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是一本展现中国县乡政治生态的写实白描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的杨华教授。该书成功实现了学术作品的“出圈”,打破了学术成果与普通读者之间的知识壁垒,在学界、政界和高校师生中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
这本书上市一周就加印,去年双十一当天,销售量排当当社科畅销榜第1名,出版一年来已发行10万册。
该书还入选了瞭望智库2022年度书目、得到年度书单(TOP10)、人文社科联合年度书单、江苏省“大众好书榜”2022年度好书等重磅书单。有读者赞誉该书是“了解基层的教科书”,还有读者形容这本书“火遍学术圈”。
这本书是如何创作的?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特色?为什么广受读者欢迎?
1
创作缘起
这本书的作者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的杨华教授。他长期扎根乡土做学问,十多年来每年至少有3个月时间到县、乡、村调研,累计调研时间超过1300天。
依循著名学者贺雪峰教授领衔的华中乡土派研究团队的学术路径,杨华教授近年来将研究重点从农村转向县乡。他对县域治理中的政策、权力、财政、人事、事务、体制、机制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
这本书就是杨华教授近年田野调查和研究的心血之作,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学术佳作。有学者认为这是一本“从中国大地中生长出来的作品”。
2
直面县乡政治的现实
县乡是中国的底色和战略纵深,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了解县乡也就是了解中国。
《县乡中国》真实再现、集中探讨了最近几年来县乡政治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涉及中央与地方、顶层与一线、领导与干部、政治与治理、属事与属地、跨级与上级、监督与自主等县乡治理的基本主题。
书中没有引用任何学术著作和论文,讲述了大量人们耳熟能详又耐人寻味的真实案例,揭示了县乡政治运作的深层逻辑和机理。
书中对于县域治理中的热点问题的探讨,或是给人以强烈共鸣,或是让人豁然开朗。比如:
为什么会层层加码?
为什么要开那么多会?
为什么基层形式主义屡禁不止?
基层不作为、乱作为的根子在哪里?
县里和乡镇的“两个一把手”是什么关系?
基层领导干部的最大压力来自哪里?
国家的各项政策如何在县乡落地?
县级党委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如何互动?
县乡基层干部有哪些自主空间?
乡镇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工作?
县乡基层干部的状况和发展前景如何?
作者对县域治理进行了深描和刻画,对个案给予了呈现和剖析,抓住事物本质而又生动形象,尝试学理分析而又深入浅出。书的内容中有不少崭新的学术议题和观点,也有别具一格的基层工作总结和反思。
作者的文笔细腻生动,富有想象力,是“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的范本。读者阅读书中文章,一定是在享受一场极佳的学术盛宴。
有位读者在网上的留言中这样写道:“《县乡中国》这本书,不是抽象地去谈基层治理现代化,而是深入科层体制的内部运转过程,讲当前阶段的县域体制运转。作者确实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能够在理论概括和经验叙事的基础上,客观地描述当前阶段的中国县域政治生态,没有晦涩的理论表述,也没有偏颇的经验指摘。”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作者在书中是如何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拆解和分析现实问题的。
3
为什么会层层加码?
关于层层加码,是人们近年来最为关注的基层治理问题之一,大家也都深有体会。作者在书中深入探究了层层加码的根源。作者认为,近年来,基层行政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重要的三项是:工作内容大幅增加,财政资金等资源相对紧张;对干部官员的考核,从结果考核变为过程考核;追责问责从原来对单位,改为针对个人。
资源紧张的结果是,基层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完成各种任务。不能真正完成任务,就只好表面上完成,凑齐各种指标,然后就是各种形式主义大量出现。政治任务很重要,必须完成。基层要向上级显示出自己的高度重视和圆满完成,以博得领导的好印象,层层加码就是好办法。
过程考核引发的问题是:即使有些规定不符合本地具体情况,基层也必须遵守和落实,无法根据现实情况做出机动灵活的调整。同时,为了确保完成,以及全过程合规,每一级向下布置任务时,会预先留出“冗余”“富余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百分百地完成任务。这就造成了层层加码。
因为问责的对象是个人,所以“卸责”成为干部、官员最关心、最重视的事情。而卸责的最好办法,就是一丝不苟地按照规定办事,为了保险,最好主动加码,这样,才能确保上级不会问责,才能确保个人不会承担责任。至于是否真正完成任务,达到目的,反而成为不重要的事情。
这就是层层加码现象越来越多的原因。而且,政治任务越重大,上级越重视,层层加码的现象就会越严重。即使上级三令五申,反对层层加码,但只要上述三个基本条件不变,层层加码就不会改变。
4
县和乡镇的“两个一把手”是什么关系?
关于县和乡镇的“两个一把手”是什么关系,作者结合基层实际做了既精彩又精辟的分析。搞清楚乡镇书记和镇长的关系、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有意思和挑战性的问题,也是深入理解中国政治的一个切口。
作者发现,在乡镇不存在“书记是党委一把手、镇长是政府一把手”的说法。在书记眼中,整个镇上的事情无论是干部人事,还是经济财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乡镇工作的总体性和统合性,决定了乡镇权力集中在党委书记手中。
当过乡镇党委书记的人都有几把刷子,在治理技术、群众工作、资源动员、关系协调、政治技巧上都是好手。担任过乡镇党委书记的干部彼此之间有较强的身份认同,也有强烈的自豪感,也是向上晋升最重要的履历。
到了县一级,党政关系就要复杂、实质得多。在县域,县委领导、政府主导的治理格局已经形成。但是,毕竟政府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行政职权掌握在政府及部门手中。在实践中,可能出现这种局面:县委及县委书记做出了决策,政府及部门可能不执行或选择性执行。
在县级领导架构下,县委书记管干部,县长是财务“一支笔”。县委书记要用钱,需要县长签字。如果县长不签字、不批钱,县委书记做出的决策也就执行不了。
↑ 点击
即可购买 ↑
《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
作者:杨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基层干部为什么压力大?
关于基层领导干部的压力来源,作者结合调研也给出了很有说服力的答案。
作者写道:当前基层“问责机制”中存在的一个悖论现象是,在乡镇出的问题被上级发现或被媒体曝光后,上级领导为了保护自己不出事、不被问责,而对下级领导频繁滥用“问责机制”、加大问责处罚力度。
上级领导常用的问责措施是给予乡镇主要领导免职处分。这种处分过重,意味着直接中断乡镇领导的仕途。乡镇主要领导生怕这种事情发生,但又防不胜防,倍感压力。
据作者的调查,目前在基层,“80后”“90后”年轻干部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在有的乡镇中,“80后”已经占了班子成员的大部分。这些年轻的领导干部有思想、有经验、有活力、有抱负、有闯劲,但他们身上背负着一股沉重的压力,他们似乎在负重前行。
多地乡镇领导干部这样形容他们身上的压力,“晚上躺下睡着之后,不知道第二天早上自己是躺在床上还是躺在监狱里”。中西部某贫困县有十五六个乡镇,两三年间有一半的乡镇党委书记被问责免职。
6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阅读《县乡中国》这本书,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和研究者可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拓展对县域政治的理解,从中找到做研究、写论文的主题和灵感。
打算考公务员的高校学子可以更全面透彻地了解县乡政府是如何运行的,为进入公务员队伍做好准备。
无论是学理工科还是学文科的高校学生,即便毕业之后不在政府部门工作,了解中国县乡政治和社会的真实情况,对于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都会有所帮助。
基层公务员可以感同身受并获得成长的启迪。
中高层领导干部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县乡政治的实际情况,以便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可以从县乡体系的复杂运作中获得启示。
其他各界读者可以对身处其中的中国政治的运行有更透彻的认识,学会以更合理的方式与政府打交道。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