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迷恋金丹:唐代诸帝的风疾诅咒
2023/5/4 10:49:05 阅读:127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嘉陵桥渡 ,作者郑渝川hiecy
唐代21个君王(包括武则天)之中,有14人迷恋金丹,希望由此获取长生。而这14人中,只有两人长寿(武则天和李隆基),太宗、高宗、德宗、宪宗等人中年去世,穆宗、敬宗、文宗等青年夭亡。传统观点认为,唐代帝王迷信道教神仙之说,妄图长生不老。但这并不足以解释唐代中后期的君王不吸取先辈教训,继续沉迷于此的现象。
古代帝王的知识、认知水平显然不能与现代人相提并论,但见识和思辨能力却未必差很多。尤其是唐太宗这样的“明君”,为何会对金丹服饵术如此执迷,如果单说是道士或是僧侣的诱拐,似乎是说不过去的。
新出版的《信仰与习俗: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唐代道教》一书指出,唐代诸帝迷恋金丹服饵术原因相当复杂,而身体健康以及唐帝室可能存在的遗传家族病“风疾”,不容忽视。
史料记载,明证唐代诸帝中得风疾的包括,唐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顺宗、穆宗、文宗、宣宗,此外还有诸多皇室成员患有此病。
风疾是一个门类涵盖很广的疾病种类,按照隋代名医巢元方的记述,风疾包括四百多种。这又可以归于六大类:第一,猝发性危重症,包括卒中风、风癔、风半身不遂等;第二,风湿麻痹症;第三,精神、心智方面的疾病,如心神病、癫痫病、精神病等;第四,外感冷热病 ;第五,风入头脑所致疾病;第六,肌肤病。
综合起来,唐代医者概述的风疾,指的是临床上出现的头痛目眩、抽搐、痉挛、肢体颤动、麻木、蠕动、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步履不稳,可能导致突然昏厥跌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等症状。很显然,帝王贪酒纵欲会引发或频繁引发这类疾病。
唐代医者对于风疾给出的治疗方法,主要都是道教的炼丹服食之方。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及的各种药方均是如此,另外还有所谓治疗风症的各种药酒,加入了各式矿物。
《信仰与习俗: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唐代道教》书中指出,唐代诸帝经常服食的钟乳及炼丹,所涉及的主要原料就包括朱砂、雄黄、硫磺、云母、白矾、磁石等成分。这些成分确实可以一时缓解风疾中的一些征候,并引发一定程度的毒理反应,就被认为产生了药效,加深了皇帝对于此类药物的依赖。
并且,上述药物均具有刺激生理欲望的副作用,所以虽然道家炼丹者都会劝说皇帝节欲,但服药后的皇帝事实上也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如书中所说,长期服用丹药,无异于慢性中毒,造成服药量的日积月累。
《信仰与习俗: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唐代道教》书中详细探讨了唐代诸帝炼丹服药的个体化现象。如唐太宗,其早年嘲笑过秦皇汉武的求仙举动,但在中年后却开始大量服药,据《通鉴》记载,这是因为李世民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畏暑怕热,与其父李渊相似。在经历长孙皇后去世、诸子争嫡事件后,李世民不再对死亡那么坦然,所以加紧召集道士炼丹,希望延长自己的生命,为幼子李治继位创造良好的条件。
李治也是如此。他在做太子时,并不相信父皇李世民供奉的天竺僧敬奉的长生药,但在自己登基以后,到了33岁就得了风疾,所以也走上了炼丹合药之路。他的儿子李弘在监国太子任上暴亡,症状也接近风疾。
从这个意义上讲,唐初几位帝王已经表现出某种遗传病因素,饱受风疾困扰,所以不得不以极大的侥幸心理,找寻道士炼丹,希望摆脱疾患困扰。而李隆基之所以能活到较大岁数,一方面与他成长经历有关,幼时、青年时期振作,喜好军事,也鄙弃炼丹迷信之说;另一方面在他中年以后服食丹药,相较于先辈更加注重药性、药量。至于李隆基之后的多任唐代君王,显然对丹药就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节制,再加上逐渐大权旁落,所以接连成为了药物中毒的受害者。
所评图书:
书名:《信仰与习俗: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唐代道教》
作者:王永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月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