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速递 | 文物里的中国北疆史

2023/5/15 18:06:08  阅读:112 发布者:

穿越时空,一幅惟妙惟肖的《清明上河图》带我们亲临东京及汴河两岸,观自然风光,感民情风俗,品盛世繁华;

清明上河图局部(北宋,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云想衣裳,一件薄如蚕翼的素纱单衣展示了西汉高超的缫丝织造技巧,也映射着古人的浪漫与自由;

西汉直裾素纱单衣(西汉,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证经补史,一尊新近出土的佩剑秦佣再现了大秦帝国的强盛兵力,也为解答荆轲刺秦王史料中“王负剑”的千年历史谜题提供了线索。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一件件出土文物,一次次考古发现,让过去与现实交汇,也让千年前的历史不再遥远。

近日,“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第一本考古学专题著作《中国古代北疆史的考古学研究》正式出版。日本考古学家宫本一夫教授从考古学视角出发,利用青铜器等文物,复原了中国先秦时代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关系,构建了中国北疆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观照先秦典型器物,中国古代北疆的历史尽数呈现。

辽宁式铜剑:辽西与辽东的社会结构分化

金柄青铜短剑(战国,现收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这是一把造型奇特的短剑:剑身为曲刃,刃部有形似琵琶的弧曲。剑柄端呈喇叭筒状,以黄金装饰,并镶嵌着用磁铁矿石制作而成的加重器。短剑出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的一座战国墓,墓主人是一位身世不明的部族首领。

西周至汉初,这类铜剑流行于辽河流域。它们的出土范围较广,远至朝鲜半岛。中韩日学术界对其命名各不相同,如北方式曲刃青铜短剑、琵琶形铜剑等。因其在辽宁地区最多出土,日本学界便以地区之名标注这种代表性文物,即称“辽宁式铜剑”,也叫“辽宁剑”。

关于辽宁式铜剑的起源,有两种对立的说法:“辽西说”和“辽东说”。“辽东说”是根据辽宁式铜剑形态变化所作的进化论解释。与此相对,“辽西说”从秋山进午的初步考证开始,都是以铜剑类型变化和剑柄与剑把饰类型变化为基础提出来的。靳枫毅、村上恭通、近藤乔一、徐光辉等人分别从青铜器组合的不同年代,剑身、剑把、把头饰组合的不同,以及共存陶器编年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宁城县小黑石沟石椁墓出土的铜剑样式图

宫本一夫以文化样式为基础进行分区,并根据古式辽宁式铜剑的出土地点以及各部位量化属性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最终证实辽东铜剑生产缺少规格,与辽西相比,尚未确立有组织的生产体系。他进一步将辽宁式铜剑起源地锁定在以宁城地区、大凌河流域为中心的辽西,并根据铜柄与剑身结合方式复原了铜剑的使用方法,探明了铜柄形态变化所起的作用。辽宁式铜剑朝着具备武器功能方向变化的事实佐证了辽宁式铜剑“辽西起源说”。

从殷后期到西周前期,宁城地区、大凌河流域的魏营子类型在与燕交往中起到了主导作用。随着燕逐渐变弱,它与燕的关系遂变得冷淡,并生产了显示其社会发展的独特武器即西周后期的辽宁式铜剑。而宁城地区、大凌河流域以东的辽东东部在这个阶段仍然处在孤立的状态,直至辽西地区出现铜剑之后,才逐渐扩大与辽西的交流,形成以辽宁式铜剑作为礼器的等级社会。战国前中期,燕文化的扩张才促使辽东铜剑朝着武器化方向发展。

燕国陶明器:战国燕的扩张

卷体夔纹蟠龙盖罍(西周,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这件青铜器出土于辽宁大凌河流域喀左地区,以浅浮雕为主,纹饰繁复,包括夔龙纹、饕餮纹、蟠龙纹等。器物整体造型流畅、纹样精美,风格庄重典雅,代表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最高水准。

类似的青铜彝器广泛存在于燕山以北的大凌河流域,除出自喀左县和尚沟1号墓和高家河1号墓的部分外,其余器物皆出自窖藏。从器物铭文、年代以及上面长期使用留下的磨痕等信息来看,此地发掘出土的青铜器应为战国时期的燕国所有。燕与大凌河流域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

战国前期,燕向北扩张领地,并首先到达大凌河流域以西地区,这里的墓葬特点便反映了被燕化的事实。在这一阶段,像截至当时的辽宁式铜剑文化那样与燕相对抗的势力进一步受燕文化影响,表现出与燕国的融合和被同化的现象。可以想象,这是以政治友好关系或贸易友好关系为背景的文化融合阶段。

喀左马厂沟窖藏鸭尊(西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经历了北方政权不对其构成直接军事威胁的阶段后,燕在北方地区扩张领地。部分扩张始于战国中期,正式扩张到辽东郡则到了战国后期。通过调查燕国境即燕长城,可以看到新领地的范围。当时,新领地的管理方式与其说是融合型,不如说是照搬燕统治机构和组织以及经济形态,它如实地反映了战国时代的领地管理方式。这种新领地的管理形式与燕山以南显示强有力王权的管理形态不同,很可能是以王族等为中心来管理个别都市,尚未建立起秦那样中央集权下的地方管理体系。

齐瓦当:对田齐建筑规模的复原

已知反映王权的遗存有两种,一种是表示王权的王陵,另一种是都城规模。因为尚未找到准确把握年代和有关遗迹的发掘情况和发掘报告,所以宫本一夫教授主要关注反映建筑规模的替代品——瓦当,以此来复原田齐都城规格。

树木双骑纹半瓦当(战国,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是一枚典型的齐瓦当,半圆形,中间部分是一颗长青树,树两旁各有一个骑马人。齐瓦当上这种独具辨识度的树木纹,是齐地特有的风格,与其他地区迥然不同。

关野雄对齐瓦当作过系统研究,他把瓦当分为写实纹样和象征纹样。写实纹样即树木双兽纹和树木双骑纹;象征纹样分为树木卷云乳钉纹、树木箭头卷云乳钉纹、树木卷云箭头纹等。

宫本一夫从地层学角度将齐瓦当分为六个阶段(Ⅴ、VI阶段在此不探讨):Ⅰ阶段是素面半瓦当,Ⅱ阶段是树木双兽纹半瓦当,Ⅲ阶段是树木卷云乳钉纹半瓦当与树木卷云乳钉纹圆瓦当,IV阶段是树木双骑纹半瓦当、树木箭头纹半瓦当及其组合而成的圆瓦当。

从年代问题来看,树木双骑纹描绘了骑马纹,这种纹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般认为,在中国,骑马习惯始于赵武灵王阶段。其实际年代可能在前3000年前后。战国前半段尚未出现树木双骑纹,它是前3世纪以后的战国后半段才出现的瓦当纹样。早于树木双骑纹的Ⅱ阶段树木双兽纹即使是战国时期也不会很早,无疑它是前4世纪以后出现的。

各式齐瓦当纹样

如果把IV阶段定在前3世纪后半段,那么考虑到瓦当纹样出现的连续性变化,可以把Ⅲ阶段定在前3世纪前半段,把Ⅱ阶段定在前4世纪后半段。除素面纹半瓦当以外,大部分瓦当纹样都可以纳入前4世纪后半以后的战国后半期范围内。即便认为素面半瓦当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但是像树木双兽纹那样写实纹样的瓦当直到前4世纪才出现,如关野雄推测的那样,它们是田齐出现之后才制作的瓦当。

齐的大部分战国式半瓦当是在战国后半期以后开发的,这个阶段装饰性瓦当很发达。它可能是与大规模建筑同时出现的,所以,宫本一夫推测威王以后齐都城建筑变得更加雄伟。

 请戳图购买

《中国古代北疆史的考古学研究》

[]宫本一夫 著

黄建秋

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No.221

20232

内容简介

中国北疆指从内蒙古中南部到辽西的地区,即内蒙古—长城地带。在此区域,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相互对立,进而导致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宫本一夫教授从考古学视角出发,利用陶器、青铜器等出土资料,复原了中国先秦时代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关系,构建了中国北疆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

本书着重探讨了长城以南的农民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的经济差异始于何时、介于两者之间的畜牧农耕社会始于何时以及内部社会分层等问题,是揭示东亚历史规律的划时代著作。

作者简介

宫本一夫,日本考古学家,九州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日本中国考古学会原会长。主要研究东亚范围内从新石器时代到初期铁器时代的比较考古学及比较文明论,是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2003年荣获第十六届滨田青陵奖,获优秀考古学研究者荣誉称号。代表作有《中国古代北疆史的考古学研究》《东北亚的考古学研究》《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塘考察研究报告集》等。

译者简介

黄建秋,日本九州大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新石器时代考古,长于玉石器、陶器以及考古学方法研究。代表性论著有《史前考古学方法与实践》《鱼山遗址出土石器综合研究》(合著)等。

1

第一章 中国北疆的时空框架 1

    1 从考古学文化样式看中国北疆的地域文化 1

    2 文化样式的系统性 3

    3 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陶器分期 5

    4 文化交往一例 17

    5 文化分区的背景 24

    6 从生业看文化分区 27

    7 分区的变化 34

    8 小结 38

第二章 中原及其边境的形成 40

    1 华北初期农耕的特征 41

    2 社会的成长与农耕 46

    3 家畜化问题 53

    4 华北新石器时代社会分层与集团合并 60

    5 农耕的传播 64

    6 小结 70

第三章

朱开沟文化、李家崖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 72

    1 朱开沟文化 72

    2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城

    3 大甸子墓地分析 84

    4 北方式青铜器文化的出现 106

    5 李家崖文化 111

    6 小结 126

第四章 西周的燕与辽西 130

    1 琉璃河墓地分析 131

    2 燕山地区的墓葬 150

    3 燕山以北的青铜彝器 153

    4 燕的政权与辽西 165

    5 小结 168

第五章 石棚文化圈及其社会 170

    1 分布与地貌 171

    2 辽东半岛的桌式石棚 180

    3 辽东半岛的大石盖墓 191

    4 辽东内陆的石棚 194

    5 小结 199

第六章

辽宁式铜剑文化圈及其社会 201

    1 分区 203

    2 古式辽宁式铜剑分析 204

    3 古式辽宁式铜剑的年代 216

    4 辽宁式铜剑的使用方法 226

    5 从墓葬看社会结构 233

    6 社会结构与辽宁式铜剑 239

    7 小结 241

第七章 战国的燕及其扩张 243

1 燕国铜器分期 244

        2 燕国陶明器分期 250

        3 燕国陶明器的特色及其意义 257

        4 燕的兵制 263

        5 陶明器所见战国的燕 273

        6 燕领地的扩张 275

    第八章 田齐政权 280

        1 从金文看田齐 281

        2 检讨陶文 292

        3 齐的王陵 297

        4 齐瓦当纹样 302

        5 根据文物复原田齐 308

    第九章

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的消亡 312

        1 青铜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313

        2 内蒙古中南部的青铜器墓葬 314

        3 燕山地区的青铜器墓 348

        4 墓葬变迁所见地域扩张 356

    第十章 重构中国古代北疆史 361

        1 认识历史的方法 361

        2 中国古代北疆史的发展 363

        3 文献史料与考古学解读 372

        4 小结 383

END

(来源:School思库)

转自:“初见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