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西滢与论敌鲁迅的想象性和解
2023/4/14 15:11:04 阅读:269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嘉陵桥渡 ,作者郑渝川hiecy
相信今天的很多读者听到陈西滢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与鲁迅的论战。这场论战的实质其实在于,原名陈源的陈西滢在1912年16岁就留学英国,在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求学并获博士学位。1943年,陈西滢出任中英文化协会会长,成为当时中国驻英官员中的一员。1945-1966年,长期担任国民党政府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
1922年,陈西滢回国,并获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他在随后不经意间卷入与鲁迅的论战。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发表名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陈西滢也就此事给出了评论。
陈西滢虽然在当时的评论中也谴责了暴行,但归根结底认为学生是被哄骗了,被当成了枪使,并在别的文章中直接暗示是鲁迅等进步立场的教师应当对此事负有责任。其实,《记念刘和珍君》正是对陈西滢文章的回应。
陈西滢经由10年的英伦学习,其思想体系相当程度上偏向当时的英国古典开明知识分子,反对革命,崇尚进步,但不认为民众有推动变革、创造历史的能力,所以他一向对于学术、科学、校园掺杂政治极不认同。这种观念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北平等大城市,确实产生了削弱民众爱国热情尤其是损害年轻一代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积极性的负面作用。陈西滢从英伦校园习来的讥诮,在英国文化浸染掌握的文章技法,以一种事实性的懒散和轻浮,用旁观者的姿态戏谑评述国家的悲剧命运。如果说他的这些做法还能被挖掘出任何积极性的作用,那就是刺激了论辩对手鲁迅以高亢的热情创作了一系列的论辩精品,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精神食粮。
陈西滢本人也有爱国情怀。1922-1943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在祖国任教和生活,即便再以旁观者自居,也不可能不受身边爱国热情的浸染。他也绝不至于沦落到像周作人那样,主动为日本人工作。多年后,他出任国民党政府授予的公职后,工作也算是兢兢业业。他在驻英公干时听闻自己的女儿报名从军的消息,也倍感振奋、骄傲,鼓励孩子以自我牺牲精神去投身民族救亡行动,认为如果中国人都能这样就一定强盛。
1945年9月7日,陈西滢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我相信中国的青年是有希望的,中国是有前途的。战争是已经完了。建国还得过非常艰苦的日子,可是只要青年们有志气,一切都不必怕的”。
东方出版中心近日出版了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傅光明整理、编注的《陈西滢日记书信选集》。这本书比较完整地收入了陈西滢1943-1946年的日记,以及他与女儿陈小滢的通信。
正如编者专门提到的那样,陈西滢1943年赴英公干,其实就已经淡出中国文坛和学术圈子,他在多年前言之凿凿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整大本的剽窃”,但在1944年却专门到图书馆去借阅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后来多日的日记里都曾提及阅读《中国小说史略》。虽然他没有任何个人态度在日记中体现,但在鲁迅已经去世、陈西滢本人远走他乡的背景下,这一举动其实就是他本人寻求内心平衡,与曾经的论敌实现和解。英伦式的骄傲使得他哪怕在日记中也不肯表达歉疚或者认错。
有趣的是,1943年9月3日,陈西滢拜访胡适,在胡适听广播时,他看到胡适住所里有鲁迅全集,所以取出翻看。胡适提议让陈西滢带回看,陈西滢意味深长地写下“我没有接受。”
《陈西滢日记书信选集》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今天的文学研究家加深对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家陈西滢的理解,而且还将有益于中外关系史、二战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补充线索资料,从陈西滢的日记中了解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对英外交的具体情况。如前述,20世纪40年代的陈西滢,与那之前20年的他已经大为不同,虽然他本人保有英伦式的绅士风格,也依然醉心于英国的文化艺术,他用大量的时间在英国参观博物馆、看电影、欣赏话剧,但是他本人以及彼时出任驻美大使的胡适,仍然努力致力于驳斥英美媒体对于中国抗战的批评——有些批评其实是正确的,比如对国民党政府的军事能力的批评、战报信息错漏百出的挖苦;也有一些批评属于种族主义论调。这些工作,使得战时中国尽可能保持了一个比较良好的盟国国家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陈西滢的日记也明确提及,国民党政府的官员对于时局的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对于英国不肯在战事临近结束的情况下承诺帮助中国恢复主权,英国又拿出过去蛊惑法国或德国的手段来鼓捣苏联东进。1945年5月8日的胜利日纪念活动中,丘吉尔广播讲话,提到了要对日作战,却只提到了英国和美国,没有提及中国;英国街道上挂起的盟国主要国家国旗之中,也没有当时的中国国旗。陈西滢非常克制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说那条街上的中国人其实很多——言外之意,中国居民如此多,中国抗战的贡献和牺牲如此大,英国官员根本不至于想不到中国,却不给挂中国国旗,说到底还是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
插句题外话。陈西滢的妻子是与冰心、林徽因并成为民国文坛三才女的凌叔华,有的评论者因此认为陈西滢和凌叔华“琴瑟和鸣”。这其实完全罔顾历史事实。凌叔华是才女不假,但跟陈西滢的关系并不和谐,前者出轨导致了陈西滢后来多年独自担任驻外公职,未能和妻女团聚。这一苦涩经历,以及文坛、仕途上的各种变故,让曾经的纯粹书生陈西滢实现了一个并不算坏的成长。
还有个题外话的题外话,凌叔华曾发表过一幅插画作品,好巧不巧,这幅作品的原作品就是鲁迅自己。之后,陈西滢会在没有看过《中国小说史略》的情况下,无端指控鲁迅抄袭,再然后的进度条就是三·一八惨案和《记念刘和珍君》了。
所评图书:
书名:《陈西滢日记书信选集》
作者:陈西滢
编者:傅光明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3年2月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