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帝制中国”还可以有哪些解法?

2023/5/5 10:15:50  阅读:108 发布者:

葛剑雄、马勇、刘统、姜鸣、秦朔推荐,全新解读秦始皇大一统之后的中国历史

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

作者:沈刚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6-01

ISBN9787559849946

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和变迁中,儒家思想为什么会成为核心价值观?哪八位帝王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哪些制度左右着社会资源的控制和动员?...本书是一本视角新颖的中国古代政治史,全新揭示了秦统一后帝制国家皇权系统的运营逻辑,并力图从中找寻变迁规律,揭示王朝循环的原因,总结历史得失。作者将数十位帝王的故事与大历史视野相结合,既是一部中国历代皇帝评说总集,又梳理了两千年中国政治历史,便于读者快速理解帝制中国两千年兴亡得失的机理。

本书特点

1.著名学者葛剑雄、马勇、刘统、姜鸣、秦朔一致推荐。

2.具有大历史观。本书从秦讲到明清,时问跨度长,探讨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基本涵盖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讲透帝制盛衰真相。

3.多角度审视王朝兴衰。书中综合了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从不同角度来探寻朝代循环的根源,对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诠释模型。

4.论述框架清晰。综合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势,既深刻地剖析每个时期的国家洽理体系,又绘声绘色地勾画出40余位有代表性的统治者形象,连接起来则是一部两千年的帝制政治史。

试读

一、在疆土和家法之间选择家法

宋、金议和前后陆续进行了数年时间。公元1135年,金太宗去世,年仅15岁的太祖嫡孙完颜亶即位,是为金熙宗。金政权放弃了进入中原后最初的两项策略,即追杀宋室唯一继承人宋高宗,设立代理人统治汉地。公元1137年,金统治者废黜伪齐刘豫政权,在汴京设立行台尚书省直辖。公元1138年,宋金一度达成协议,黄河、淮河之间的陕西、河南及山东等伪齐旧地,由金政权交还南宋。不久完颜宗弼等主战派发动政变,清除了主和的完颜宗磐、挞懒等人,又夺回了河南、陕西等地。

公元1140年,宋军在川陕、荆襄和淮东三条战线发动反击,又以岳飞、刘琦统率的中路军最为突出。继刘琦取得顺昌大捷后,岳飞率军先后克复蔡州、陈州、郑州和洛阳,并在郾城、颍昌两场战役中大败金军,对汴京形成战略包围。宋高宗以及担任首相的秦桧唯恐损害议和目标,连下金牌强令岳飞班师。

公元1141年,宋高宗压制多数朝臣的不同意见,授权秦桧接受了金政权相当苛刻的条件。即宋向金政权称臣,割让河南、陕西大部地区,岁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双方分界线比之前实际的控制线更为南退。金政权同意送回宋徽宗灵柩及亲母韦氏。当时高宗使用绍兴年号,历史上又称之为“绍兴和议”  。

和金政权确定和谈内容后,宋高宗、秦桧立即召张俊、韩世忠和岳飞三大将入朝,分别任命为枢密使、副使,通过明升暗降的方式解除其兵权。又命三大将的副校统率军队,直属枢密院,诸道总领军马钱粮官节制诸军。随后岳飞、韩世忠又先后被免去了枢密副使的职务。

岳飞作为独挡一面的统帅,是在抗金战争中涌现、成熟起来的一代军事天才,这充分证明了抑武的祖宗家法存在着束缚创造力的严重弊端,且是宋政权屡败于外敌的原因之一。岳飞其实忠于宋政权和皇帝,但他个性鲜明率真,明确反对宋金议和,又上书高宗要求预立皇嗣,无形中成为宋高宗推行议和、抑武阶段性目标的障碍。

公元10421月,即在宋金和议完成一个月后,高宗下旨以毒酒赐死岳飞,把岳飞长子岳云、部将张宪斩首。不久秦桧又指使台谏弹劾枢密使张俊,将其罢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高宗感叹道,“唐藩镇跋扈,盖由制之不早,遂至养成。今兵权归朝廷,朕要易将帅,承命奉行,与差文臣无异也”。宋高宗通过对金政权的妥协、退让,以承认失去将近三分之一疆土为代价,换取恢复太祖抑制武将的祖宗家法,从而重建了较为稳定的宋政权运营系统。

宋高宗在疆土和家法之间最终选择家法,其实也受制于南宋政权资源控制和动员的局限性。南宋延续了北宋时代的募兵制,国家规模缩小而赋税减少,养兵成本却不断增长,构成一对难解的矛盾。南宋政权不断发明新的税种,通过大量发行纸币并贬值的方式敛财,收入五分之四用于养兵,仍然不能在人力资源动员上占有优势。宋金作战的重点是骑兵决定胜负,南方政权在军马釆集上明显处于下风。其中西南夷渠道购入的川马质量较低,从大理转运的吐蕃马又数量有限,造成南宋军队进攻能力无法大幅度提升。

而从宋政权的立国价值而言,称臣割地、甚至自毁长城擅杀大将,无论如何违背天下国家的儒家思想。北宋时澶渊之盟后宋真宗自制符瑞天书,元昊称帝引发宋夏大规模战争,即是这种价值在最高统治者身上的反映。

二、绍兴体制下特殊的统治策略

为了压制朝堂上铺天盖地的反对声音,宋高宗重用秦桧长期担任首相,实际上以皇帝与其钦定的唯一代理人掌控相权的独裁模式,取代了君权、相权和监察权制约的君主与士大夫共治的统治策略,虞云国先生将这种变化称为“绍兴体制”的确立。

绍兴和议签订后,秦桧至死占据相位且兼任枢密使,集军权大权于一身。他任用亲信担任台谏官,将行使监察的言官变成打击政敌的工具,并以执政官的位置作为奖励,但即使亲信出掌高位,两三年后同样发动台谏予以替换,避免任何人形成新的势力。对于政见不同、特别是反对议和者全部予以贬逐,某中赵鼎、李光、胡栓和张浚等名臣,秦桧不惜罗织罪案进行迫害,株连家人子孙,唯恐其被召回复用。秦桧等人将宋高宗塑造成少康、周宣王、汉光武帝、晋元帝和唐肃宗后,中国历史上第六位中兴圣君,把自己打扮成帝王之师,并和高宗相互题词、作跋背书。

在高宗默许下,秦桧先后任令其兄、子主持秘书省,全面垄断国家著史的权利,规定民间书坊未经申报不得刊印异说书藉。对于私人著史、藏书,以及私下妄议朝政的行为,鼓励相互揭发和举报,大批士人因言获罪,分别被处以降职、罢官和贬逐的责罚。王曾瑜教授认为,中国历史上比较正规意义的文字狱,实始于宋高宗绍兴时,为明清文字狱之嚆矢。专制统治者愈是理亏心虚,就愈要乞灵于极端措施,以杜人之口

对于北宋政权“靖康之难”的反思,宋高宗接受了多数人认定的归罪于蔡京集团新法措施的观点,一方面为司马光等旧党人士平反,一方面彻底否定了从王安石开始的变法探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52卷》记载,高宗明确宣布,“祖宗之法,思虑已精审,讲究已详备,不必改作,天下自治”,实际上关闭了南宋时代任何变革的可能性。公元1155年,秦桧死去,宋高宗罢黜了秦桧的亲故死党,平反了部分冤假错案,但对于绍兴体制确定的策略及公共政策却不容许有任何的非议。

其时金政权内部发生政变,出现动荡的局面。海陵王完颜亮弑君,亲手杀死堂兄金熙宗,自立为帝。公元1161年,完颜亮撕毁宋金协议,率军六十万四路大举南下,在采石玑被督师的中书舍人虞允文率少数宋军所败,后被叛变的部将杀死。金太祖之孙、东京辽阳府留守完颜雍被推举为帝,是为金世宗。公元1162,宋高宗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昚,自己退位为太上皇。赵昚为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经过了“靖康之难”,太宗赵光义的直系血脉仅存下宋高宗,而他又丧失生育能力,唯一的皇子早夭,不得已从皇族中另选太子。宋政权帝脉回归太祖一系。赵昚即位,是为宋孝宗。

三、维护祖宗之法是多数人的观点

宋高宗作为南宋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沿袭了北宋政权统治策略中抑武重文、制约平衡制度的基本精神。即使岳飞等武将的军事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制度安排和机构设置,实际上相当严重地损害了资源动员的效率,至少不适合反击外族入侵的战时体制,但是,宋高宗宁愿牺牲半壁江山,甚至自毁长城承担骂名,也要维护绝不允许武将坐大的祖宗之法。以他后来主动退位、也不反对为岳飞平反的行为来看,似乎不能简单地认为,宋高宗的坚持完全是为了防止钦宗南归,威胁自己的帝位,他看重地还是保证宋政权系统更为持续地运营。

事实上,自北宋神宗时期始,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革路线,即以富国强兵、恢复汉唐故土为目标,与司马光为代表的恪守祖制、维持现状的保守路线,展开了激烈地冲突,涉及组织、资源以及相关制度和政策等多个方面。问题在于,如果宋徽宗不重用蔡京推进新法,对外不采取积极的进攻性政策,国家是否能够避免发生“靖康之难”?或者说,如果赋与武将更多的权力,甚至恢复唐代中后期的节度使藩镇体制,两宋政权是否可以延续三百年以上的时间?

宋高宗南宋政权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否定,其实已代表了当时大部分士大夫的普遍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维护祖宗之法是一种错误的决策,责任也不应该由宋高宗赵构个人独自承担。

作者简介

沈刚,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编辑专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EMBA)。历任上海《萌芽》杂志社编辑、上海《解放日报》编辑。后创立唐神传播任董事长至今。小说《别了,十八岁》 获“萌芽”文学奖,出版小说集 《别了,十八岁》。

目录

帝制时期的运营和治理

第一章 创制:秦汉第一帝国

第一节 秦始皇:开创还是毀灭

第二节 摸着石头过河的汉高祖

第三节 忍者汉文帝

第四节 汉武大帝的矛盾人生

第五节 汉宣帝:霸道王道两手抓

第六节 新帝王莽的理想国

第七节 汉光武帝:儒生皇帝的政治实践

第八节 桓灵末世

第二章 重构:魏晋南北朝大分裂阶段

第一节 曹操、魏文帝的三国时代

第二节 晋武帝:统一还是崩溃

第三节 晋元帝:东晋政权的士族专政

第四节 前秦天王苻坚:大一统的失败尝试

第五节 职业军人宋武帝

第六节 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汉化

第七节 梁武帝崇佛和西魏宇文泰改革

第三章 调整:隋唐第二帝国

第一节 文帝、炀帝:二世隋朝

第二节 天可汗唐太宗

第三节 女皇武则天的逆袭之路

第四节 成败唐玄宗

第五节 唐宪宗:承前启后的中兴

第六节 武宗和宣宗:帝国的落日

第四章 完善:五代辽宋金对立阶段

第一节 辽太祖太宗:契丹版的一国两元体制

第二节 宋太祖:最后的篡位者

第三节 宋仁宗:盛治和改革

第四节 宋高宗的南渡岁月

第五节 金世宗与宋理宗:文治的迷思

第五章 固化:元明清第三帝国

第一节 元世祖:因俗而治,蒙汉相杂

第二节 明太祖的恐怖政治

第三节 明成祖和他的儿孙

第四节 明世宗:革新与停滞

第五节 深居宫中的明神宗和崛起的努尔哈赤

第六节 明思宗殉国与皇太极、多尔衮建国

第七节 最后的康熙大帝

第八节 乾隆帝的盛世自恋

第九节 道咸大碰撞

第十节 慈禧太后,帝制的终局

结论 治理体系中的最高统治者

后记 我的跨界历史写作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