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韩茂莉×张晓虹×侯甬坚推荐 | 王双怀整理:《史念海佚稿》出版

2023/4/17 10:33:30  阅读:173 发布者:

历史地理学名家史念海先生散佚的珍贵手稿,由王双怀老师精心整理校订,是史念海先生早年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念海佚稿

著者:史念海 著;王双怀 整理

定价:188.00

出版时间:20233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张志杰 崔人杰

书号:978-7-203-12261-6

本书是对《史念海全集》的重要补充,共收录史念海先生的学术论文42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手稿或油印稿,本书首次将其整理出版。《秦汉时代关西人民的尚武精神》《豆瓣酱和牂牁江》等7篇文章虽曾经发表,但或因年代久远,或因散见他书,亦未收入《史念海全集》,故一并编入本书。这些论文多写于1937年至1966年之间,或从宏观角度论述中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或从微观角度探讨秦汉以来社会演进与环境变迁,或关注当时的国家安全和社会问题,多有独到的深刻见解,是史念海先生早年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散佚论文与收入《史念海全集》的论著结合起来考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史念海先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名家/编辑推荐

这仅是史念海先生的佚稿!撷史家之精华,成地理之大统。开卷有益,令人敬仰。——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史念海先生佚稿的故事,几乎可以说是一部现代中国历史的缩影。而佚稿中的论文反映出史先生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基于扎实的传统史学训练,积极学习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推进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正是史先生这辈学者孜孜不倦地追求学术创新,才使得我国的历史地理学从一个冷僻的交叉学科,发展至今蔚为大观。 ——张晓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史念海先生佚稿再一次启示我们:对于有利的地理条件的认识,是历史地理学研究展开的基本路径。——侯甬坚(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立足大美山河,探索古今之变,自成一家之言。”通读本书,结合史念海先生的其他著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史念海先生即在陈垣先生和顾颉刚先生的引导下进入史学殿堂,开始了对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面对日本侵华的危局,他著书立说,大声疾呼,表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他又从“有用于世”的角度出发,率先走出沿革地理学的范畴,努力开拓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领域,与谭其骧、侯仁之二先生一起,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局面,使历史地理学从“绝学”成为“显学”。因此,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前言

史念海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他在将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努力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史先生逝世后,我曾参与《史念海先生著述目录》的编制工作,搜集到先生专著文集21种,主编书刊8种,学术论文225篇,学术散文29篇,序跋书评79篇,未刊文稿18种。在纪念史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的时候,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史念海全集》。全集煌煌七册,看上去相当壮观。编者称:“本书是史念海先生的全部书稿的汇编。”事实上,史先生的论著还不止这些。因为史先生在1994年曾亲口对我讲,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二十年间写过不少文章,可惜有些文章在动荡中佚散,有些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从家中抄走。我想《史念海全集》中肯定没有包括这些内容。

2001年秋天,我在《史学史研究》上发表《史念海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一文,从十七个方面总结了史先生的学术成就,认为史先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发掘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促进了沿革地理学的发展;树立了黄河流域环境变迁研究的丰碑;开辟了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新领域;揭示了人口稠密地区形成和演变的内在机制;奠定了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的基础;提高了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层次;对历史民族地理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对历史上的交通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索;对陕西历史地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立了中国古都学;阐明了地方志的价值;丰富了历史地图学的内容;创办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定期刊物;培养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队伍。”这一结论是在通读史先生的学术论著、系统考察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得出的。当时未能看到史先生的佚稿,感到十分遗憾。

20153月下旬,我在陕西师大校园的一个废品车上意外看到一捆破旧的“废纸”,其外侧是油印的“中国历史地理”字样,我马上意识到这捆废纸可能是史念海先生的“历史地理”讲义。便以高价买回,放在工作间里。过了几天,我打开纸捆一看,发现《中国历史地理》讲义有多种版本。讲义下面是几叠用毛笔或钢笔书写的稿件。再往下看,是半页1960年的《光明日报》和几本历史教案,上面有“史念海自用”字样。我忽然想起史先生当年讲课时说到的情况,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捆“废纸”就是“文化大革命”中从史先生家中抄走的东西!自从被抄之后,史先生再也没有见过这些东西。经过近五十年的岁月,这些即将进入废品回收站的东西竟意外落到了我的手中!看着这些历经沧桑的稿件,我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忧伤。不知道这是一种机缘巧合,还是冥冥之中有所安排。清明时节,陕西电视台制作“清明雨·思故人”节目,我以“缅怀恩师史念海”为题接受采访,首次展示了史先生的部分佚稿,并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史先生的家人。此后,每当我看到这些佚稿,都会想起在史先生身边求学的日子,都会再次感受到史先生的大家风范和人格魅力。我觉得整理这些佚稿是我的义务,也是我的责任。既然史先生的佚稿到了我的手里,我就应该将它整理出版,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66月,我在教书之余开始整理史先生佚稿。起初,我以为整理这些稿件是件比较容易的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这些稿件在五十多年的岁月中不知放在何处,经过多次搬迁和扰动,有的已经相当凌乱,很难拼接;有的页面受到污损,已不能窥其原貌。我用了差不多两个月时间,才将这些稿件理出头绪。在崔人杰、吕志学、孙志虎、张志杰、杜志鹏、王成龙诸先生和我的研究生卜天舒、周梓翔、尚宝珠、肖琰、刘琪、吴小龙、谢守华、杜阳阳等人的帮助下,用了一年多时间,将稿件录入电脑,并完成了核对史料等工作。史先生的长婿王景阳先生和学生刘景纯教授、介永强教授也积极参与了本书的校对。山西人民出版社也将此书列入重点项目。责任编辑张志杰、崔人杰为此书的编辑付出了大量心血。应当说,这本书得以出版,是集体努力的结果。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著作,共收学术论文42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史先生的学术佚稿。只有《秦汉时代关西人民的尚武精神》《豆瓣酱和牂牁江》《保卫大西北的外围的地理形势》《国难中地理教材的商榷》《现阶段西北游资之形成及其利用》及《敌寇套取法币之检讨》曾发表于《东方杂志》《西北资源》等刊物,《上古时代的交通、道路和都会》曾收入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三卷。这7篇文章虽曾经发表,但或因年代久远,或因散见他书,亦未收入《史念海全集》,故一并编入书中。这些论文多写于1937年至1966年之间,或从宏观上论述中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或从微观上探讨秦汉以来社会演进与环境变迁,或关注当时的国家安全和社会问题,往往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是史念海先生早年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只知道史先生在“文化大革命”前出版过三部专著,发表过45篇学术论文。现在,我们又知道他在“文化大革命”前还有数十篇未曾发表的学术论文。如果我们把这些论文与过去已经发表的论文和著作结合起来考察,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史念海先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通读本书,结合史先生的其他著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史念海先生即在陈垣先生和顾颉刚先生的引导下进入史学殿堂,开始了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面对日本侵华的危局,他著书立说,大声疾呼,表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他又从“有用于世”的角度出发,率先走出沿革地理学的范畴,努力开拓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领域,与谭其骧、侯仁之二先生一起,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局面,使历史地理学从“绝学”成为“显学”。因此,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史先生早年的作品,那时的学术规范与当今略有不同。特别是引文注释较为简略,没有出版社、出版年代及页码等信息。此外,《佚稿》中的某些篇章原系先生拟为某书所写讲义,有“第×章”或“第×节”字样。为使本书风格大体一致,我删去了此类文字,并对个别标题进行了修改。修改的部分亦在页下注出,敬请读者留意。由于稿件久经佚散,命运多舛,导致部分内容出现错乱。编者虽尽力复原,并谋求优化,但其中错误在所难免。请专家学者指出,以便将来更正。

谨以此书献给史念海先生!献给热爱中国历史地理的广大读者!

王双怀

201867日识于觅道斋

/编者简介

著者:史念海(19122001),山西平陆人,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家创建者之一,著名历史学家,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长、副校长,陕西省历史学会会长,民进陕西省委主任委员、中央委员。著有《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的运河》《河山集》等。

编者:王双怀,1961年出生,陕西铜川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上编 历史地理研究

历史地理学的作用和范围

我国古今气候的同异 一七

我国高原丘陵地区环境的变迁 四七

我国沿海陆地的成长和海岸的变迁 六五

历史时期我国水文的变化 八〇

历史时期太行山上的森林 一〇三

古人对黄河中下游自然环境的利用及改造 一〇六

我国北方种稻地区的变迁 一四七

中国的古都和大古都 一七一

上古时代的交通、道路和都会 一七八

汾涑流域都会的盛衰演变 二四八

中国历代对东北地区的经营 二七一

秦汉至南北朝黄河流域人口的变迁 三〇四

豆瓣酱和牂牁江 三四四

汉唐两朝的受降城 三五一

河套中的统万城 三五三

裴秀和魏晋时期的历史地理学 三五六

唐长安城的设置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三六二

天可汗和参天可汗道 三八九

唐代交通研究 三九一

元明清三代的运河及国家的财富区域 四三六

清代学者对于西北史地的研究及其著述 四四〇

鸦片战后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地理与疆域 四六九

保卫大西北的外围的地理形势 四八七

下编 历史文化述论

清代以前政治制度演变之回顾 四九五

秦汉时代关西人民的尚武精神 五一三

西汉帝国国力的巩固与扩张 五二二

傅介子刺楼兰王事略 五五四

儒家学说的复兴及其影响 五五六

汉帝国的再建 五六九

东汉的士族在政治与社会上的地位 五九三

永嘉乱后江左人士之恢复事业 六〇八

中古时期民族之迁徙与五胡乱华 六一〇

南北朝时期的华化与胡化 六二一

李白的诞生之地 六三〇

行省制度的成立与演变 六三二

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的地理及明清的土司制度 六四〇

清代的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体系 六四八

康熙时期治理黄河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六六九

现阶段西北游资之形成及其利用 七〇一

国难中地理教材的商榷 七一八

敌寇套取法币之检讨 七二六

感谢山西人民社崔兄提供新书资料!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