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改革以后,一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加快的现代化进程。而这个过程的重要目标就是改善教育,为俄国的现代化、工业化提供更高素质的劳动力。
对此,无论是沙皇、贵族、资本家,还是知识阶层,其实并没有疑义。但问题在于,俄国的文化教育基础相较于欧洲其他国家过于薄弱,甚至也不能跟亚洲国家清代中国以及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相比。这制约了教育事业的扩散速度。
教育-革命,一个二难抉择
更大的问题在于,沙皇、贵族等当权阶层其实正确地意识到,改善教育,就不可避免要使得俄国国民迎来思想的启蒙。当权阶层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感受到很强的政治改革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贵族子弟,他们中很多人的父辈参加过对拿破仑法国的战争,从而带回了西欧政治观念和思想,而贵族子弟接受的中学和大学教育使得他们唾弃俄国相较于其他欧洲国家在制度等多方面的全方位落后。这也是为什么俄国近代革命的主力军,其实一直都主要由贵族子弟充任。
而当19世纪后期开启的教育改革,有限地扩大了俄国受教育人口,这恰恰为更加激进的布尔什维克分子的广泛涌现创造了条件。
新引进出版的《落幕与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文化》(上下册)一书谈到,20世纪初,俄国各地仍在努力推广中小学校。俄国政府的国民教育部是主管部门,教育指针受到政治上保守派和自由派社会力量的角力影响,因而分别加入了忠君教育、神学教育与科学教育等原本相互冲突的内容。
尽管一些教育工作者试图加入纯属科学的内容,淡化教育的政治意涵,缩减语言课程,增加自然科学课程,但自然科学的思考方式本身也不可能局限于做题。而且,沙皇颇为矛盾地意识到,进行历史、语言文学等学科的教育,虽然有培养革命分子的危险,但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国民的爱国主义。
好的小学都在大城市
19世纪末,俄国95%的小学是三年制小学,学制五年的两级制小学仅占5%。而同期进行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俄国国民的整体识字率为21.4%——这一数据是均值,掩盖了大多数识字人口集中在俄国的欧洲部分,而这些地区之后成为革命的策源地,似乎也好不令人奇怪。
正如哈佛大学讲席经济学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在《教育和技术的赛跑》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欧美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教育普及问题上给出了不同回答:俄国以外的德国、英国开始普及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而同期的美国更为激越地普及高中,并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这曾经被欧洲教育学界认为是在浪费资源。但事实证明,美国普及高中、高等教育的成果积累,使之能够更快地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
《落幕与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文化》书中指出,1896-1910年,俄国开设了小学5.7万所,而中等学校只有1500所。这其中,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少数大城市的大学才能比较完整地提供代数、几何、绘画、历史、物理、音乐、体操和外语等课程的学习。很多乡村地区的学校,以及教会学校则是开设各种技工课,比如木工、锻工、钳工、制鞋、修鞋、装订等,还有基本的农业知识、刺绣。很明显,俄国教育的改革者不仅是按照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来配置识字劳动力,而且通过强化技工课程、淡化文化教育的方式来降低革命的危险性。
令人惊艳的精英式俄国中学和大学
尽管如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教育,仍然得以涌现出比较高品质的少数中学。如书中谈及的古典中学,也就是强化文学、历史和数学课程的学习,由俄国国家财政出资来培养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外交家(古典中学毕业生有78%的人升入综合性大学,19%的人进入高等技术学校)。
从十月革命后,大量流散至美国、德国和英国的俄国科学家、艺术家迅速赢得教职、艺术机构席位的情况来看,俄国古典中学的培养质量在当时应当说也是世界一流的。俄国政府当时也允许女生家庭为孩子自费报读古典中学。除此之外,当时的俄国还有偏重技术人才培养的实科中学。
俄国在当时也仿效德国的做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可以为现代化大工业服务的知识型劳动力。这也分化出专门的师范、艺术、音乐、医学教育学校。
自然,“真正让各阶层民众都能上得起,并且能让他们有机会升入各类高等院校继续读书的一贯制学校,直到1917年以后才创建起来”。
《落幕与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文化》(上下册)书中指出,1917年2月的时候,俄国建立起了124所大学或同等级的学术机构,有教师4500人,在校生超过12万人。其中,国立高校有65所,在校生6.5万人——1898-1917年20年里,俄国有近12万人在国立高校修完全部课程或拿到毕业证。
值得注意的是,俄国国立高校中,大部分是与物质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大学,主要是服务军事、国家管理、法律以及师范、医学类院校。而俄国的国民教育部也开设了针对俄国境内少数民族、俄国毗邻国家语言的专门学校,服务相应的军事、外交、情报、宗教机构。
俄国工商界致力于推动俄国的工业工程教育发展,并愿意为之出资,为此建立起了托木斯克技术学院、顿河理工学院等院校。俄国的国民教育部在二月革命前还曾制订了增设数十所技术学院的宏大计划,而这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经由苏维埃政权建立,并为苏联的科学事业和工业发展创造了强有力的推动。
书中指出,俄国的民办高校,主要覆盖音乐、戏剧和艺术学领域的高等教育,并培养了为数众多的高水平人才。
这本书指出,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教授的专业工作使之必然不断拉近与自由主义思想的距离。哪怕是那些从事理工科研究和艺术研究的教授也是如此,关注人的个体意识和个人的尊严感。受此影响,俄国大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不可避免地趋于争取自由,投身革命。他们、她们最终冲破阻遏,与工农大众一道,推翻了被公认最为腐朽的沙皇政权。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