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寻夏:传世文献与考古发现的二重奏

2023/5/15 17:38:25  阅读:117 发布者:

大众对中国上古史的兴趣和热情从未像今天这样普遍而盎然过。这一方面得益于日新月异的考古成果迅速更新着人们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和考古学界对科普工作的日渐重视不无关系。专业历史学者和考古工作者们拨冗书写了一批面向非专业人士的优秀科普读物,满足人们寻古兴趣的同时,又激发了爱好者们新的热情。

侯卫东、贺俊、杜金鹏合著《寻夏记——二里头考古解密最早中国》就是这样一本科普读物。杜金鹏教授现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曾在1994~1995年主持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工作,近年长期主持偃师商城遗址的发掘工作。

在现代考古学兴起之前,人们囿于传世文献的模糊追忆与金石研究的吉光片羽,对上古史的认识从未脱离传说的窠臼。而对于大众来说,上古史读物或语焉不详(如史记)或佶屈聱牙(如尚书),兴致寥寥也是自然之理。

19世纪2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与外部影响,国内考古学与疑古思潮几乎同时兴起,二者对传统上古史的挑战催生了全新的华夏民族上古叙事。自此,“三代之治”开始褪去儒者托寄理想的光环,华夏先民得以走出史家辗转传说的迷雾。上古史在传世文献的单线支撑之外,有了更加丰富的佐证与解释。

夏代作为传世文献所记载的中国第一个王权朝代,与拥有甲骨、殷墟的商代不同,其历史书写在很长时间内都未能得到来自考古学的成果滋养,因此也在古史辨派的质疑中遭受巨大冲击,“夏代传说之确立,至早在殷周之际。夏史大部为周人依据东西神话辗转演述而成者,故周人盛称之,而殷人则不知,亦无怪乎卜辞之不见其踪迹矣”(杨宽)。本书以“寻夏记”为题,作者在其中赋予了两重含义。

“寻夏”的第一重含义,在于考古支撑的从无到有,即在中原故地寻找夏代遗迹。

现代考古学意义上的“寻夏”始于徐旭生先生1959年的豫西之行。虽然徐先生最初在伊洛地区发现二里头遗址时,认为它是“商汤都城的可能性很不小”,但他早已提出豫西晋南应该作为“夏墟”的重点调查区域,此番重大发现降任于其身并非事出偶然。

经考古学年代测序和类型划分,二里头遗址层位关系被定位于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冈文化早期之间。庞大的规模、严整的规制、丰富的遗存,无不显示着它拥有过核心城邑的地位。而以其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由在豫西晋南陆续发现的一系列具有类似特征的考古文化遗址组团而成——也成为在山东龙山文化、晋南陶寺文化衰寂之后,黄河流域最璀璨的文化代表。

鸟瞰二里头遗址

从二里头文化中发现夏文化,便成了“寻夏”的第二重含义。

这意味着在由传世文献导向考古发掘之后,将继之以由考古发现回证、重构历史叙事的过程,“必于旧史史料有工夫,然后可以运用新史料;必于新史料能了解,然后可以纠正旧史料。新史料之发见与应用,实是史学进步的最要条件,然而但持新材料,而与遗传者接不上气,亦每每是枉然”(傅斯年)。

从考古遗存所反映的文化景观、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出发,结合周边下七垣文化(漳河类型、辉卫类型)、岳石文化的互动关系,学者们在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之间建立起了多层面的关系。

    

关于夏商嬗代的考察在本书中着墨颇多,也是全书论述最精彩之处。先商氏族从下七垣文化漳河类型经濮阳-滑县-长垣-杞县-鹿邑一线,绕过辉卫类型,联盟岳石文化,向西到达中原腹地并最终取代二里头文化的过程逐渐清晰起来。考古成果表明,二里冈文化早期整合重组郑州商城王畿地区(望京楼、大师姑)的同时,也对外围的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中心城邑进行了重新确认与控制,兴建了垣曲商城、东下冯商城,对基层聚落则直接影响不大;对判定为盟友关系的下七垣文化辉卫类型、岳石文化,二里冈文化显示了不同的互动方式——在前者域内兴建了府城商城、孟庄商城等区域中心城邑,后者却“保持着旧有的文化面貌”。在下七垣文化精英主导下的这一系列变迁,发生的地域和年代,与传世文献所记载的夏商更替事件正相符。而其中各文化类型间复杂的互动、重组关系,表明嬗代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埋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波诡云谲,向人们展示了它的冰山一角而已。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不断涌现的新成果正不断拉近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之间的距离。我们期待二者划上等号之时——当然这一时刻并不意味着寻夏之旅走到了终末,前方尚有更为广阔深远的夏代图景等待人们去探索。

就在不久之前,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最终评选结果公布,“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名列其中。这是继2004年二里头宫殿区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考古界对二里头遗址重要性的又一次肯定和宣扬。

本书陪读者走过一段跨越千年的寻夏之旅,其中有追忆,也有探索。我们似乎陪同传世文献在人间历尽沧海桑田,又似乎眼见古代遗存沉睡于黄土之下,等待重见天日、与传世文献相逢的一刻。

作者: 侯卫东 / 贺俊 / 杜金鹏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定价:78

ISBN: 9787571115869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关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本书从一场关于“最早中国”的论辩谈起,通过对传世文献和学术史的梳理与分析,对二里头遗址及以其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基本情况的介绍,论证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二里头都邑是夏都,乃目前最合理的学术推论。最后,从政治理念、精神信仰、生产生活、兴盛历程等方面展开论述,力图为读者展示一幅翔实的最早中国的社会图景。本书图文并茂,语言简洁流畅,通俗易懂,兼具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对于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加快推进二里头遗址发掘保护利用和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批示精神、推动夏文化探索和中华文明探源、宣传普及夏文化和文明交流互鉴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侯卫东,考古学博士,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俊,考古学博士,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杜金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考古队队长、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等。

感谢大象出版社提供新书资料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