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文献卷首部译作出版!

2023/4/12 10:45:27  阅读:312 发布者: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

《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是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包括《理论卷》《诗歌卷》《小说卷》《戏剧卷》和《文献卷》五个子项目。作者聚焦文学本体,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英国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演进和文学想象,并通过对大量文学案例的剖析,深入探讨了历代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受“命运”支配的各种共同体的性质、特征、诉求、核心价值观及其美学表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本项目成果是对现有的以哲学和社会学为主的共同体研究的补充,旨在为现代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价值的文学阐释与学术视角。

总主编

李维屏,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党工组组长,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秘书长,《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编,《外语高教研究》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已出版著作、教材和译作近40部,发表论文近80篇。

查明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著有《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上、下卷)》《一苇杭之:查明建教授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等,译有《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什么是世界文学?》《非洲短篇小说选集》等。

张和龙,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院长,《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副主编。英国剑桥大学英文系、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曾获教育部直属院校“宝钢优秀教师奖”。已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近20种,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

总论 (节选)

值得关注的是,长达千余年的英国文学史折射出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即历代英国作家不约而同地将“命运共同体”作为文学想象的重要客体。英国的经典力作大都是作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群体和其中个体的境遇和命运的生动写照。许多经典作家在书写人的社会角色、话语权利和精神诉求时体现出强烈的“命运”意识和“共同体”理念。在对英国文学历史做一番哪怕是最粗略的浏览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自开山之作《贝奥武甫》起,英国文学中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一脉相承,绵亘不绝。例如,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 1400)的《 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 13871400), 托马斯 ·  马 洛 礼(Thomas Malory, 1415 1471)的《亚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 1470),托马斯 · 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的《乌托邦》(Utopia, 1516),约翰 · 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 1674)的《 失乐园 》(Paradise Lost, 1665)和约翰 ·  班扬(John Bunyan, 1628 1688)的《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1678, 1684)等早期经典力作都已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共同体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文学不仅生动再现了共同体形态和社群结合方式的历史变迁,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对命运共同体建构与解构的双重特征,因而在本质上是英国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和民族身份建构的深度参与者。此外,英国作家对共同体的着力书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批评与审美理论的发展,并引起了人们对共同体机制与悖反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显然,英国文学长达千余年的命运共同体表征已经构成了本体论和认识论评价体系。

......

毋庸置疑,源远流长和体量巨大的英国文学为我们全面系统地研究共同体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学资源。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英国文学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共同体书写展开深入研究,既符合英国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发展逻辑,也有助于人们从其纷繁复杂的文学案例中探索社会主体的境遇和命运,厘清共同体形塑与崩解的社会成因。应当指出,注重文内与文外的勾连,平衡文本分析与历史考据,在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建构文学表征视阈下的共同体批评理论与学术范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具有原创性的构想,它一方面回应了当下人类社会高度分化但社会责任却无法由传统共同体有效承担的形势,另一方面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构想的发展。

—— 李维屏

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

表征与审美研究

《理论卷》

《诗歌卷》

《小说卷》

《戏剧卷》

《文献卷》

《文献卷》总序(节选)

《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 文献卷》(下文简称《文献卷》)是一套西方共同体文论与文学批评译丛。这套译丛共有著作七种,主要译自英、美、德、法、西等国学者的共同体著述,是多语种团队协作翻译的成果。本套译丛以文学学科为中心,以其他学科为支撑,重点选择欧美学术界,尤其是文学研究界的共同体著述,通过学术导论或译序的方式对相关著作进行译介与研究。从著作类型来看,其中两种是共同体理论著作,分别是杰拉德 · 德兰蒂的《共同体》(第三版)与安东尼 · 科恩的《共同体的象征性建构》;另外五种是文学学者的共同体批评著作,分别是 J. 希利斯 · 米勒的《小说中的共同体》、赛琳 · 吉约的《文学能为共同体做什么?》、阿斯特吕克主编的《重访共同体》、玛戈 · 布林克与西尔维亚 · 普里奇主编的《文学中的共同体——文学— 政治介入的现实性》、罗德里格斯 · 萨拉斯等人主编的《共同体与现代主义主体新论》。

......

《文献卷》共有著作七种,其中六种出版于近10年内,而过去10年也是国内文学批评界对共同体问题高度关注的10年。因此,这套译丛的出版对于批评界研究文学中的共同体表征,探讨文学与共同体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及文学视域下的共同体释读与阐发,无疑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将西方最新共同体研究成果译入中国,还可以直接呼应当代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共识,也有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视角下的共同体研究。

—— 张和龙  执笔

查明建 审定

小说中的共同体

COMMUNITIES IN FICTION

小说中的共同体

ISBN978-7-5446-7377-8

作者:() J.希利斯·米勒 著

译者:陈广兴

总主编:李维屏 / 主编:查明建 张和龙

出版时间:2023-02

定价:70.00

优惠价:49.00

(点击

可进入小程序查看)

内容简介

《小说中的共同体》(Communities in Fiction2015)是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J. 希利斯·米勒的经典著作,可分为两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对共同体理论进行了梳理,尤其将海德格尔和威廉斯作为针锋相对的两极进行讨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小说中共同体的坐标。著作其余章节为第二部分,共讨论了六篇小说,分别是特罗洛普的《巴塞特的最后纪事》、哈代的《还乡》、康拉德的《诺斯托罗莫》、伍尔夫的《海浪》、品钦的《秘密融合》和塞万提斯的《双狗对话录》。通过修辞性阅读,阐释小说中共同体的现实意义是米勒写作此书的目的。

译者序 (节选)

希利斯 · 米勒是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生于1926年,1948年于奥柏林学院获本科学位,1952年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1953年开始任教于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1972年开始任教于耶鲁大学,与保罗 · 德曼、雅克 · 德里达和杰弗里 · 哈特曼等人构成解构主义耶鲁学派,与同在耶鲁的学术大家哈罗德 · 布鲁姆等人因对解构主义的不同理解而产生学术争鸣。1986年,他结束了耶鲁14年的教学生涯,前往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德里达也随其前往。2001年,米勒退休,其后依然笔耕不辍。米勒曾任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会长,一生出版了三十多部作品,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

米勒以解构主义者的身份为人所知,而解构主义常因反政治、反历史而为人诟病,但他本人认为这种批评完全是基于误解。他说,解构“通过选择立场,通过积极介入体制及体制所赖以存在的政治领域而发挥作用”。事实上,解构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德里达和德曼等人也多次表达了对这种指控的反对。例如德里达在访谈中曾说:“我的批评者认为,我在著作中宣称语言之外再无他物,而我们则被禁闭在语言的牢笼中,对于这些话,我总是惊叹不已;他们所说的,实际上,正好是反着的。” 德曼在谈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等问题时说:“我从来不认为我什么时候偏离过这些问题,它们在我心里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米勒在和中国学者张江的通信中说,他更愿意将他的文学解读称为“修辞性阅读”,而不是“解构性阅读”,就是为了避免大家对解构主义产生普遍性的误解。考察米勒21世纪的主要著作可以发现,“共同体”是他长期关注的话题,他本人也曾说他对共同体问题具有“长期关注和兴趣”。他以“共同体”命名的著作就有两部,分别是《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The Conflagration of Community: Fiction Before and After Auschwitz, 2011)和《小说中的共同体》(Communities in Fiction, 2015)。米勒对小说中共同体的关注,就是他强调文学现实意义的重要体现。

......

米勒在其著作中经常使用语言学家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小说具有“施为性”(performative)功能。米勒所谓的小说的施为性功能有两层含义。第一,小说通过语言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共同体或非共同体,这个世界或(非)共同体独立存在,是与现实相对照的虚构世界,有自己的独特规律和特点。读者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也同样需要通过语言的施为性力量在头脑中建构出这个小说世界。第二,小说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式再现让我们意识到现实世界的缺陷,比如《诺斯托罗莫》中美国资本主义对全世界的控制、《秘密融合》中美国的种族歧视等;小说还通过描述理想的人物、行为或共同体,为读者提供可供效仿的模范。无论是让我们意识到现实的缺陷,还是为我们提供效仿的对象,都能够改变我们在现实世界的行为。米勒认为,小说施为性力量来自具体的细节。进行关注小说具体细节的修辞性阅读,揭示小说中的(非)共同体的建构方式和具体特征,理解小说改变世界的施为性功能,这就是米勒《小说中的共同体》之要旨。

—— 陈广兴

译者简介

陈广兴,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出版专著《康拉德小说情节研究》,参与《美国文学大辞典》的编撰工作。发表译著《咖啡馆的文化史》《身份的焦虑》《特丽丝苔莎》《詹姆逊文集·论现代主义文学》《无聊的魅力》等。译著《身份的焦虑》在中国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文献卷

《小说中的共同体》

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共同体》(第三版)

《共同体的象征性建构》

《文学能为共同体做什么?》

《重访共同体》

《文学中的共同体——文学— 政治介入的现实性》

《共同体与现代主义主体新论》

转自:“思飞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