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郭英德|究源穷变——周贻白先生打通戏剧史的用心与创获

2023/4/24 17:31:38  阅读:140 发布者:

《中国戏剧史长编》

中国戏剧史长编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周贻白

ISBN978-7-100-21560-2

20232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戏剧是繁衍千余年、灿烂辉煌、独一无二的古代文化遗产。本书是著名戏剧史家周贻白先生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国古代戏剧史研究的传世之作。该书篇幅适中,完整介绍了我国古代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评介了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收集的材料丰富详尽。全书注重戏剧全史的研究,对中国戏剧发展作了通史性的探讨和总结;提出声腔的三大源流,即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的见解,并且做出详尽的论述;论述密切联系舞台演出实践,注重实际调查,改变了过去研究方法上只重考据和文采的偏颇。作者强调戏剧为综合性艺术,场上重于案头;戏剧是民族性艺术,应重视民间创造;戏剧是社会性艺术,应探索其历史的演变规律,并将这些观点贯穿全书始终。

【作者简介】

周贻白(19001977),中国戏曲史家、戏剧电影作家、戏剧理论家。原名炳垣(一作炳然)。湖南长沙人。1927年参加田汉主办的南国剧社。1929年至1934年在福建泉州、厦门等地教授国文。1935年与阿英同组新艺话剧团,嗣后又在中国旅行剧团及新华、金星影业公司等处从事话剧、电影剧本创作,并在上海美专、复旦大学等校讲授国文。自20世纪30年代起,周贻白在从事戏剧电影创作和国文教学的同时,即致力于中国戏剧史及戏剧理论研究,出版中国戏剧史专著《中国戏剧史略》《中国剧场史》《中国戏剧小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剧史讲座》《中国戏剧史长编》《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等7种,中国戏剧理论著述、史籍考证及释义著作多种。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周贻白(19001977)

一提起周贻白,人们的眼前就会涌现出一撂相当厚重的中国戏剧史著作。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生的学者中,周贻白与那些驰骋文坛、纵横捭阖、气度非凡的“大家”学者不同,他一生心无旁骛,将心血全部倾注到中国戏剧史研究中,堪称一位埋头著述、老成敦厚的“专家”学者。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戏剧史研究圈子以外的人们对他也许相当生疏,而戏剧史研究圈子里的人们却无不受到他的著作的滋养。

……

早在《中国剧场史·凡例》中,周贻白就说明:

本书意在说明中国剧场各方面的演进,每一事物,俱详究其源流,不作空泛的叙述。

到《中国戏剧史·凡例》,他更明确地声称:

编著史书,不在纪述往迹,而在穷其流变,本书宗旨,即循此意。故于每一事物,必究来源,设为前人意见,亦必疏明出处,不敢即谓为创获。

“详究其源流”,“穷其流变”,这正是周贻白戏剧史研究最为用心之处,也是他的戏剧史研究最有创获之处。

周贻白根据王国维“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基本定义,认定中国戏剧有四大来源,即诗歌、音乐、舞蹈、俳优,这就是所谓“歌、舞、乐、优”。他说:

所谓中国戏剧的胚胎,亦即中国戏剧的本质。虽然各有其单独的发展,但已由俳优就舞蹈的形容,融合了音乐和诗歌逐步趋向戏曲。固然,后世戏剧的形成,另有其直接原因。但上述四项,则早已决定其根本。

与王国维、吴梅、齐如山、青木正儿等人不同,在周贻白的戏剧史建构中,这四大来源是贯穿始终的。换句话说,在周贻白戏剧史叙述中,诗歌、音乐、舞蹈、俳优四要素及其分合的变迁历史一直是主要情节。这一特点,从早期的《中国戏剧史》,到晚期的《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几乎一以贯之,形成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

在戏剧史的研究中,周贻白擅长鉴古知今,注意察微知渐,把遥远的源头活水与晚近的澎湃激流相互沟通。在《中国戏剧史》中,他从先秦时期有关《大武》的表演的记载中,看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萌芽,说:“其实后世戏剧的成就,不徒立词造意,于此多所取资,即戏曲文词方面之衍变,亦当溯源于是。”从屈原的自传体长歌《离骚》中,看出汉代以降“许多文人的自叙散文”和“中国戏剧里的自我表白”的来源。从“兰陵王”、“钵头”、“踏摇娘”等唐代歌舞剧的表演方式中,看出“后世元杂剧通场只用一人歌唱,此种形式,或不无相当影响吧”。他看到宋代大曲,一者“已经转入咏叙故事和人物的阶段”,二者“其所包括的遍段,已启南北曲套数的先声。元杂剧之始终用一人歌唱,尤与大曲的不分脚色具有密切关系。”

明代南方城郊搭台演戏图

他认为,“明代传奇不妨说是参合南戏和元剧而产生出来的另一种形式。其和南戏不同的地方,也许竟和元剧有关,不必皆为明人的创体。”例如,传奇的分出,似由元剧的分折而来;传奇采用宫调,更与元剧相关;传奇的曲调,也多有取自北曲者,使南北曲的界限趋于泯除。他还看到皮黄剧与昆曲的密切关系,说:“皮黄剧本,本来就没有多少,凡为正剧,大部分都是从昆剧改编。因有雅俗的不同,词句上固难辨别,而按之关目排场,实未能完全脱离窠臼”。“盖此时各地戏剧,其格式渐归一律,但有声腔的不同,并无字句的差异。而且同一故事,同一情节,同一名目,同一排场的戏剧,所在皆有。甚至连唱词说白,也彼此相差无几。其间虽不知谁为原本,谁为因袭,但可见乱弹之力,无远弗届,不可一世的皮黄剧,实为这一条大瀑布的支流。”

而且,周贻白在戏剧史源流的辨析中,还擅长以今测古,从后世的戏剧形态中去反推前代的渊源。例如,他从白居易的《池鹤》八绝句等诗作,在表现方式上“皆现身说法,不啻若自其口出”这一特点,看到了戏剧对话的来源,认为:“若以今之皮黄剧词相比较,除所写为物类,及文词不合于现代外,其七言四句一段,无论西皮、二黄,唱起来都不会拗嗓。如果略加宾白,实与戏剧无异。”他认为,唐代变文对后世戏剧的影响,“不惟故事的叙述已完成歌唱上一个阶段,即句法的组织,也和近代的皮黄剧最相接近。这关系虽不是紧相衔接着的,其间亦自有脉络可寻。”他细心地看到:“故中国戏剧,除宋之院本有类于‘合生’之‘顷刻提破’外,其他大抵由评话或小说而改编,事实上即为说话人编造故事,剧作者撰作文辞,俳优们登场表演。这便是中国戏剧由歌舞应用故事而形成,终乃为评话或小说而奴役。即现在的皮黄剧,依然如是。”这就把历史立体化、动态化了,处处给人以丰富的启示。

有关中国戏剧的成熟形态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直到现在还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在《中国戏剧史略》一书中,周贻白基本承续王国维的观点,认为“戏剧到了宋代,其形式已臻于完备,最大的关键,便是故事情节显明了,而且,许多官本杂剧的名称,都是以故事的地位出现于我们眼前,较之前代,自已不可同年而语。”但是他的持论与王国维不同之处,在于他吸收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戏剧史研究的成果,在戏剧史的发展链条上,为南戏确定了适当的位置。他说:“在年代上说来,无论如何,南戏总应该是元杂剧的先河。”“中国戏剧之有剧本,也当以南戏为嚆矢。”《中国戏剧史》中专列“南戏的渊源”一节,利用当时的学术成果,详细论述南戏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在后来的戏剧史论著中,周贻白又详尽地辨析了戏剧的形成与成熟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戏剧的成熟固然在宋代,而戏剧的形成却可以追溯到汉代。他说:“假令戏剧的必备条件,必须是从故事内容出发,然后构成剧本,再通过演员们所扮人物的艺术形象而表演出来,这才可以称为戏剧的话,那么,《东海黄公》这项角抵戏,便应当成为中国戏剧形成一项独立艺术的开端。同时,也可说明中国戏剧形成一项独立艺术,完全是出于人民的创造。”

正是由于精于究源穷变,在中国戏剧史研究领域,周贻白最早提出了中国戏曲声腔三大源流的看法。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先后撰写了《中国戏剧的上下场》、《中国戏曲声腔的三大源流》两篇文章……他认为:“中国的戏剧,在声腔上可以分作三大源流,即昆曲、弋阳腔(一名高腔。又作京腔)、梆子腔。皮黄剧的形成,原则上,与三大源流都具有相当关系。”此说一出,戏剧研究界曾进行热烈讨论,争议不休。有的说,应该是四大源流,加上皮黄系统;有的说,应该是五大源流,加上民间小戏系统。但是,无论如何,周贻白首先指出戏曲声腔的发展不是散乱无章的,而是有着自身的渊源、流派、系统的。他从声腔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它们的历史衍变中,初步清理出一个声腔系统来,从而为探讨戏曲声腔发展的规律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为了清晰地说明中国戏曲声腔的变迁,他还列出几张表来:一是弋阳腔源流系统表,二是昆山腔源流系统表,梆子腔源流系统表。这种列表说明的方法,是周贻白相当拿手的历史研究方法。还在《中国剧场史》中,他就曾列出古剧脚色变迁表。在《中国戏剧史》中,他更是大量使用列表法,如民歌到杂剧的变迁表,乐府到弹唱因缘的变迁表,明代传奇戏曲作家流派关系表,明传奇脚色渊源表,乱弹腔的唱词句法渊源表,皮黄唱工老生诸伶系统表,皮黄吸取诸腔的情形表,乱弹诸腔源流表等。由于对这些图表的偏爱,在《中国戏剧史长编》中,他几乎全部都加以保留。这种列表法,对于描述中国戏剧各种要素“茫茫九派”的历史状貌,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当然,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将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单化的弊病。

(摘自《中国戏剧史长编》附录《戏剧史家周贻白》,微信题为编者所加)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