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下观,为何孕育于关陇?
2023/5/19 10:10:18 阅读:98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嘉陵桥渡 ,作者郑渝川hiecy
《翻越陇坂:从东西互动到天下中国》一书以极富激情的历史叙述探讨了十二位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翻越陇山,跨越秦陇的时代背景及过程。包括秦皇汉武、隋炀帝杨广、成吉思汗,,割据陇右以失败告终的隗嚣,还有孤勇善战的铁血将军李广、王韶,经历漫长出使开通西域的张骞;以及诗圣杜甫、清代名臣林则徐,和亲公主刘解忧,还有身为西魏皇后为退柔然大军而接受赐死的乙弗氏。
陇山又称六盘山,是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的自然分界。殷商末年,周武王伐纣。纣王的大将恶来力战不退,终于战亡。恶来的后人后来被周王室转封到了极边之地,也就是陇山以西,在那里放牧。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恶来的后人被周孝王赐予秦人的称谓。这其实就是借秦人来遏制西戎各部落。秦人最终多次为周王室立下大功,护送周平王归于洛邑。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领地就是已经被犬戎夺取的关中平原。
经由秦襄公、秦文公两代人的奋战,秦人的领土从陇山以西扩展到了关中平原。几百年后,一统中原的秦始皇嬴政开启了西巡之旅,他沿着祖先东进的道路逆向而上。《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他走的这条道,就是秦人先祖反复穿梭的通道。
这也是为什么秦朝的长城要西起临洮(狄道)。嬴政的西巡结束后,马上下令修筑驰道。这是因为他西巡途中感受到的旅途艰险有关,这种直观感受使得他坚定地认为,只有让覆盖全国各地的直道以及更为细密的交通网线畅通,才可能巩固统治。
《翻越陇坂:从东西互动到天下中国》书中分析指出,秦人在陇西和关中的几百年经营,“是血与火的战争历程,也是文化融合的过程”。从考古发现来看,秦人继承商文明、周文明的同时,也吸纳了西戎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归顺秦人的戎人便不断被秦人安置到关陇一带,最终融入了秦人的血脉和文化。秦人在春秋后期和战国时期表现出的强韧精神,显然与其族群结构多元丰富性有关。
秦人的强盛,与陇西高原游牧文明与关中平原农耕文明的互动融合有关,这共同构成了秦国的立国根本,由此催生的文明动力、军事战力、文化实力,最终以摧枯拉朽的姿态席卷全国。
秦朝虽二世而亡。但随后建立的西汉王朝基本上沿用了秦制。不仅如此,到了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还发动了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战争,并着力经营河西走廊,将汉朝的影响扩展到西域。《翻越陇坂:从东西互动到天下中国》书中评述指出,刘彻的策略其实与嬴政是一致的,也就是以关陇为基石,然后从保障陇山地带的安全出发,调集优势军力确保安全,实现了“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陇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的战略构想。
这也就是说,虽然刘彻用兵的重点在北方,但真正拓展的疆域绝大部分在西方,其推动的外交、商贸活动所促进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文明互动对象也在西方。借此,汉朝引进了石榴、葡萄、苜蓿等农作物,与中亚地区实现了文明成果的交流,带动了中国古代文明在更远的西方产生影响。“天下中国”价值观的内核因此得以成型,那就是促进和平,用交流来消弭仇恨,用融合来超越伤痕。
《翻越陇坂:从东西互动到天下中国》指出,陇山为中心,关陇两地为奠基的两足,中华文明由此获得了两次超量级的成长,实现了国家演变。秦人几百年的经营,是从陇西到关中,再最终覆盖全国,首度在中国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这成为中国国家统一、国民忠诚和归属的起始来源。而西汉王朝以关中为基地,翻越陇山经营河西,遥制西域,则开创了中国中原王朝对于东西空间的想象。汉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也因此莫不重视对西域的经营。
中国古代历史上,大一统时期,国家强盛,陇山成为内山,关陇两地成为中原对外影响、接受外界文明成果的总闸门。而一旦整合失序,中原出现多元政治主体时,陇山就成为边墙,这意味着关陇分割,强韧的关陇男儿将被迫为不同的政治主体而战,生灵涂炭。这种情况下,中西文明交流也必然只能中断。
而当大航海时代开启,海洋通道取代了延续了近2000年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通道,陇山之巅似乎就陷入了沉寂。一直到人民共和国建立,中亚、西亚的政治秩序和环境渐趋平稳,孕育于陇山的中国古代天下观又重现生机。“一带一路”构想的实质绝不仅仅是复兴古时丝绸之路的繁盛贸易,更重要的是为今天“族裔纷争炮火连天的人类带来光明的启示,也足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
所评图书:
书名:《翻越陇坂:从东西互动到天下中国》
作者:阎海军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3月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