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媒介可信度(media credibility),作为一个有着近百年研究史的学术话题,在整个新闻传播学科乃至相关社会学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学术活力。尤其在过去二十年里,伴随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假新闻、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等问题的涌现,探讨公众如何信任各种媒介和信息、媒介可信度如何,越发成为全球学界和传媒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李晓静教授的专著《中国社会情境中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正是其中具有高度理论性、系统性、创新性、科学性的基础研究标志成果,同时也包含着极强的现实应用潜力。这部凝聚着作者十多年心血的著作,厘清了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内涵层面:媒介可信度的学术脉络、本土概念内涵及指标构成如何?
第二、比较层面:在全球和本土视野中,中国受众对各类媒体的可信度评价如何?
第三、因果层面:当前中国受众如何进行媒介信息加工,哪些因素影响他们对可信度的判断?媒介可信度对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该著翔实梳理了媒介可信度近九十年的学术史,从信源、信息和渠道三个层面界定了中国社会情境中的媒介可信度概念,建构了测量指标,全面比较了中国网民对传统/网络/社交三类媒体的可信度。同时,该著还以多元、混合的研究方法,既从微观心理学取向深入探究了中国受众如何对信源、信息和外围线索进行认知加工和可信度判断,又从宏观社会学取向,检视了中国公众的媒介使用、媒介信任与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关系。
该著为今天中国社会的媒体运作和公信力提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参照,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也对相关研究者以及政府、企业、媒体的从业者有所裨益,有助于更好推进中国的媒介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中国社会情境中的媒介可信度研究》
李晓静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在当今社会中,媒介的影响力正不断延伸至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重塑着真实世界的信任和社会发展。媒介可信度(media credibility),作为一个有着近百年研究史的学术话题,在整个新闻传播学科乃至相关社会学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学术活力。尤其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里,伴随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假新闻、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等问题的涌现,探讨公众如何信任各种媒介和信息、信任程度如何,越发成为全球学界和传媒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2023年国际传播学会(ICA)年会以“重拾传播真实性”为主题,凸显出关于如何建立媒介可信度的问题,正是全球社会所面临的挑战。ICA候任主席、首尔大学李恩珠(Eun-Ju Lee)教授大力呼吁:学界亟需认真探讨媒介的真实性和信任问题。
尽管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稍晚,但亦有不少学者在此领域努力探索。中国独特的社会机制和媒介环境为媒介可信度研究提供了发展学术理论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双重诉求。因此,在国际学界成果丰硕的背景下,在21世纪的中国,仍有梳理并发展这一经典学术议题的内涵与外延、寻求理论突破的必要。
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李晓静教授的专著《中国社会情境中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正是其中具有高度的理论性、系统性、创新性、科学性的基础研究标志成果,同时也包含着极强的现实应用潜力。尽管该著在新闻传播学科已有较好口碑和较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但在我看来,这部饱含了作者十多年来的学术积累,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兼备、理论功底和方法训练扎实、数据资料丰富、问题意识突出、结构线索明晰的厚积薄发之作,仍然值得我们在今天予以高度重视。2020年,我投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转型期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研究”以及中标后执行该项目时,就深受该著启发,从中获益颇丰。该著有四个突出的原创性贡献,值得我来特别说一说。
一是系统、全面、翔实的媒介可信度学术史梳理。此书浓缩了作者自读博以降的长期学术省思。在长达72页的学术史回顾中,该著系统梳理了国际传播学界近九十年在该领域发表的四百多篇经典和前沿文献,包括媒介可信度的概念界定、历史溯源、研究脉络、研究主题、研究取向、前沿动向、媒介与信任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这些细致的学术梳理,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逻辑起点。
二是原创建构的中国媒介可信度概念界定和指标体系。尽管此前也有学者曾界定该概念,或开发中国的媒介公信力指标,但该著在采集全国调研数据的规范性、严谨性,在研究方法设计的科学性、前沿性,以及对中国本土社会结构和媒介制度的双重把握上,是更为到位的。作者娴熟使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最终从来源可信度(机构/从业者)、信息可信度、渠道可信度来进行测量,并进一步挖掘了受众不信任媒介的关键指标。该著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很高信度和效度,我在考量新型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时,就特别关注该著建构的信源权威性、专业性、独立性、真实性等指标。
三是对中国的传统/网络/社交三类媒体可信度的全面比较。该著在国内首次使用大规模在线随机抽样调查数据,将媒介可信度研究纳入中国社会整体的媒介情境中进行考察,全面比较了传统媒体、网站、社交媒体等三类媒体类型的12种媒介渠道的可信度,并进一步探讨了社交媒体可信度的影响因素,这在国内乃至国际学界都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也为跨国比较提供了研究参照。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这样的对比视角也能为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运营提供现实指导。
四是兼顾媒介可信度微观心理学取向与宏观社会学取向的机制与效应研究。该著既深入地探究了中国受众如何对社交媒体信息进行认知加工这样的微观、基础问题,又从宏观社会层面检视了中国公众的媒介使用、媒介信任与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关系,兼顾了学术研究的不同取向和不同视角。作者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剖析中国受众如何对不同类型的媒介进行信息加工和信任判断的深层机制,为微观个体层面的媒介可信度评估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层面的参照。同时,作者也在宏观层面探究了媒介可信度在社会民主化发展中的作用和效应,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社会、新闻媒介和公众个体三者关系的认识。
总体而言,《中国社会情境中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一书,在国内的媒介可信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价值,未来学者可在该著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启示下,继续推进相关研究。此书为今天中国社会的媒体运作和公信力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参照。我认为,无论是有志于从事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或相关专业学生,还是政府、企业、媒体的从业者或对该议题有兴趣的人士,这都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重要著作,有助于我们在当下和未来反思中国乃至全球社会的信任问题,关切媒介在此中的作用和效应,更好地推进中国的媒介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作者:强月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转自:“再建巴别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