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大历史学派创始人再出精作

2023/5/15 17:59:48  阅读:120 发布者:

图书信息

作者: []大卫·克里斯蒂安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见识城邦

译者: 王恺昊

出版年: 2023-4

页数: 363

定价: 88

ISBN: 9787521754360

内容简介

未来是不确定的,可能是危险的,也可能是美好的。我们通过讲述关于未来的故事,来应对这种永无止境的不确定性。我们如何构建这些故事?构建的地方在哪里?这些故事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未来?

这本书是一本面向未来的用户指南,一个指明前路的向导。我们将详细探讨为了理解未来,我们做了哪些努力;我们和其他生命体如何管理不同的未来;如何为最可能发生的未来做好准备;最后,在人类的想象中,我们自身的未来、地球的未来乃至整个宇宙的未来又都是什么样子的。

本书作者历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是畅销书《起源:万物大历史》的作者,以开创“大历史”这门新兴学科而闻名。《起源:万物大历史》讲述了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至今的万物演进过程,而《未来大历史》则以敏锐的分析眼光向前看,介绍了未来的奇异世界,克里斯蒂安请教了来自各个国家和不同时代的神学家、哲学家、科学家、统计学家和学者,探索人类进化、人工智能、星际旅行等问题,通过将过去的研究与未来的研究紧密联系,我们可以开始想象一百年后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子,并思考如何解决我们所有人即将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编辑推荐】

如何读懂未来趋势,提前预判?

人类、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未来都是什么样子?

我们如何为最有可能发生的未来做好准备?

在每一扇嘎吱作响的门后,都有一大波未来可能性在等待,有的平淡无奇,有的则改天换地,令人心潮澎湃,也心生畏惧。

我们对于未来仅有的线索都来自于过去,像是一边看后视镜一边开车,难怪有时会撞车。

——在这一我们描述为“未来”的陌生场所中,不管潜伏着什么,我们都应该学会想象它的样貌、建立未来思维、为它做好准备——

*我们对未来知之甚少,不能再靠直觉行事

深思熟虑的未来思维在今天尤为重要,因为人类正处在地球历史的转折点上,我们在今后50年的所作所为将会塑造未来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生物圈的样子。

我们如何想象可能的未来?想要把它打造成什么样?需要做好什么准备?

我们太多的思绪与行为都深受其扰,却从学过关于未来思维的通用性技能。对未来问题的深层次理解,不仅对于专家,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决定未来之前,你需要了解这些重要问题

第一,“未来什么样子?”

——听听哲学家、科学家、神学家的深刻见解。

第二,“生物体如何应对未来?”

——在面临不确定的未来时,生物体会用哪些复杂的生化和神经机制来进行管理。

第三,“人类自古都是如何应对未来的”

——知道从距今约10000年的奠基时代、距今200年的农业时代,直至现代,人类在未来管理上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第四,“对于人类、地球乃至整个宇宙,我们(合理)想象的未来是怎样的?”

——我们要做什么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本书是一本“通往未来的用户指南”

阅读本书就像转动一个代表未来的水晶球,从不同角度、光线,不同领域专家的眼睛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和意义都会变化。我们将把多领域知识交织在一起,创造出对未来新的见解和思维方式,温故而知新。

*比尔·盖茨的偶像历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执笔

本书是大历史学派创始人、畅销书《起源:万物大历史》、《时间地图》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的最新作品。克里斯蒂安是为数不多对科学发展史和新科技了若指掌的历史学家,此次关注“未来”这个持续火热的话题,又将为读者带来颠覆性的新认知。

【外媒好评】

“大卫·克里斯蒂安通过探索多种视角和学科来理解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所有人学习如何为未来和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做好准备。”——比尔·盖茨

“克里斯蒂安是一个令人着迷的人。本书是一个号角,呼吁我们在多个尺度上共同看待过去和未来,并为我们星球的未来采取行动。”——《作为奇迹的历史》一书的作者玛妮·休斯·沃灵顿

“大卫·克里斯蒂安将他讲述过去和未来的大故事的天赋转移到了未来,从微观到宇宙追踪实体走向未来的方式。他激进的尺度转变仍然为我们人类创造了空间,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在拼命地想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剑桥世界史》主编梅利·韦斯纳·汉克斯

“大卫·克里斯蒂安有一种独特的天赋,他能从各种学科中收集知识,并将它们组合成一个超级统一的整体,展现出整体大局的美好。《起源》提供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我们认真思考我们是如何来到这里的;《未来大历史》延续了这部“进化史诗”,并探讨了即将到来的大未来还有很多可能性。”——约瑟夫·沃罗斯,未来教育家、研究员、顾问兼远见兼职教授

“《未来大历史》兼具娱乐性和发人深省性,建议任何对我们的未来感到好奇的人阅读。”——书架意识

“克里斯蒂安清晰地解释了复杂的科学、哲学和历史概念,最终将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前景。”——《出版商周刊》

作者简介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1946— ),“大历史”(Big History)学派创始人,国际大历史协会首任创会主席。现任悉尼麦考瑞大学大历史研究所所长,麦考瑞大学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设计师兼首席主讲教师。20092013年,任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世界级大学杰出教授”。

2008年,克里斯蒂安与比尔•盖茨一同创设“大历史项目”(The Big History Project),旨在中学阶段推广大历史教育,目前已在全球数千所大学和中学设立大历史课程。曾在世界各地做过多次大会的主旨演讲,包括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他所做的有关大历史的TED演讲《18分钟读懂大历史》(The History of Our World in 18 minutes)已有近1000万人观看。

主要著作有《时间地图》(Maps of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Big History)、《极简人类史》(This Fleeting World: A Short History of Humanity)、《起源:万物大历史》(Origin Story: A Big History of Everything)等,深刻影响了大众读者对人类历史的认知。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思考未来:哲学家、科学家和生物体是怎么做的?

1章 未来是什么?时间如河流,时间如地图

2章 实践中的未来思维:作为关系存在的时间

第二部分 管理未来:细菌和动植物是怎么做的

3章 细胞何以管理未来?

4章 植物和动物如何管理未来?

第三部分 为未来做好准备:人类是怎么做的

5章 人类的未来思维有何不同?

6章 农业时代的未来思维

7章 当代的未来思维

第四部分 设想未来

8章 不远的将来:接下来的百年

9章 中期未来:人类的世代延续

10章 遥远的未来:余下的时间

致谢

词汇表

注释

《未来大历史》的缘起

为什么一个历史学家要去写未来?大多数历史学家牢牢守着过去。柯林武德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他曾怒喝道:“历史学家的分内之事是去了解过去不是去了解未来。但凡哪个历史学家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声称可以左右未来,我们或许就能肯定他们对于历史的基本理念出了问题。”多数历史学家对此表示赞同。但柯林武德的论断非常古怪,因为对于大多数的未来思维而言,学习过去都是关键。这也是为什么并非人人都会苟同他的观点。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E. H. Carr)同意历史学家没法预测具体的事件,但他坚持认为历史学家可以弄清大的历史规律与趋势。这些规律和趋势可以“为将来的行动提供总体指导……既有效又实用。”孔子应该也会同意这个观点。他曾写道:“温故而知新”。 我想说服读者们:历史学家可能真的能为未来思维贡献良多。

最初,正是大历史让我更认真地思考未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悉尼麦考瑞大学的同事们刚刚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开始了一项极端的实验。我们的历史课涵盖了整个过去,从138亿年前那个耀眼的时刻讲起。那时,大爆炸让宇宙诞生。教授这样的一门课有些荒诞不经,但也让人雄心满满,因为它跨越了太多传统的学科领域。可我们也没想到要去讨论未来!我们的最后一节课讲的是今天的世界。下课以后,我最得意的门生之一过来找我。她说自己很喜欢这样漫漫的历史长河,“但是”——我就等着她说这个“但是”——“你不能只讲到当下。如果你已经看过了140亿年,又怎能不去再看看接下来的几百年呢?你怎么能把我们晾在悬崖边呢?你也应该讲讲未来。”我感觉像是拍了一下自己的脑门。[10]当然,她说的没错啊!未来便是余下的时间,难道历史学家们不应该多花点时间去想想吗?

我的同事大卫·布里斯科(David Briscoe)曾在这门课里讲过精彩的生物学内容。第二年,我就跟他一道把未来纳入到最后一课当中。当然,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多久算未来?接下来十年?一百万年?我们心里没数。但大卫有个挺好的建议:我们至少得确保这堂课的趣味性。他说:我们别备太多课了。毕竟,我们真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在学生面前抛硬币吧,然后由此决定谁当乐观主义者谁当悲观主义者。大家轮流描述好的未来和坏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的确是这么干的。我们同意只用一个麦克风。这样的话,当我们觉得另一方在胡扯时,就得靠唇枪舌战抢占麦克风。

这样的课我们上了好几年。不管还有其他什么形式,结果都很有趣。这些课也保证会在学生心目中根植下这样的想法:如果你打算把所有的过去都通通考虑,你便不能在思考未来面前突然止步。没错,我们体验过去和未来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是,它们也像连体婴儿一样密不可分。因为我要思考未来,一系列相关著作也放到了我的面前。它们的作者是神学家、哲学家、科学家、统计学家、科幻作家,还有从事未来研究的学者。这些著作内容详实、题材多样,但也有时候稀奇古怪。

最终,当我着手要写的一本书是关于整个历史的时候,我听从了学生的意见。书的最后一章讲的是未来。 本书正是基于那一章展开的,但本书谈的话题要多得多,这是因为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意识到我们的思维中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想的竟都是可能的未来。

从这里开始,我会用未来思维(future thinking)这个词来囊括对于未来各种各样的思考,哪怕它们是下意识的。这个词还有很多其他标签。比如,H·G·威尔斯(H.G.Wells) 称之为远见(foresight),还有的叫未来学(future studies)、预兆(prognostics,这个词苏联很喜欢用),再有的叫计划(planning)、预测[11]prediction,这个词经常带着批判性来使用,指的是那种过分自信、过度精确的预测),还有预报(forecasting),或者源自法语的词汇预期(prospective)。对于那种试图把控或者按自己所愿调整未来走向的尝试,不管是不是有意识的,我都会用未来管理(future management)这个词来描述。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