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书单 | 壹卷·文艺复兴经典书系

2023/5/5 10:25:19  阅读:132 发布者: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进入近代的开端,是现代形式的“西方文化”第一次集中亮相,其在政治、社会、哲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和深刻影响使其成为西方现代性的根源所在,因而一直是欧洲社会史、文化史和艺术史研究的重点,汉语世界的相关研究和移译也很丰富,但从体系化知识建构的角度说,还有许多经典著作的移译有待补充,“文艺复兴经典书系”的设想就由此而来。暂时我们将集中于艺术史的方面,选择范围既包括古代文献,也包括现当代经典作家的成果。

YeBook

01

《现代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传》

[]乔凡尼·彼得罗·贝洛里 著    吴忌 译

书号:978-7-220-12971-1

壹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232

定价:168.00

乔凡尼·皮耶罗·贝洛里是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古物学家和艺术史家,他的“论理念”一文是后来的新古典主义艺术理论最重要的源头。贝洛里的《现代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传》(吴忌译)是一本艺术家传记,从书名可知,作者延续的是乔尔乔·瓦萨里的艺术家传记传统;从“现代”一词可知,他是对瓦萨里的“接着写”;而作为前言的“论理念”和开篇的致辞表明,他还是对瓦萨里“艺术神殿”中众神之神的人选的修正,这一修正的背后,则隐含着美学原则的重新阐述。

与瓦萨里将“再现自然”作为艺术评判的原则不同,贝洛里视理念阐释为艺术的最高理想,他的艺术家传记对传主的选择亦遵循这一原则。该书首版于1672年,包括献词、致读者、斐洛斯特拉托斯《名画记》节选、讲稿《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理念,取自自然美,比自然高等》和十二篇艺术家传。直到20世纪,后人依据其留存的手稿,将该书整理为目前通行的十五篇传记。

这些传记的书写对象包括十二位画家、两位雕塑家和一位建筑师,不仅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而且将图像分析和寓意阐释相结合,强调“理念”在现代作品中的体现。这突显了贝洛里和同时代其他传记作家的不同之处:相比不加选择地罗列所有艺术家,以“理念”为准则判断艺术家及其作品之优劣才是公正的。

为了表明这种做法的合理性,贝洛里以他在罗马圣路加学院发表的“论理念”的演讲为全书开篇的序言,借用一种古典修辞学的语言,化用哲学观念、文学文本和艺术典故,将“理念”改写并塑造为最高的创作原则。贝洛里的论述方式使作品不再是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而是普遍性原则的具象化,他的艺术史写作也因此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艺术史体例向现代的艺术史体例转变的重要一环。

02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祭坛画》

[瑞士] 雅各布·布克哈特 著   李冰清 吴琼 译

书号:978-7-220-12969-8

壹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232

定价:78.00

祭坛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为独特、最广泛、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形式之一。只要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家,无论是画家还是雕塑家,无论是主流的还是小众的,都至少创作过一件祭坛画。尽管许多作品因流离失所而残破不全,亦或是因战乱暴力而被“肢解”,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作品仍被较好地保留下来。对于祭坛画来说,虽然有十分丰富的作品,但却没有人真正尝试过深入研究整个主题。

或者说,在艺术史的写作中,祭坛画长期以来备受冷落,难以跻身艺术化的对象范畴之中。直到20世纪末期,随着新艺术史、视觉文化研究等浪潮的推动,这种状况才有所转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祭坛画》(李冰清、吴琼译)可被视为该类型作品的第一部细致全面的研究之作。并且,在布克哈特对图像的类型研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他的祭坛画研究。

布克哈特的这部作品检视了自13世纪祭坛画出现以来直至1600年代初卡拉瓦乔时代,祭坛画的呈现形式、内容和主题。布克哈特依据各个时间段内流行、主导的类型,勾勒了1316世纪的三百年中,意大利祭坛装饰物在呈现形式上从雕塑到多折板,再到方形板(Pala)的演化。

在图像的内容上和主题上则聚焦于1516世纪,分别讨论了15世纪上半叶流行的的“圣契图”主题(在单板上表现圣母子和圣徒)与盛行于本世纪下半叶的叙事性祭坛画(如“基督受洗”、“三王来拜”等场景)。在讨论中,布克哈特强调了各时段各类型祭坛画在发展、变化、演进过程中都不是线性的、单一的存在关系,而是交织着时代变化、社会需求、艺术挑战等复杂的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

03

《潘诺夫斯基论提香》

[]欧文·潘诺夫斯基 著   陈辉 译

书号:978-7-220-12970-4

壹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232

定价:89.00

《潘诺夫斯基论提香》(原名《提香问题》,陈辉译)出版于1969年,是潘诺夫斯基晚期艺术史研究的代表作。在众多艺术家中,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提香是潘诺夫斯基最喜爱的一位艺术家,也是其倾注精力最多的艺术家之一。从1963年至其1968年去世,提香更是构成潘诺夫斯基艺术史研究的一个核心关注点,同时也构成其一系列重要讲座的核心主题,而这些研究和讲座最终都集中体现在《潘诺夫斯基论提香》中。

在该著作中,潘诺夫斯基利用丰富的材料,通过对提香大量绘画作品的细致解码,深入讨论了提香及其作品中引起其好奇心的众多关键性问题,例如提香的生平,提香绘画对圣经和圣徒传、对中世纪和古典伪装程式、对奥维德神话的借用、改造和超越,提香作品对时间、对爱与美的反思,等等;同时,作者提供了大量脚注和附录作为参考,以供读者对相关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通过这些讨论,潘诺夫斯基向我们展示出这样一个提香形象:“没有其他伟大的艺术家在做出如此少的让步的同时,又吸收了如此多的东西;没有其他伟大的艺术家在如此彻底地保持自我的同时,又比他更为灵活”。《潘诺夫斯基论提香》让我们既可以从各个方面来重建潘诺夫斯基晚期艺术史研究的具体方法,也可以对提香及其作品进行深度透视。

04

《瓦尔堡选集》

[] 阿比•瓦尔堡 著   吴琼 译

书号:978-7-220-12968-1

壹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232

定价:128.00

20世纪末以来,“瓦尔堡复兴”俨然成为一股潮流,相比起艺术史领域,可能在文化史和文化研究领域更受关注。瓦尔堡没有长篇大论的专著,他的写作主要是论文,这一次的《瓦尔堡选集》(吴琼、徐晶译)从中选择了大约十篇,它们构成了瓦尔堡最重要的论文的主体部分。

就研究主题而言,所选论文包括的方面有:波提切利研究;肖像画研究;文艺复兴早期南北艺术的相互影响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以及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时期的转向研究。这些研究直至今日仍是相关领域关注的热点,瓦尔堡的讨论所蕴含的理论生长力量仍在进行当中。

瓦尔堡不是学院意义上的艺术史家和文化史家,也不是学院意义上的理论家,他有属于自己的“历史问题”,有自己的处理图像的技术,这些也是我们在阅读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本文来源:壹卷YeBook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