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转载自“燕大元照”微信公众平台
公民无时无刻不在和公权力打交道:
国家对药店选址提出50米至350米不等的间距要求是否正当?
个人可否请求政府及时开闸泄洪?
立法者应当如何构建和保护婚姻?
诸如此类问题,基本权利保障起到关键作用。
基本权利保障不仅是个人的防御权,还是客观价值秩序的基础。
这本教科书是德国最为通行的基本权利教科书之一。
这本书没有像Pieroth/Schlink的基本权利教科书那样,分基本权利总论和分论,而是采用了一种“以分驾总”的有趣体例。也就是以直接分析案例的思维来讲解各单项基本权利,并且将基本权利总论融入其中。最终读者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归纳出一般框架。当然,这本书首先讲德国基本法第8条规定的集会自由,实际上是以此为例来说明基本权利的一般性框架。这本教材用了大量案例来解析引导,可读性很强。已经对基本权利的一般框架比较了解的读者,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这本书强化对基本权利的认识,并细化对各单项基本权利的理解。同时,这本书也是很好的自学入门书和教学参考书。本书的引入,对宪法学的基本权利部分的教与学都会很用帮助,而且会对从比较法上对中国的基本权利的研究活动有所启发。
—— 张翔,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久违的译著。德国的基本权利理论近年来在中国宪法学界影响至深,但学界却始终缺少一本关于德国基本权利教科书的译著,使很多对德国基本权利感兴趣的学子难以对德国基本权利体系有一个基础性的、直观的认识,本书的翻译可谓恰逢其时。这又是一本难得的佳作。在内容和体例上都简明清新。本书以具体的基本权利为中心,以保护范围-干预-干预的正当化这一三阶审查模式为轴,辅之以国家保护义务、基本权利竞合等知识点,串联起全书内容,使读者能够很容易掌握德国基本权利的教义学体系,并掌握案例分析的思维框架,实用性极强。
—— 李忠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本书是德国宪法学中经典的导论性教科书。原书风格简明精要,将基本权利教义学由浅入深融入每项基本权利的介绍中,而在每部分的写作中,又都以经典的基本权利三阶审查框架为线索,也因此是了解基本权利案例分析框架的必读书目。除基本权利教义学的基本知识外,书中包含大量德国宪法和欧盟法院的经典裁判,作者还详尽阐释并评析了不同作者的观点。因此,除作为经典的教课书外,本书对于德国基本权利教义学的研究同样重要。综上,作为基本权利教科书的典范,本书可谓通过简洁清晰的文字,缜密细致的体系和形象生动的图表为读者提供了一副德国基本权利教义学的全景图。
—— 赵宏,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作者简介
〔德〕福尔克尔·埃平(Volker Epping),德国汉诺威大学法学院公法、国际法和欧盟法教席教授,汉诺威大学校长。
〔德〕塞巴斯蒂安·伦茨(Sebastian Lenz),德国下萨克森州高等行政法院法官,汉诺威大学聘约讲师。
〔德〕菲利普·莱德克(Philipp Leydecker),德国汉堡州劳动法院法官。
译者简介
张冬阳,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德国汉堡大学法学博士。
译 后 记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翻译工作始于2015年德国汉堡,由于提议翻译该书的合作者2016年突然去世,翻译工作搁浅。2018年我从德国博士毕业,因短期内找不到合作者,当时正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于佳文协助初译了第2章、第10章和第11章,之后但凡空暇,我都要进行翻译和修改。2019年得知《基本权利》原著更新到第8版,在陆建华编辑的帮助下,我又将译稿根据第8版进行了修订。
在此,对埃平教授的《基本权利》简明介绍如下:原著定位的目标读者主要是备考基本权利课程的德国学生,这可以从书中经常出现的“案例写作提示”段落中观察到。与其他德国基本权利教科书相比,该书在德国学生中的口碑至今是最好的。原因在于:首先,作者用语简单易懂。对于许多刚学习法律的德国学生来说,基本权利课程过于抽象枯燥。但本书作者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司法裁判将基本权利理论娓娓道来。其次,该书使用了大量图表、粗体字和写作提示来帮助读者迅速明晰基本权利理论的难点和重点,这比许多单纯讲述学说理论的教科书更受读者喜欢。最后,该书改编了31个经典裁判作为思考案例并给出参考答案,适合读者深化知识学习和查缺补漏。尽管原著如此定位,但该书也对中国的读者了解德国和欧洲法上的基本权利保障有所帮助:首先,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国基本法》中所列基本权利,并形成独有的体系。传统基本权利教科书先是论述基本权利总论,之后论述单个基本权利。本书则将基本权利总论融入单个基本权利的讲述中,使得该书厚度远超同类教科书,但能够更多地阐述每个基本权利所存在的特有问题。其次,该书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司法裁判为中心,摘录了许多法院裁判原文。这些摘选给翻译工作带来不少挑战,但是读者通过阅读裁判原文能够加深对基本权利教义学的理解。
愿所有的生命都能美丽绽放。
张冬阳
2022年12月1日于昌平西环里
目 录
第一章 基本权利的历史、功能和渊源
一、历史演变
二、基本权利的种类、维度和功能
三、渊源
第二章 集会自由(《德国基本法》第8条)
一、背景知识
二、露天集会自由(《德国基本法》第8条)
三、禁止个案法(《德国基本法》第19条第1款第1句)
四、本质内涵保障(《德国基本法》第19条第2款)
五、封闭空间内的集会自由(《德国基本法》第8条第1款)
第三章 生命和身体完整性(《德国基本法》第2条第2款第1句)
一、背景
二、保护范围
三、干预
四、干预的正当化
五、国家保护义务和保护权
第四章 宪法诉愿概要
一、背景
二、宪法诉愿的适法性
三、《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法》第93a条以下的受理程序
四、宪法诉愿的证成
五、分析框架:宪法诉愿的适法性
第五章 沟通基本权(《德国基本法》第5条第1款、第2款)
一、 背景知识
二、 保护范围
三、干预
四、干预的正当化
五、基本权利的竞合
第六章 艺术和学术自由(《德国基本法》第5条第3款)
一、背景
二、艺术自由的保护范围(《德国基本法》第5条第3款第1句)
三、学术自由的保护范围(《德国基本法》第5条第3款第1句)
四、干预
五、干预的正当化
六、竞合
第七章 宗教、世界观和良心自由(《德国基本法》第4条)
一、背景知识
二、宗教和信仰自由(《德国基本法》第4条第1款和第2款)
三、专论:国家宗教法(《德国基本法》第140条结合《魏玛帝国宪
法》第137条以下规定)
四、良心自由(《德国基本法》第4条第1款和第3款)
五、基本权义务人
第八章 职业自由(《德国基本法》第12条)
一、背景知识
二、 职业自由的保护(《德国基本法》第12条第1款)
三、禁止工作强制和强制劳动(《德国基本法》第12条第2款和
第3款)
第九章 财产权和继承权 (《德国基本法》第14条)
一、背景
二、框架性基础概念
三、保护范围
四、干预
五、干预的正当化
第十章 婚姻、家庭和学校(《德国基本法》第6条、第7条)
一、背景知识
二、《德国基本法》第6条的基本权利
三、《德国基本法》第7条的基本权利
第十一章 一般行为自由(《德国基本法》第2条第1款)
一、背景知识
二、保护范围
三、干预
四、干预的正当化
五、竞合
第十二章 人性尊严(《德国基本法》第1条第1款)
一、背景
二、人性尊严保障的权利内涵
三、保护范围
四、干预
五、干预的正当化
六、竞合
第十三章 一般人格权(《德国基本法》
第2条第1款结合第1条第1款)
一、背景知识
二、保护范围
三、干预
四、干预的正当化
五、一般人格权的给付权内涵
六、基本权竞合
第十四章 私人领域的保护
一、背景知识
二、住宅不可侵犯(《德国基本法》第13条)
三、通信、邮政和电信秘密(《德国基本法》第10条)
四、讨论:国家的监控措施
第十五章 个人自由(《德国基本法》第2条第2款第2句、第104条和第11条)
一、背景知识
二、个人自由(《德国基本法》第2条第2款第2句、
第104条)
三、自由迁徙(《德国基本法》第11条)
四、指明条款要求(《德国基本法》第19条第1款第2句)
第十六章 平等权
一、背景
二、一般平等权(《德国基本法》第3条第1款)
三、特别的差别待遇禁止(《德国基本法》第3条第2款和
第3款)
四、其他特殊平等权
五、违反平等权的结果
第十七章 结社和同盟自由(《德国基本法》第9条)
一、背景知识
二、结社自由(《德国基本法》第9条第1款)
三、同盟自由(《德国基本法》第9条第3款)
第十八章 司法保障
一、概论
二、有效的权利救济(《德国基本法》第19条第4款第1句)
三、法定法官请求权(《德国基本法》第101条)
四、法定听审请求权(《德国基本法》第103条第1款)
五、罪刑法定原则(《德国基本法》第103条第2款)
六、一事不再理(《德国基本法》第103条第3款)
第十九章 其他保障
一、请愿权(《德国基本法》第17条)
二、丧失国籍和引渡保护(《德国基本法》第16条)
三、避难权(《德国基本法》第16a条)
四、基本权的丧失(《德国基本法》第18条)
五、抵抗权(《德国基本法》第20条第4款)
第二十章 欧洲基本权保护
一、背景知识
二、欧洲人权公约
三、欧盟基本权
四、欧盟基本自由
参考书目和检索
基本权利总论索引
术语索引
译后记
书 摘
基本权利(第8版)
张冬阳 译
✈ 以三阶审查框架为线索的体系缜密细致的基本权利教科书的典范
本书以基本权利案件阶层审查框架为导向,体系性地介绍了《德国基本法》所列的基本权利和欧洲法上的基本权利,附有各种图表和案例写作提示,用语简明、条理清晰、内容翔实。大量引用了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经典判例,全面展现了基本权利保护的范围、层次和边界,是基本权利教义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是关于基本权利的德国案例教材,它立足于《德国基本法》,紧紧围绕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和相关的学术讨论,以考试为导向的方式将每个基本权利的具体内容逐一展示在读者面前。因此,它不仅适于初学者把握整体框架,而且也有助于高年级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转自:“法学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