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推荐 | 姬凌辉《晚清民初细菌学说与卫生防疫》(附序)

2023/4/11 11:39:40  阅读:105 发布者:

《晚清民初细菌学说与卫生防疫》

姬凌辉

书号:978-7-220-12893-6

壹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233

定价:78.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细菌作为切入口的文化史著作。自19世纪下半叶,细菌学说不仅逐渐改变了东西方医学的汇通焦点,同时还构成了近代中国学科生成的重要面相。本书以晚清民初为观察时段,以细菌学说的容受与卫生防疫机制的调适为主线,辅以重大疫情为历史剖面,试图揭示该时期因虫致病说、细菌致病说、防疫观念、卫生机制之间错综复杂的情节,注重挖掘近代知识、观念与制度的往还与互动,呈现细菌学说在中国的“在地化”过程。大体上,时人在晚清民初的中国大地上刻画出了一张从通商口岸到东北三省,从东北三省到晋绥直隶,从晋绥直隶再到全国各地的社会文化版图。

【作者简介】

姬凌辉,河南信阳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历史学系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和医疗社会史。近年来相继在《近代史研究》《“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民国档案》《近代史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编辑推荐】

19世纪末,细菌学说不仅在西方开始建立起来,同时随着东方“睁眼看世界”的觉醒,以及1894年香港鼠疫及1910年东北鼠疫等的暴发,逐渐浸渗中国各界,与传统中医文化在反复碰撞、交融中,终而扎根中华大地。国内外从中西医医学、历史学者的角度,不乏关于细菌学说的探讨,但东亚地区的相关专题研究尚付阙如,且国内的相关探究对于细菌之学在中国的传播很少谈及。本书即试图在史料中爬梳这一过程,揭示该时期包括气说、细菌等观念是如何被引介、理解与传播的,以及剖析在此基础上所建立起的防疫观念。

作者史学功底深厚,且擅长运用易被忽视的医学期刊、新闻报道、时人日记、政府示谕、卫生演说等史料,结合医疗史、社会文化史及思想史,突破传统“中与西”等二元思维,建构出一幅具体而清晰的晚清民初细菌学说传播史图像。

在新冠肆虐的三年,社会对疫病的了解与认知日渐深入,医疗史的研究也更加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姬凌辉博士的《晚清民初细菌学说与卫生防疫》,即是关于医学观念与疫情防控的一项重要讨论。该书是他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完成,我作为他硕士学习期间的指导教师,自然感到高兴和欣慰,也要对他取得的进步与成绩表示衷心祝贺。

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医疗史很早就得到关注,并形成了十分系统和丰富的医学文献。当然,除了医学文献之外,早期医疗史更多的是关于医学代表性人物和医学世家的叙述。规范性、专业性的医疗史研究则是随着现代学术研究的兴起而成长起来的,于中国学术界而言更是如此。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下,中国大陆近代医疗史的研究首先主要考察的是医疗手段和技术的演进,随后将医学疾病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之中进行“社会史”的深入讨论,21世纪初又转向医疗的社会文化史a。这种演进轨迹在拓展医疗史研究空间的同时,也有力深化了医疗史研究的主题,对促进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的转换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于我而言,医疗史研究是一个“熟悉”的陌生领域。之所以“熟悉”,是因为早在世纪之交朱英教授带领我们开展中国近代社会群体研究时,就对中国近代医师(公会)、护士(公会)等群体和组织有所关注并进行了初步探讨。遗憾的是,受限于时间和精力,以及学术兴趣,我们的这些研究不仅为期不长,未能持续下去,也多停留于“社会史”层面,既对当时前沿性的学术研究缺乏系统了解,更未能加以系统性的追踪和学习。因此,当姬凌辉于2013年提出将“晚清民初的防疫制度”作为硕士论文选题时,我尽管当即认为这是一个颇具学术价值的选题,但同时告知自己对这个领域较为“陌生”,可能难以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好在他具有优秀青年学子身上应该有的一些优良品质,尤其是学习勤奋努力,以及敢于并善于向该领域的校外学者主要是余新忠、张仲民等知名青年学者求教。此外,他还积极主动参加校外的学术活动,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考和观点。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受到章清教授的肯定与青睐,以及获得机会随其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具体来说,该书首先基于政府示谕、卫生演说和新闻报道,系统梳理了晚清民初细菌学说引介与传播的历程,尤其结合重大疫情事件,对细菌学说的本土化和在地化特征进行了具体剖析,认为自19世纪下半叶细菌学说不仅逐渐改变了东西方医学的汇通焦点,同时还构成了近代中国学科生成的重要面相。在此基础上,该书还深入论述了细菌学说如何影响了时人的卫生防疫观念,在形塑晚清民初卫生防疫机制方面的角色。在这些分析和论述下,“旧医”与“新医”的差别得以彰显,晚清民国医学的“现代性”也随之显现,晚清民国知识体系与制度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可再审视。

“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a由此可见,系统性地论述晚清民初细菌学说引介传播的历史进程殊非易事,何况知识译介与制度构建之间更非简单的因果联系,而是多重线索耦合的产物。该书尽管希冀综合概念史、思想史和制度史的研究取向描述了晚清民初“细菌学说”本土化和在地化的进程与特征,但关于“细菌”知识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话语塑造和知识建构复杂关系的呈现仍略显模糊。该书除了对“细菌学说”与“温病学说”之间的碰撞、调适和汇通尚有讨论的空间,对“细菌”“病毒”之辨也有待深入论述,尤其是:晚清民初“细菌学说”之中是否包含“病毒”?“菌”“毒”语义的演化趋势是否一致,又有何区别?“菌毒”知识的系统性建构必然作用于“卫生防疫”,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由此可见,关于“细菌学说”的研讨,有必要走出“细菌”,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之下至少是中国近代医疗知识体系之中进行论述。

此外,由于医疗与健康的密切关系,我们对医疗史研究的了解与认识有一种有生而来的“熟悉”,即“具象的生命”自应是其中重要研究内容。换言之,医疗史还应立足于日常生活的逻辑,仔细观察和深度描述个体人物面对疾病和疫情时的生命观、健康观及其医疗行为,进而呈现不同时代下生命的历史与意义,而非将这些掩藏于“知识建构与制度转型”的宏大叙事之中。

尽管如此,该书的出版依然是凌辉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起点。作为一个有志于“史学远航”的选手,我们相信并冀望凌辉能在远航的征途中乘风破浪,努力耕耘,获取更大的成绩。

是为序。

郑成林

20221114日,武昌桂子山

【目录】

引 言

一、研究现状

二、本书写法

第一章 虫、气、细菌、卫生与晚清出洋国人的初步观察

一、前近代中国传统致病学说

二、近代西方“瘴气论”与公共卫生的兴起

三、如蝎如蟹:使西日记中的观察

四、小 结

第二章 甲午前后细菌概念的接引与沿海地区的检疫治疫

一、来华传教士对细菌概念的引介

二、1894年香港鼠疫与鼠疫杆菌

三、小

第三章 清末细菌学说的传播与东北鼠疫期间的防疫观念

一、清末社会各界的译介与在地化实践

二、宣统鼠疫期间细菌学说与东北地区的防疫观念

三、小 结

第四章 民初细菌学说的多样化与晋绥鼠疫期间的防疫面相

一、民初细菌学说的多样化

二、民初细菌学名词审查与统一进程

三、晋绥鼠疫期间的防疫措施与观念

四、小 结

第五章 北洋政府时期中央防疫处及其生物制品的推广接种

一、中央防疫处的组织、人事与经费

二、1919年霍乱时期的防疫观念与生物制品的推广

三、小 结

结 语

一、纵横交织

二、医学之网

参考文献

一、史料之部

二、中文专著(含中译本)

三、回忆录、传记、文集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论文

六、英文著作

七、英文论文

八、工具书

九、电子及数据库资料

附 录

后 记

感谢四川人民社·壹卷提供新书资料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