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书单|张帆、刘北成、李康、任晓雯荐书

2023/5/15 17:43:40  阅读:125 发布者:

来源:南方周末2018、歴史之島

张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有《中国古代简史》《元代宰相制度研究》。

这份书目的推荐对象,主要是历史学科低年级本科生,以及对历史感兴趣的其他学科学生。受本人专业和阅读范围所限,推荐书目大都是中国古代史领域的。与历史有关的书实在太多了,无论水平多高的专家,穷其一生也只能接触其中的一小部分,好比“饮河之鼠,各充其量”。再加上个人的兴趣、口味有别,因此任何两个人开出的推荐书目都不会完全相同。下面的书目,只不过是把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而已。

因为要推荐的是暑期书目,所以总的原则是“轻松阅读”,或者叫“快乐阅读”。首先,推荐相对通俗易懂、读起来不累的;其次,推荐篇幅不太大的。这样就把许多名家巨著割爱了,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古人读书,有所谓“三上”之说,就是“枕上、马上、厕上”。现在交通工具变了,所以“马上”应当改为“车上”,另外还可以新添一个“会上”(无聊的会议也可以用来读书),合称“四上”。以下这些书,如果暑期读不完,平时“四上”阅读也都比较合适。分几类来列举:

(一)通史

通史类型的书,推荐张荫麟《中国史纲·上古篇》(三联,1955)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又名《中国近代史大纲》,岳麓书社,1987)。两部书都是上世纪30年代写的。作者虽然是史学名家,但张荫麟(1905-1942)英年早逝,蒋廷黻(1896-1965)去了台湾,所以现在的读者对他们未必了解。两书的最大优点,是篇幅短小,文笔浅显,而又不乏深邃的思考和精辟的见解,可谓举重若轻的大手笔之作。八十年前的白话文作品,和今天的白话文几乎看不出区别,也是很难得的。同样是白话文,鲁迅的作品今天看起来就多少有点吃力。对于学生来说,读通史教材(包括中学课本)通常是一种折磨,但这两本书保证让你有耳目一新的清爽感觉。

(二)专题史

政治方面,推荐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三联,1994),主要讲中国古代版图扩张和国土分合的大致线索。葛教授是一位口才极好的学者。看这本书,许多地方就像听他谈话一样,娓娓道来,鞭辟入里,表达清晰。

经济方面,推荐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国社科,1981)。这是一部经典名著,学术性稍强一些,换句话说就是内容略微有一点难。但在相同题材的著作当中,已经是最简明易懂的了。其简明易懂也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原本是用英文写的,很少大段堆砌材料,而比较注重解释和分析。

社会生活方面,首先推荐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1988)。作者曾经官居高位,但这并不妨碍此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衣食住行一类生活细节,教材里和课堂上一般讲得很少,实则是了解古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知识。本书的相关介绍,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对我们学习历史、阅读古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过,它的内容偏重于上古和中古。至于近古时代的社会生活细节,可以参看民俗、掌故专家邓云乡所写的《红楼识小录》(山西人民,1984)和《红楼风俗谈》(中华,1987)。即使你并不爱好“红学”,这两部书也可以帮助你了解明清社会生活的许多有趣内容。

(三)断代研究

一般来说,以古代某个特定时期具体问题为对象的史学著作,都是专业性较强、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但也有学术性和可读性结合得较好的作品。这里推荐两部,李开元《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中华,2007),以及饶胜文《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新世界,2013)。两部书涉及的历史时期,一为秦末汉初,一为汉末三国,读者大都比较熟悉,但读后一定会对这两段历史增添不少新的认识。两书文笔优美,读之使人忘倦,同时又出自职业历史学者之手,没有坊间通俗历史读物常犯的虚构、夸张、过度演绎之类毛病。顺便说一下,第二位作者饶胜文君是我的朋友,推荐他的书遵循了“内举不避亲”原则。

(四)论文集

这方面只推荐一部,就是姚大力《读史的智慧》(复旦,2010)。具体说来,这是一部论文、随笔和书评合集。姚大力教授是元史和北方民族史专家,他的学术水平远非其知名度所能体现。这部书的大半内容,都不在作者的专业研究方向之内,更反映出其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视觉。例如书中第一篇长文《谈古论今第一人—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就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司马迁传记。第二篇《漫谈读书》,总结了作者沉积多年的读书心得,非常值得年轻人参考。其余文章,或有专题性较强者,也大都深入浅出,清新可读。正如书名所展现的那样,这是一部闪烁着史学家智慧的著作。

(五)传记

人物传记是学习历史最好的入门读物,但质量上乘者不多。古人传记方面,推荐梁容若《文学二十家传》(中华,1991)。该书虽以“文学”命名,实际上完全可以作为历史读物。传主上起老子,下至梁启超,有一些并非狭义的文学家概念所能包容。书的优点,是人物生平、作品分析与时代背景结合得很好,缺点则是繁体竖排。如果你不大认识繁体字,或看竖排书经常串行,则此书可以暂时放弃。关于今人传记,我想推荐的是学者传记,而且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首先是赵俪生的自传《篱槿堂自叙》(上古,1999)。以作者个性之鲜明率直,写作之畅所欲言、口无遮拦来说,我看过的学者自传未有出其右者。正因如此,这本书极具可读性。其次是王学典、孙延杰合著《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山东画报,2000),传主基本都是大师级人物,内容也十分有趣,不仅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史知识,而且展现了大师们各具特色的性格和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

最后要说明,上述书目版本来源于我的个人藏书。有些书可能有新版本,但新版本质量如何,例如是否有错字等等,我就不清楚了。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福柯思想肖像》《本雅明思想肖像》等。

世界史涉及古今中外、六合八荒。世界史的著作也汗牛充栋。站在大型图书馆或大型书店的世界史书架前,哪怕是专业学者也会感到眼花缭乱。暑假读书,每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荐书也就只能依据推荐者的偏好了。囿于本人的视野,开列的书目局限于世界近现代史,尤其是近代思想文化史范围。另外,既然不是开列一个课程的必读书目,也就无须拘泥于系统性,但可读性则是一个必要标准。可读性不仅在于文字的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而且在于内容的新颖和观点的挑战性。下面推荐的书目只是可读之书中的极少几本,希望这些书能够让读者在酷暑中感受到阅读的愉悦。

如果想对世界近现代历史做一次全景式的扫描,除了那些通史性的著作外,不妨浏览一下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尤其是论述“短促的20世纪”的《极端的年代》(郑明萱译,江苏人民,1998)。世纪初的乐观预言许多都被打破,到世纪末世界已面目全非。霍氏生于1917年,殁于2012年。作为一位世纪老人,他在这部书中倾注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学识。仅凭这个睿智的时代命名,这部著作就可以进入经典行列。

现代化是20世纪至今国际学界的一个主要课题。全球化则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英国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麦克法兰的研究统摄了这两大主题。更吸引人的是,他从玻璃(《玻璃的世界》,管可秾译,商务,2003)、茶叶这些日常生活用品入手,展开跨越时空的游历,透视现代化的不同路径。他的新书《现代世界的诞生》(管可秾译,上海人民,2013)是他毕生研究的总结。该书竟然是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令人想到林语堂为英语读者写的《吾国与吾民》。麦氏把英国现代社会特征作为“现代性”的样板,虽可争议,但不无启发。

生态环境史研究有不少角度新颖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郑明萱译,环境科学,2010)从副标题即可看出作者的用心:“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该书问世几十年,已经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个中缘由,可想而知。名声最大的可能要属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谢延光译,上海译文,2006)。这是对人类文明与生态的关系进行终极科学解释的大胆尝试,读来却像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作品。这些著作或许会淘洗我们的历史观,或许还会激起一些理工科学子的人文研究抱负?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王旭等译,社科文献,2014)也是从全球史的视角对城市史的一次巡礼,篇幅不大却精湛清新。

思想文化史是比较老却不断翻新的领域。启蒙运动是近二三十年中国学界始终关注的热点。比较有意思的是,苏格兰启蒙运动近年格外受到青睐。不过,启蒙运动的中心毕竟在法国。我们不妨直接阅读那些大师的经典之作,呼吸那个时代的气息。伏尔泰的《老实人》和《论宽容》(蔡鸿滨译,花城,2007),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梁守锵译,商务,2010;罗大冈译,人民文学,2012)读来或许依然有新鲜之感。在国际学界,传统的思想史已遭到新文化史的挑战。美国学者达恩顿对启蒙运动的研究成果颇为引人注目。从可读性的角度,这里仅推荐他研究晚期启蒙运动的两本书:《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郑国强译,华东师大,2012)和《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周小进译,华东师大,2010)。启蒙何以导致革命,长期以来人们语焉不详,达恩顿做了破解的尝试。前一本还附有3本禁书的全文或摘选。

启蒙之后的浪漫主义从来是一个魅惑的话题。自由主义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的讲演记录《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等译,译林,2011年)是他对这一现象的集中论述。19世纪丹麦学者勃兰兑斯的多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张道真等译,人民文学,1997)洋洋洒洒。随便翻开一本,就可以进入一个精彩的文学和思想时空。

在艺术史和美学观念史领域,意大利著名学者翁贝托·艾柯应邀定制了系列的全彩大书:《美的历史》、《丑的历史》、《无限的清单》(彭淮栋译,中央编译,200720102013)等。这些作品大量征用引文和

,眼光之独到,内容之丰富,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似乎更适合浏览和收藏备查。

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但历史的爱恨情仇让我们常常雾里看花,不妨借助第三者的眼睛观看一下。美国学者道尔写的《拥抱战败》(胡博译,北京三联,2008)对战后日本的艰难转型做了近距离的观察,或许社会画面有些细碎,但很有质感。

近年有些热门书籍,如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1992)。趁着假期,也可以恶补一下。

李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译有《当代欧洲社会理论指南》《Blackwell 社会理论指南》等。

对于本科低年级,专业方向意味着什么?暑期闷在家里看书真的好吗?这个时代,学习就是开书单,就是读“书”吗?各科或网上自有必读书单,暑假整块时间,补习还是拓展?经典还是前沿?修炼原典,精研《经济与社会》、《货币哲学》、《社会行动的结构》或《区隔》,还是践行中国本土化,扫荡《乡土中国》、《新乡土中国》、《寻路中国》、《中国在梁庄》,抑或真去旅游/浪荡/田野,做文艺/二货/学术合一的三体青年?

站在暑假的门槛上,低年级小本可能有啥心思?

先说端正意识安心求学。韦伯《学术与政治》皆称经典,读罢纵不明亦觉厉。可此时此地的学术道路好像与其语境有异,路在何方?坊间大师传记不胜枚举,在此推荐华人社会学学者叶启政老师的自传《彳亍踬顿七十年》(远流,2013)。不妨透过他经历的社会运动风潮和学界内部纷争,细品他回顾学政两端进退、治学道路演化的沉静自省,尤其祖孙三代家国与族群、文化与现实的情怀纠缠。学人皆叹青灯黄卷,但社会学家要持守陌生人立场进出时局、直面新潮,要在韦伯说的“日常的工作”中找到内心的光明和欣悦并传诸后生,想来更有暗夜孤火的况味。

榜样在前且读书,可那些大师经典,到底是原作玄虚、翻译拙劣还是读者弱智?其实可能只是没在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人、对的书,或没找到对的方法,把高头讲章巧拨进碗,变成心下激荡的菜。江湖传说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即为明证。下列经典、现代、当代各一名著,鲜活明晰,译笔过关,与当下、个人、经验研究皆有丰富的接驳可能。

涂尔干这位“实证主义鼻祖”,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世纪文景,2006)中变身丰美灵动。它综览教育生活基本形式流变,层叠递进的过程叙事与抽丝剥茧的理念分析浑然一体,让你领略观念史与制度史水乳交融的大师手笔,也是反思知识分工的自由教育上佳读物。

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大,2008)和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王佩莉、袁志英译,上海译文,2009)都是轻松谐趣,妙例满篇。边读边观察周边或自己的言谈行止,定有会心一笑。但它们绝不只是微观段子集锦。指责戈夫曼局限于白人中产阶级庸常生活,其实是教材的庸常之见。你会看到他如何重视结构、权力和历史文化比较视角,而且多可比照新媒体时代SNS互动。埃利亚斯则从礼貌、仪式、行政、征税、战争等角度揭示个体、社群、国家、文明诸层次上的竞争关系与均衡机制,尤其是约束机制的强化与内化过程。

这几部书都不囿于抽象概念,读时可揣摩新史观和新史料如何互促生长,体会新颖的理论视野如何让习以为常的生活陌生化,反之亦然。带着这种眼光再去翻翻《美好生活》(赵丙祥、罗杨等译,北大,2011),看作者如何透过书写感觉、家居、礼仪的社会史,梳理主流文化对于日常习俗的建构过程,揭示那些人为区隔是怎样被自然化的。

也许你说,我是关注社会转型、文化变迁、人生跌宕,但不想早早陷入“社会学”角度,我喜欢读纯正历史,喜欢由文学艺术体味冷暖盛衰,喜欢读本国的历史,甚至开学还想转系呢……好吧,别忙,再来看三本非社会学的书。

《光荣与梦想》(朱协译,海南,2004)是部很厚但“根本停不下来”的新闻体史录,且不论是否有助于理解现代(美国)社会学理论的社会背景,繁花迷眼的材料像镶嵌画一般拼贴出波澜壮阔的20世纪美国社会史,无论大国外交、战场风云还是小民生计、世情更迭,生动的场面下都跳动着深沉的脉搏。尤其1960年代的社会文化史,心神激荡之余,若比照《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等访谈集,或许你心中也涌起写真正接地气的历史的念头,为自己所在的这片神奇土地,为父母珍藏的青春记忆或票证单据,也为你渐趋大气沉潜的写作梦。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著,三联,2003)乍看是逐章讨论卡夫卡、博尔赫斯、福克纳等名家名作的文论,但无论反思时空、认同、叙事等范畴,还是探究界限、归属、乡愁等主题,都与社会理论有太多交汇。你应该不会从此不能专心欣赏文学艺术的美,而是会发现美国式社会学之外更多的问题意识和实质研究。

《记忆的政治》(周海燕著,中国发展,2013)讲的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典型,维度出奇,素材多样。理论资源并不复杂,但足以呈现记忆的政治操控机制和历史书写效果。读完或许你会想,网络吐槽轻松而无益,风雨如晦的时代,太多事情值得你去记录,去辑录相关的记录。

如果你觉得文论不是文学,书斋远离大地;抑或理论和文学都太小清新,想找寻更厚重的政经维度的思考,那试试《乡村与城市》(韩子满译,商务,2013)和《巴黎城记》(黄煜文译,广西师大,2010)。前者梳理近现代英国文学,书写情感结构的历史变化,展示乡村与城市、童年与成年、往昔与未来、田园与现实等现实和想象中的对立是如何被塑造出来并交缠爱恨的。乡野相继成为淳朴自然、粗粝荒蛮、阶级对抗的符号,都市逐渐汇聚进步繁华、淫奢贫困、帝国体系的象征。文学批评和社会理论中的怀旧/恋乡、陌生人/漫游者等主题,在此有了深具历史感的鲜活呈现。后者则以政治经济学、美学和日常生活研究的多重视角,纵横切割万城之城巴黎的时空演化。回望故园,无论上海、西安、深圳,还是梁庄、江城、下岬村,面对文学、新闻和人类学中诸多精彩记事,面对土地流转、政商交结、景观嬗变、人情更迭,也许你会触摸到一些新的角度关联。

最后,如果你觉得这些还都太正经学术,那还可以寓教于乐或就地取材。一是《指环王与哲学》(金旼旼译,上海三联,2005),以学术的名义重读《魔戒》,说不定自己来一发《〈三体〉与社会的构成》。二是《生而有罪:纳粹子女访谈录》(贾辉丰、臧惠娟译,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即便近途高铁,归家路上也能读完。然后试试和长辈聊天唠嗑,学名叫无结构式口述访谈。再去看红卫兵忏悔之类网络论争,你可能会有些新想法。

这本小册子引出大问题。要认清自己必先理解他人,理解凡人在实则没有英雄的场景中如何谱写其义务与职责,在历史场景变幻中触摸人们选择的可能与必然。学长们毕业步入社会,而你们还在大学上着社会。但无论对于个人、学科还是时代,最可怕的,是既丧失了表达哀痛的能力,也放弃了追寻希望的欲求。

这是一个大时代,它的热闹乃至胡闹、悖谬乃至荒谬,让社会学的探究有无尽可能,但愿这学科不要因为格局逼仄,身段僵硬,辜负了与这时代未必和谐但必然丰富的美好姻缘。雅读俗生的社会学阅读不能也不必让你抱守专业,但可能会让你多些新鲜念想。

任晓雯,作家,著有《她们》《阳台上》《岛上》《飞毯》。

文学阅读的终极,是形成自己的趣味。任何趣味都是私人的,因而也深藏“偏见”,受限于年龄、经历、阅读体验,以及对人性的认识。但无疑,想养成良好趣味,必须阅读经典。

文学经典可以在各个层次向我们敞开。我们作为读者,常常感觉“没有准备好”。每种年龄、每遍重读、每回深度不一的潜水,都有崭新发现。这也是文学的意义所在:通过阅读,反观自己的生命变化。

福楼拜的《三故事》(刘益庾译,人民文学,1982)是我每年都要重读的经典。如卡尔维诺所言,“《三故事》中的三则故事几乎是福楼拜所有作品的精华。”我尤爱第一个故事:《淳朴的心》。虽被称为“故事”,它实则是小说何以区别于故事的最佳范本。

主人公费莉西泰,几乎没有故事。这位单身文盲农妇,一生鸡零狗碎,乏味至极。福楼拜使用的,又是最严谨冷静、最“福楼拜”的叙述方式。但每次阅读都会重新打动我。“为何我熟悉的简单的话,放到描写一个厨娘"乏味"的一生的小说里去,就这样使我激动?这里隐藏着不可思议的魔术……”

费莉西泰是很多家庭里的老祖母,不识字,热心肠,耳背寡言,视野窄小,拼命溺爱孩子。亲人的死亡,一次次重击她,将她的心地锤炼得愈发柔软。她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和善、糊涂、神叨叨的老奶奶”,也是福楼拜笔下“淳朴的心”。是的,世上最波澜壮阔的风景,就是人的内心。

一位泯灭于众人的老奶奶的人生,与圣徒(《朱利安传奇》)、圣人(《希罗底亚》),并称《三故事》。这篇描写世俗琐碎人生的小说,充溢着爱与信念的力量。费莉西泰毫不逊色于朱利安和希罗底亚。这是一个用爱抵抗死亡和苦难的故事。这是写给我们每个普通人的故事。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短篇高手,《好人难寻》(於梅译,新星,2010)是她的重要代表作。

《好人难寻》这个标题,让我联想起《圣经》:“没有好人,连一个也没有。”虔诚的天主教徒、美国“南方文学的先知”奥康纳如是说:“我的读者是那些认为上帝已经死了的人,我很清楚正是为这些人而写作。”

因此必须有所准备—奥康纳描写的人性,是如此幽暗,简直对整个人类不留情面。“所有小说家在本质上都是现实的寻求者和描绘者,但是每个小说家的现实主义都依赖于他对终极现实的看法。”在奥康纳那里,终极现实就是一个存在上帝的世界。而当人背弃上帝时,世界就显得残缺、邪恶、扭曲、黑暗。这是奥康纳对终极现实的看法,也是奥康纳小说怪诞风格的根源。

在某种意义上,《好人难寻》和《三故事》,是人性的一体两面。奥康纳告诉我们,人性究竟有多邪恶。福楼拜则将邪恶人性,置于爱的救赎之中。

诺曼·梅勒的《刽子手之歌》(邹惠玲、司辉译,译林,2008),是新新闻写作主义的代表作之一,改编自真实新闻事件,描写了一位“美国马加爵”的生平,及其枪杀事件引起的漩涡般的社会反应。

在此之前,已有《冷血》作者杜鲁门·卡波特,将此类据真人真事写成的小说,称为“非虚构小说”。传媒界接过概念,将“新新闻写作”风格发扬,出现《王国与权力》《出类拔萃的人们》等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在当下中国,非虚构写作俨然已成热门。

将真实事件与小说手法结合,对新闻写作的影响或许更大。在熟读福楼拜和海明威的读者眼中,冷静、准确、不动声色的叙述方式,并非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虚构和真实的比例,也不会从本质上改变一部小说的风格。

但我仍然推荐《刽子手之歌》。它横扫世相百态,又将每个人物细节打磨精细。它是用高超技艺写就的佳作。与此同时,它有助于我们反省从小接受的教育:世界上真有那么多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吗?

《刽子手之歌》写杀人犯,写媒体嗜血狂欢,非为煽动仇恨,或提供道德判断。在文学世界里,只是具体情境之下,面目复杂的人。认识自己,然后认识他人,才能对他人产生同情之理解,最后更深刻地理解自己。

文学是一门关于人性的学问,诸如“揭露”、“批判”、“弘扬”……以及拖曳其后的宾语,只能窄化我们对人性的理解。文学不向读者说教:什么好,什么坏,什么腐朽,什么进步。给世界一套明晰解释和一个答案,是学者们的任务。文学作为认知世界的一个维度,不依附意识形态、伦理准则。它与它们彼此补充,相互参映。

正因如此,当学术专著和新闻作品能写得跟小说一样好看,文学却仍旧存在,窥视我们的混沌,刺激我们不断省视道德和死亡。

对《日瓦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著,蓝英年、张秉衡译,人民文学,2006)的阅读,是一场漫长迂回的跋涉。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将考究的词语、丰盛的比喻,搬到小说里。《日瓦戈医生》像很多古典主义经典一样,需要我们用耐心来渐入佳境。

它描述了俄国革命的动荡时代,但非狭义的政治小说或历史小说。它是一部“个人史”,一部帕斯捷尔纳克的心灵史。日瓦戈医生以作者本人为原型。陈旧腐朽的俄罗斯,让他起初以为,十月革命是“从未有过的壮举,历史上的奇迹”。但战争的血腥、红白两军的暴力、人心的诡诈、局势的跌宕,很快让他重新打量。

日瓦戈厌恶政治,却被裹挟其中。他不得不逃避—在冬季的瓦雷金诺写诗,在尤里亚金图书馆与拉拉展开恋情。它们是暗无边际之中,两段闪闪发亮的时光。诗歌和爱情,拯救了日瓦戈,拯救了帕斯捷尔纳克。让他们在多数变成野兽的时代,能够坚持做一个真正的人。

在中国主流文学评价坐标系中,几乎没有一部几十万字的巨著,像《日瓦戈医生》这样,以一位无名人物命名。我们的史诗性作品,很少出现人物精神世界流变的叙述线。大历史下的小人物,往往面目模糊,被动接受苦难,在历史的漩涡里盲目打转。

在《日瓦戈医生》里,开阖的大历史,是小人物日瓦戈的背景。这契合了我对文学的理解:人是真正的、永恒的主角。把人虚化的历史、社会、风俗描写,是没有意义的。单个的人构成生活。很多很多人的生活,构成时代。一个个时代,就构成历史。历史在个体的生命之中。历史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