行注脚。然而,不得不说本人作为博士研究生的社会学、人类学想象能力是不足的,在实地调查和论证水平上也同样存在局限性,因而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此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立题的初衷,有待方家的批评和指正。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本书即将付梓,意味着本人博士生涯所交答卷即将进入被审视和检阅的阶段,并终将获得一个结论性的评分。
时过境迁,往事却历历在目。无论是多年前只身前往遥远陌生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凭单薄之力硬生生打开了调研的局面并逐渐深入,还是回校后埋头梳理难计其数的田野材料和费脑尽心撰写论文的艰辛曲折,无不交替着淬炼生命和身心的挑战与磨砺、艰难与忍耐、失去与收获、绝望与希望……同时也让我收获了全新的视野、珍贵的蜕变和真诚的帮助,让我心甘情愿举半生之力为我所钟爱的西藏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投入持续的热情。
如果说博士生涯的艰辛和收获是计划内的“不负韶华行且知”,那么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所形成的书稿,能够以“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丛书之其中一册的名义,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则是意料之外的眷顾和挑战。每每想到虽耕耘多年却磨琢不足的拙作,即将接受同行前辈和同辈、晚生以及各领域专家、读者的审阅和批评,既备受鼓舞,又难抑忐忑。思忖再三,批评和指正是鞭策的垂怜,缺憾和不足是前进的动力,任时光荏苒、岁月淬炼,唯倾付“冰冷与热情”的初衷如一,遂得坦然。
关于本书的问世,我还需要感谢很多。我要衷心感谢我们的国家为我们这代人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使我本人能够有机会进入心目中向往的中山大学读书和学习,成就我一生中最为重要和宝贵的蜕变;我要感谢我的导师何国强教授给予我本人的充分指导和勤奋严谨的榜样力量,使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终身受益;我要感谢给予我帮助和教诲的所有老师,让我开拓视野和获得勇气;我要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与我共同奋战的负责人和编辑,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付出,才使书稿最终得以出版。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西藏自治区扎囊县和贡嘎县的各界人士,他们的热情帮助和鼎力支持,使我能够迅速适应环境,顺利完成跨时三年的田野调研,同时让我有幸收获和体验了人与人之间朴实真挚的情谊,更是遇见了我生命的第二故乡——西藏。在这片苍茫秀丽、巍峨壮阔、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面对调研日复一日的艰辛和挑战,那些热诚、质朴、沁入心脾的力量,在我每次遭遇“江郎才尽”的挫折和陷入无望迷茫的低潮时,总是能给予我温暖,帮助我每每濒临脆弱的边缘时,又重新萌生勇敢和坚毅的能量。在反复的磨砺和淬炼中,我愈加明确了对这份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就像终于遇见人生的灵魂伴侣,我本能地甘心用一生的真诚、坦荡、纯粹、质朴和认真去经营这份永不降温的“爱情”——是这片土地和可爱的人们,帮助我养成了这份坚定与热爱的能力。
谨以此书献给他们以及我的家人。
王霞
2022年2月于云南昆明
作者简介
王霞,中山大学民族学博士,云南警官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和地方治理研究。2015—2017年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河谷农区独立进行田野调研近2年。立足于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河谷农区及其农牧民的长期关注和每年不低于1个月的实地调查,积累有关该田野点的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并在深挖拓展田野点第一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发表直接相关论文2篇,完成博士学位论文1篇,主持完成2020年地方政府项目1项,申报及主持在研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
目录
总序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西藏的河谷农区和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西藏粮仓:河谷农区的地位与分布
第二节 亦农亦牧:河谷生计的整体样貌
第三节 河谷村落:雅鲁藏布江中部河谷的多村落调查
第二章 戎巴的结构和生计
第一节 戎巴的结构及类型
第二节 戎巴生计的确定性
第三节 戎巴生计的流动性
第三章 民主改革前戎巴的生计与分工
第一节 一般生计与分工
第二节 特殊生计与分工
第三节 戎巴分工的特点
第四章 民主改革以来戎巴的生计变迁与分工变化
第一节 整体生计变迁与分工变化
第二节 一般生计的局部变迁与分工变化
第三节 特殊生计的局部变迁与分工变化
第五章 戎巴分工及其变迁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影响分工的自然与文化因素
第二节 影响分工的社会经济因素
第三节 影响分工的适应策略
第六章 戎巴分工与社会文化变迁
第一节 民主改革前的分工与社会再生产
第二节 民主改革以来的分工与社会变迁
第三节 民主改革以来的分工与文化变迁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主要报道人基本信息
附录二 与报道人巴果的对话
附录三 杰德秀鲁康街的日常
附录四 村民入户调查表
附录五 江雄河谷及村落分布草图
附录六 杰德秀和桑耶远景图
附录七 家庭纺织部分工具自绘图
参考文献
后记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