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速递 |《城市社会的城市化与中国道路》

2023/4/12 16:44:13  阅读:103 发布者:

《城市社会的城市化与中国道路》

城市社会的城市化与中国道路

李通屏 倪琳 彭欣源 等著

商务印书馆20232月出版

内容简介:

《城市社会的城市化与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进行了新概括,将城市化置于城市社会这一背景下,突出问题导向,强调实证研究,恰当运用数理和计量方法分析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和预警机制,基于中外城市化的教训与风险、提出中国城市社会城市化道路的框架,并进行实证分析,对提升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城市化理论,推动发展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有学术贡献,同时兼具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李通屏,经济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口学会人口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倪琳,经济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彭欣源,经济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目录:

导言

第一篇  城市化理论与中国城市社会

    第一章 城市化理论的演进与创新发展

    第二章 城市化的基本历程与中国城市社会

第二篇  城市社会的城市化: 发展逻辑与动力机制

    第三章 城市社会的城市化:国外的经验

    第四章 中国进入城市社会以后的城市化发展

第三篇  城市社会的城市化:风险挑战

    第五章 中国快速城市化的问题和挑战

    第六章 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

    第七章 城市化风险与公共安全

    第八章 土地城市化、土地财政与土地陷阱

    第九章 城市化与金融风险

第四篇  结论与建议 

    第十章 中国城市社会的城市化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城市化水平10.64%的起点上,历经坎坷,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结束了之前的徘徊和停滞,实现了从农村人口占多数向城镇人口占多数、农业人口占多数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历史性转变。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目标,也是人类历史的奇迹,是百年未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城市正在成为创新、增长与现代经济体的活力之源(埃德蒙·费尔普斯,2013)。正如世界银行所指出的,“如果管理得当,城市化可以通过提高生产力、允许创新和新思想的出现,促进可持续增长”。21世纪以来,全球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增加、产能过剩严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并普遍寄予厚望。尽管不少研究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进行了阐释,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实践创造了世界奇迹,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尚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中国已进入“城市社会”,原来的城市化理论是否适用?在城市社会阶段,城市化道路和以前相比有何异同?也就是说,城市社会以后的城市化将如何发展亟待理论上给予阐释和回答。基于这种背景,我们提出课题《中国“城市社会”的城市化风险与城市化道路研究》。本书有两大特色,一是研究“城市社会”的城市化道路;二是从风险视角、以“城市社会”为背景展开。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研究城市社会的城市化,对推动城市和城市化向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率方向发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要而紧迫。

为什么从风险角度思考城市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过,“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人类21世纪发展的两大主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出台了一揽子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城市化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城镇化是最大内需”“引爆内需”“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在短缺经济时代,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打破“二元结构”和低水平陷阱、让更多的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等方面,城市化大显身手。用城市化解决工业化初期所需的人手(劳动力)和市场,通过发展工商业扩大生产、增加供给、摆脱贫困,这在发展经济学里有很多论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产能过剩的影响,城市化能一如既往地受用吗?城市化能通过扩大消费和内需以应对金融危机、摆脱衰退、实现中等收入的跨越吗?

2011 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城市社会”元年, 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这里,借用新华社记者王军(2016)的话进一步说明选题理由。“我写下了太多的‘非常’。”“非常城市”“非常计划”“非常规划 ”“非常建筑”“非常拆迁”。“‘非常’之‘常’,乃‘常识之常’。”城市化是我国必然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常’与‘非常’,就像‘生’与‘死’那样互为表里。”1961年,雅各布斯出版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引发了城市规划学界一场“地震”。为“常”而非常,用非常感知常,以问题为导向探知世界,不是向世界发难,而是基于对常识的忠诚。这是人类社会的规律使然,也是做学问的宿命所在。以风险感知平安、以不确定感知确定,以城市化问题探究城市化道路,是基于对常识的忠诚和规律的尊重。

城市化是什么?城市化有什么好处?城市化从何而来,到何处去?面对城市和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新成就、新形势,更要慎终如始,牢牢把握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径。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说明,城市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现象,经济发展助推工商业在城市空间集聚,农业产值和农业人口比例下降,工商业产值和人口比例上升。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 30% 左右,不仅城市化快速发展,总产出、人均产出、人口及其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Kuznets1971)。城市化率达到 50% 左右,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但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到 70% 左右可能出现僵持和徘徊,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由低到高的过程,也是矛盾新旧交替、不断积累叠加、逐步显现的过程,人们对城市化的诉求由低到高到更高品质、更加安全、更加舒适、更加美好。从关注宜业到宜业、宜居、宜游,从单一需求到多样化需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从实践来看,城市的兴起是令人着迷神往的伟大事件。没有城市就没有文明,没有城市化,恐怕仅仅是传统的农耕文明,我们很难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处在最好的时代,见证了城市时代的兴起,同时也经历过“满城挖”的不便和无奈。

伴随“城市社会”的出现,矛盾和问题并没有消失。城市化水平低已成过往,但质量不高、代价不小、麻烦不少的问题时时困扰。城市和城市化风险如影随形,黑天鹅、灰犀牛不时在寻找软肋。城市化不是战争,但曾经以壮怀激烈的场景出现,征地拆迁中的剧烈冲突、极端事件时有发生,让人挥之不去。城市化寄托着厚望,可不能出问题啊,但怎么保证它一路平安、行稳致远呢?由此来看,从风险挑战视角思考城市化应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尽管挑战无比巨大。“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同样适用于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化研究。

(节选自《城市社会的城市化与中国道路》导言,有部分删改)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