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
ISBN:9787559849946
作者:沈刚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6-01
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和变迁中,儒家思想为什么会成为核心价值观?哪八位帝王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哪些制度左右着社会资源的控制和动员?...
本书是一本视角新颖的中国古代政治史,全新揭示了秦统一后帝制国家皇权系统的运营逻辑,并力图从中找寻变迁规律,揭示王朝循环的原因,总结历史得失。作者将数十位帝王的故事与大历史视野相结合,既是一部中国历代皇帝评说总集,又梳理了两千年中国政治历史,便于读者快速理解帝制中国两千年兴亡得失的机理。
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权的治理逻辑(试读)
儒表法理结构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出现国家政权的治理形式,大概可追溯自夏朝的部落联盟阶段,历经商周之变,至西周建立分封制而初具规模。即周天子将王室宗亲或重要功臣派往封地建国,以血缘及亲密关系为杻带,形成诸侯拱卫王室、共治天下的统治策略。周人把君主德行视作天命转移的依据,确立嫡长子继承在内的宗法伦理政治秩序,制定礼乐作为核心价值的外在规范形式。周天子以享有天命自居,暗含了周政权为天下唯一共主的宣示。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年代,孔子号召克己复礼,实际上要求通过克制私欲的方式恢复周礼,在政治上重建大一统共主的权威。不过,孔子所谓的儒家仁政,注定只能是大一统政权的价值观和目标,而无法成为实现统一的方法论和工具。西陲秦国改行法家严刑峻法的方式,在统治范围内推行郡县制,进而发展为君主专制、对地方直接管理的中央集权统治策略。随着秦王嬴政指派大军席卷天下,自称始皇帝,以秦制作为大一统政权的基本框架,这种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郡县制的方法论,在漫长的政治实践中曲折前进,及至清政权的覆亡。
古代中国的运营系统存在了两千余年,取决于两个基本的前提。其一,东亚地区地理板块相对封闭的外部环境。即东方和南方面临大海,西南、西北分别为高原和大漠阻隔,东北森林连接着极寒之地。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是天下国家的思维,所谓普天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过天下真正的范围,主要限于东亚的儒家文化圈;其二,农业文明为其主要区域生产方式的内部环境。即汉民族为代表的农耕族群是这一区域的主体,包括部分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渔猎族群,南方少数民族的高原和山地族群等。
皇帝制度诞生后,古代中国的治理体系经历了定型、完善到成熟、固化的过程。其中西汉政权中期,将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学说,列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儒家王道的价值观和法家霸道的方法论,成为国家治理体系最本质的特征。西汉政权设计出察举制度推荐人才,将儒生士人引入组织体制。最高统治者以及成为组织体制主体的文官大大夫势力,通过自上而下各级行政司法合一的机构,釆用严密户籍控制的编户齐民制度,征发兵役和徭役,征收赋税,从而进行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动员。价值观、方法论、组织体制和资源动员首次高度统一,国家政权运营系统模型获得了稳定的结构。
最高统治者的作用
共有八位杰出的帝王,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包括秦汉时期的秦始皇、汉武帝和汉光武帝,隋唐两宋时期的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以及元明清时期的明太祖和康熙帝。其中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和明太祖,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帝国治理制度的奠定者,而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康熙帝,又分别完善了这些制度,并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秦汉帝国阶段。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是皇帝制度的发明者,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郡县制的统治策略推至天下。国家以严密户籍控制的编户齐民制度,进行有效的资源动员。他没有釆纳部分儒生效法周天子分封诸侯的建议,从而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汉武帝刘彻开拓疆土,将儒家思想作为大一统国家的核心价值,通过察举、征辟等选才制度,把平民儒生引入组织体制。他创立了决策性的内廷牵制外朝,这成为历代统治者巩固君主专制权威的基本操作。
汉光武帝刘秀真正实践了以儒家教化凝聚人心,他要求体制内的文法吏学习儒家经术,儒生掌握吏治专业,促进了两者融合而成士大夫政治群体。在光武帝的主导下,士人、民众构建起忠于儒家精神、汉政权品牌和皇帝本人的三位一体信仰体系,发展为国家治理的巨大向心力量。
隋唐帝国及两宋、辽金对立阶段。隋文帝杨坚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的局面,全面恢复汉制,确立了中央三省六部、地方州县两级的组织体制。他开创的以个人才学而不是以门第取才的科举考试制度,深刻影响了唐宋明清各代运营系统的政治结构。唐太宗李世民被北方各族尊推为天可汗,创立了帝制时期最为开放、最为自由的运营系统。他通过加强谏官、封驳等程序性制度措施,自我约束和管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为太子留下《帝范》十二篇,强调皇帝个人的君德修行,这成为后世帝王模仿的榜样。
宋太祖赵匡胤釆取抑武重文、强干弱支的组织体制原则,弥补了隋唐运营系统的某些制度性缺陷。他规定不杀上书言事之人,对于民间的文化、经济活动不予干涉,为儒学的复兴以及平民士大夫势力崛起,创造了客观的条件。
元明清帝国阶段。明太祖朱元璋将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忠君的朱子理学八股文上,公开廷杖大臣,剥夺士大夫以道统自居的优越感。他废除了丞相制度,有计划地屠杀功臣,设立锦衣卫监视臣民。一方面实行兵民合一低成本资源动员的卫所制度,一方面对大多数农民实行轻徭薄赋和免租的政策,将君主专制的统治策略发展到君主独大的形式。清圣祖康熙帝落实了对台湾、外蒙和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他在实施君主一个独裁统治策略的同时,一定程度推行了儒家价值的仁政,即一方面镇压不同的意见和思想,一方面尽量保证顺民能有饭吃的底线。
比较有意思的是,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和明太祖,四位帝制时期建立制度最具影响的帝王,都被传统史家评价为不折不扣的暴君。秦始皇焚书坑儒,将国家变成巨型的监狱和刑场;汉武帝穷兵黩武,人口大量出现非正常死亡,臣下发生极小过杀即可能被肉体清除;隋文帝刻薄寡恩,屠杀前北周皇族及功臣故交,不断出台收缴兵器等社会管制政策;明太祖嗜杀变态,残忍杀戮功臣、豪族和名士,恢复野蛮的殉葬制度等等。
四位帝王中,秦始皇、隋文帝和明太祖分别是大一统王朝的创立者。秦始皇和汉武帝还被后人称为大帝,这一称呼应该意味着对于统一国家、开疆拓土的特别贡献。四位所谓的暴君,在统一国家、开疆拓土和建立制度的作为,某种意义上似乎也在说明,在帝国的条件和逻辑下,建立制度和统一国家、开疆拓土情况相同,从来都是胜利者以暴力压迫的方式完成。
另一方面,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清康熙帝,四位完善制度、倡导文治的帝王,又被认为是內圣外王最优秀的最高統治者。即把儒家的價值和法家的方法完美地結合起來,在不改变暴力压迫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争取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满足民众最基础的生存需求。汉光武帝善待功臣,偃武修文、不事边功,薄徭役、省刑罚,不失儒生的本色;唐太宗强调国以民为本,尊重信仰自由,虚心接纳各种进谏;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优待功臣以及前朝皇室、割据势力的统治者;康熙帝饱读儒家经典,以较为宽容之心对待民众、大臣和诸皇子。
四位帝王中,汉光武帝、宋太祖重建或新创了统一的王朝,唐太宗和康熙帝被称为大帝。如果根据国家运营系统平衡的程度,以及最高统治者的能力、品德和治理业绩,对于皇帝制度下的四百余位君主综合打分,他们应该可列入最高分的前四位。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康熙帝创立的运营模式,实际上成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经典案例。
大一统王朝的历代开国皇帝,除了上述的秦始皇、汉光武帝、隋文帝、宋太祖和明太祖之外,唐高祖李渊的光环被儿子唐太宗盖过,清太祖努尔哈赤局限东北一地,必须一提的还有汉高祖刘邦、晋武帝司马炎和元世祖忽必烈。
汉高祖本人在制度的开创性上并无特别的贡献,但他却是连接秦始皇和汉武帝之间最关键的人物。汉高祖保留了秦代的皇帝制度,选择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之后又清除异姓诸侯王,意味着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统治策略再无回头的可能。晋武帝一心追求儒家王道的合法性,忽视法家严刑峻法的方法论,对宗室、外戚、功臣和士族等各种势力过于优容,对少数民族地方势力失于防范,确认缺乏统驭能力的接班人,是造成魏晋南北朝阶段治理体系崩溃的责任人之一。
元世祖忽必烈是第一位以少数民族身份统一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仅能列为过渡性的人物。他以武力和因俗而治的原则进行统治,治国缺乏明确的核心价值,继续扩张和敛财的早期目标,既实行某些汉制、又保留蒙古旧制,表现出蒙汉相杂的冲突和混乱。
大分裂时期,一些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于天下重现统一和有效治理,作出了超越本民族利益的贡献。氐族前秦天王苻坚服膺儒学的核心价值,推崇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第一次主动进行了少数民族创建儒家国家运营系统的尝试;鲜卑族北魏皇帝元宏延续了均田制、租调制和三长制改革,全面推进激进的汉化政策,经过西魏政权宇文泰关中本位价值与府兵制的发展,为北朝重建天下大一统政权奠定了资源的基础。
契丹辽朝太祖耶律阿保机、太宗耶律光德等总结出南面官、北面官制度,即在一个国家内部,形成针对汉民族和契丹等少数民族两种不同运营系统,创造了少数民族主导多民族国家治理体系的特殊性形式,为元朝、清朝的统一提供了制度先例。
······
作者简介
沈刚,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编辑专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EMBA)。历任上海《萌芽》杂志社编辑、上海《解放日报》编辑。后创立唐神传播任董事长至今。小说《别了,十八岁》 获“萌芽”文学奖,出版小说集 《别了,十八岁》。
目录
绪 章 帝制时期的运营和治理
第一章 创制:秦汉第一帝国
第一节 秦始皇:开创还是毀灭
第二节 摸着石头过河的汉高祖
第三节 忍者汉文帝
第四节 汉武大帝的矛盾人生
第五节 汉宣帝:霸道王道两手抓
第六节 新帝王莽的理想国
第七节 汉光武帝:儒生皇帝的政治实践
第八节 桓灵末世
第二章 重构:魏晋南北朝大分裂阶段
第一节 曹操、魏文帝的三国时代
第二节 晋武帝:统一还是崩溃
第三节 晋元帝:东晋政权的士族专政
第四节 前秦天王苻坚:大一统的失败尝试
第五节 职业军人宋武帝
第六节 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汉化
第七节 梁武帝崇佛和西魏宇文泰改革
第三章 调整:隋唐第二帝国
第一节 文帝、炀帝:二世隋朝
第二节 天可汗唐太宗
第三节 女皇武则天的逆袭之路
第四节 成败唐玄宗
第五节 唐宪宗:承前启后的中兴
第六节 武宗和宣宗:帝国的落日
第四章 完善:五代辽宋金对立阶段
第一节 辽太祖太宗:契丹版的一国两元体制
第二节 宋太祖:最后的篡位者
第三节 宋仁宗:盛治和改革
第四节 宋高宗的南渡岁月
第五节 金世宗与宋理宗:文治的迷思
第五章 固化:元明清第三帝国
第一节 元世祖:因俗而治,蒙汉相杂
第二节 明太祖的恐怖政治
第三节 明成祖和他的儿孙
第四节 明世宗:革新与停滞
第五节 深居宫中的明神宗和崛起的努尔哈赤
第六节 明思宗殉国与皇太极、多尔衮建国
第七节 最后的康熙大帝
第八节 乾隆帝的盛世自恋
第九节 道咸大碰撞
第十节 慈禧太后,帝制的终局
结论 治理体系中的最高统治者
后记 我的跨界历史写作
感谢广西师大社提供新书资料!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