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7本好书推荐 | 人类学视野译丛

2023/4/24 17:36:05  阅读:261 发布者:

人类学视野译丛与“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是姊妹关系,着眼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介绍人类学的基础性知识,例如人类学概论、多国学术发展史、名家生平与学术的评介、人类学的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

灵魂猎人

西伯利亚尤卡吉尔人的狩猎、万物有灵论与人观

[丹麦] 拉内·韦尔斯莱夫 著

石峰

“本书把尤卡吉尔人狩猎实践的知识和老道的现象学分析结合起来,加之令人印象深刻的比较范围,堪称非凡之作。”

——吉姆斯·克利福德,《文化的困境:20世纪的民族志、文学与艺术》作者

“一本详尽的具有原创理论的民族志,对西伯利亚和狩猎—采集民族的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贡献。”

——尼可拉耶夫沙林-柴科夫,《西伯利亚亚北极地区的社会生活》作者

“一部高度原创的关于尤卡吉尔人的民族志,也是一部对精神知识本质进行理论探讨的著作。本书为当代人类学关于学科未来的争论提供了一个起点。”

——彼得·施韦策,《现代世界的狩猎—采集者:冲突、抵抗与自决》作者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富有洞察力的、原创的关于尤卡吉尔人狩猎生活的人类学著作。尤卡吉尔人鲜为人知,是生活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科里拉河上游地区的“土著人”。作者基于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集中讨论了尤卡吉尔人生活在“镜厅”世界的实践意义,人、动物与神灵共同居住在这个世界,他们被认为是无穷无尽的互相模仿的双面体。在这个世界,人处于一个“中间状态”,他们的灵魂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身心一体,既是个体自我也是再生的他者。这迫使他们在努力超越差异和维持自我身份的必要性之间进行微妙复杂的平衡。

本书也是人类学“本体论转向”的代表作之一,一部有趣且前沿的民族志。作者吸收了其他“本体论转向”重要代表人物的观点,对人类学的经典论题“万物有灵论”进行了重新解释。作者还特别强调了作为一种实践方式的“模仿”的重要性。本书虽然质疑的是笛卡尔的二元论,但并没有断然否定其中的反思性,而是在现象学的“栖居”视角和笛卡尔的反思性之间达成一个平衡,从而使本书的观点有别于其他“本体论转向”代表人物的观点。此外,本书还对涂尔干开创的社会象征主义也进行了反思,从根本上颠覆了象征主义的合理性。

作者简介:

拉内·韦尔斯莱夫(Rane Willerslev),丹麦奥尔胡斯大学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研究院社会人类学教授。2003年获剑桥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2017年以来任丹麦国家博物馆馆长。

译者简介:

石峰,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译著有《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日本历史上美学的军国主义化》(商务印书馆版)、《作为自我的稻米——日本人穿越时间的身份认同》等。

人类学与人类学家

二十世纪的英国学派

[] 亚当·库珀 著

沈沉

内容简介:

《人类学与人类学家》对英国社会人类学的解读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它从这个学科创立之初(20世纪中期)的光辉岁月一直写到最近几十年间它的转变。1973年首次面世的时候,这本书震惊了人类学界的权威,很快就成为了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必读的几本入门教材之一。四十年过去之后,作者对这本如今已成为经典书籍的著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写。亚当·库珀把首屈一指的社会人类学家们放到他们所处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中去分析,探讨了他们的竞争关系,追溯了他们的辩论,还梳理了他们最重要的民族志著作。在借鉴了一些近期著作的基础上,库珀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学科是如何受到殖民背景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的影响的。

作者简介:

亚当·库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百年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曾任副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皇家人类学学会里弗斯纪念奖章及赫胥黎奖章获得者。

译者简介:

沈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本科,伦敦政经社会人类学硕士,亚当·库柏的学生。

经济人类学

学科史、民族志与批判

[] 韩可思 基斯·哈特 著

朱路平

作者简介:

韩可思,人类学家,现任德国马普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其研究领域为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转型中的经济组织、产权关系、公民社会等。

基斯·哈特,经济人类学家,伦敦大学人类学荣休教授。其研究领域为人本经济、非正规经济等。主要著作有《记忆银行:不平等世界中的金钱》《市场与社会:今日之大转型》《人本经济:一项公民指南》等。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追溯了经济人类学的发展历史,着重说明人类学与现代经济发展源头之间的关系、经济人类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实质论与形式论之辩和最近几十年来经济人类学的新发展。其次,本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转向等对于经济人类学研究的影响,并通过具体的民族志研究来说明当代经济人类学的新成果,着重说明在发展问题、社会主义研究和全球资本主义现象这三个领域中人类学研究的新突破。最后,本书讨论了经济人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人类学家在经济研究领域中的使命。

人类学的四大传统

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人类学

[挪威] 弗雷德里克·巴特 等著

王晓燕 等译

内容简介:

人类学是如何兴起的?

本书对人类学最丰厚的几个传统及其发展进行了探讨,分别论述了英国、德语地区、法国和美国的人类学学科的发展源流,总结出它们各自形成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特色。本书对几大传统的论述均由对相关领域有深入研究的有很高声誉的人类学家挪威的弗雷德里克·巴特、奥地利的安德烈·金格里希、英国的罗伯特·帕金和美国的西德尔·西尔弗曼分别执笔,内容详实,评价中肯。全书既有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期,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将推动这门学科向一门真正的世界性学科发展。

小地方,大论题

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

[挪威] 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 著

董薇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人类学导论性质的书。书中简要介绍了社会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背景、发展历史及主要的方法、研究内容等。之后又分专题集中探讨了诸如亲属制度、族群归属、各种仪式、政治体系、全球化及本土化等核心话题,并且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例证,展现了人类学广阔的视野和比较研究的视角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挪威著名人类学家,奥斯陆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曾任欧洲社会人类学协会主席。

译者简介:

董薇,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曾就职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后在企业从事媒体、公关、文化传播等工作。

权力及其伪装

关于政治的人类学视角

[] 约翰·格莱德希尔 著

赵旭东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政治人类学导论书,旨在探讨影响全球秩序的各种地方性情境和权力关系。书中采用了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各国家的案例,对西方殖民地国家和非西方国家进行了比较,展示出了人类学的自下而上的视角如何能有力地揭示出隐藏在国家正式机制背后的各种力量,而这种视角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权力的微观动力学的研究和对地方化过程和全球化过程之互动的敏感。在这一视角下,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国家恐怖和民族暴力的机制,以及社会运动和关于权利、性别和文化的政治所具有的解放潜力。

作者简介:

约翰·格莱德希尔,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曼彻斯特大学荣休教授。

译者简介:

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人类学与认知挑战

[] 莫里斯·布洛克 著

周雨霏

集体记忆是不存在的。

变化没什么了不起,世界一直在变。真正有意思的是什么没变。

人类学家不该那么关注仪式。

外来肥皂剧对本土文化的侵蚀没那么严重。

最好人类学系全都在未来消失。我一点都不会伤心。

内容简介:

作者向我们提出,对认知科学的理解将会丰富(而非削弱)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他对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自然主义进路进行了论证,向我们介绍了各认知科学学科的发展(如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并探讨了这些发展对人类学的各种核心议题而言有何意义。这些议题包括个人或自我、宇宙观、亲属、记忆和全球化。

作者简介:

莫里斯•布洛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退休教授,也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人类学家之一。其著作被译成了12种语言。1990年,他当选为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