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术研究》2022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2022/7/5 9:11:49  阅读:300 发布者:

 

严春友:理解“存在”的三个维度

摘要:存在问题一直是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为此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解答。存在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第一,存在自身是无名的,是前语言的。在现代哲学的所谓“语言学转向”中,存在被理解为语言,哲学家们认为“文本之外无物存在”,以及“在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这种观点恰恰忘记了何为真正的存在。存在自身是不可描述的,一切描述都已经不是存在自身,勉强可以称之为“无名”,但这个“无名”已经是一种有名。恰是语言遮蔽了存在。语言所建立起来的“世界”,是无名之域后退才出现的,是次一级的存在。第二,在这个语言建立起来的“世界”之中,“看”具有优先性,视觉是存在感的主要来源。视觉隐喻不仅支配着西方哲学,也支配着整个人类文化和每个人的世界。第三,由语言所建构的世界中的存在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亲在和间在。亲在即在场,间在是非在场。亲在或此在是一切存在之根,是存在的逻辑起点。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一切存在的确认需以意识为逻辑前提。若没有意识,就没有存在是否存在的问题了。每个人的“宇宙”随着意识的诞生而开始,也随着意识的消失而终结。

[关键词]   存在 无名 亲在与间在

马万东 卢林萍:正义幻相中的人类心灵图景

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正义幻相和心灵样态之间的关联做了深刻的揭示和演绎,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对正义幻相和心灵之间的关联亦有精彩的呈现,但是过度的学科分化遮蔽了哲人和诗人所揭示的心灵的完整结构及其诸多表现形态。哲学要想重新获得对于人类心灵的敏感和洞见,就必须充分审视人类心灵的激情部分,在这一点上,处于形上进路和经验进路之间的修辞学进路更具有建设性意义。

[关键词]   正义 心灵 柏拉图 莎士比亚 修辞学

李薇:论休谟的道德动机及其与道德感的关联

摘要:道德动机在休谟的道德哲学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他将道德动机视为判定某一行为是否为德的必要条件。休谟坚持以情感为根据,将道德动机理解为激发人们做出德行的原因或理由,是心灵中一种具有推动性的情感。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休谟的道德动机包含了客观性、社会实践性和社会现象性等固有属性,共同激发人们做出德行。更关键的是,这些固有属性还能一定程度地弱化休谟通过情感为道德奠基的主观性,使道德判断的结果呈现出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倾向,这也是休谟追求道德哲学科学化的努力尝试。

[关键词道德动机 仁慈 正义 道德感

邹崇理 姚从军:现代逻辑关于辩证思维现象的思考

摘要:思考现代逻辑对辩证思维现象的刻画是涉及多门学科的工作,对此,辩证逻辑研究几十年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探索进路。我们选择对标注逻辑、动态逻辑以及哲思逻辑等现代逻辑分支关注的辩证思维现象进行考量。然后,从辩证思维现象的个案个例出发,采用语言逻辑分析自然语言句法语义的方法——组合范畴语法CCG融合λ-演算或投射话语表述理论PDRT等工具,对典型的辩证思维例句进行解析推演,彰显其中的矛盾思想和动态思想,从而尝试开启辩证逻辑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辩证思维现象 标注逻辑 动态逻辑 哲思逻辑 语言逻辑

陈彦瑾:论证研究的修辞化——从语用论辩术到规范语用学

摘要:通过关注从“语用论辩术”到“规范语用学”的术语使用变化,分别考察当代论证理论中两大研究流派的理论范式。首先,澄清语用论辩学派如何从合理性基础的确定、程序性模型的提出和论证性语篇的重构等方面引入说服效用、制度性语境和策略操控等因素,进而从论证评价和论证分析角度扩展其规范性研究。其次,通过分析主体间协商确认的论证性讯息意义,展示语用语言学派如何基于“目标—途径”框架,从言语交际的角度进行一种更符合自然主义原则的描述性研究。最后,通过考察术语共享与学派融合的发展脉络,揭示西方论证研究的修辞化趋势,并从广义论证视角指出更彻底的语用学研究对提取自然语言论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广义论证 语用论辩术 规范语用学 论辩 修辞

政法   社会学

张文宏 韦淑珍:特大城市独居青年的本地化社会网络分析

摘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揭示了我国已进入“独居时代”,特大城市是独居青年的聚居地,因此,特大城市独居青年成为了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群体。运用20142015年“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对特大城市青年群体的本地化社会网络分析发现,特大城市独居青年对于帮助网和玩伴网表现出了“不需要”的倾向,社会网络的本地化程度较低,尤其是经常接触的人、谈心网和玩伴网的本地化程度都显著低于核心家庭青年。针对特大城市独居青年社会网络表现出的“弱本地化”特征,本文从心理健康、高校工作、社区支持和社会包容四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独居青年 特大城市 社会网络 本地化

•网络与社会•

刘恒 吴易泽:网络消费者行踪轨迹信息交换的规制困境及路径优化——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

摘要:网络服务提供者凭借技术优势及大数据等资源,获得建构和限制行踪轨迹信息交换条件的“权力”,造成网络消费者难以通过“个人控制”获得公平交换的困境。为了避免个人因对剥削和风险的模糊恐惧而拒绝披露其行踪轨迹,网络服务提供者往往选择通过自律承诺的方式,增强个人对其信息处理的控制感及信任感;而为了降低网络服务提供者违背承诺的风险,逐渐产生了由独立、专业的第三方充当“控制代理”的规制模式,实现了对困境的突破。未来规制路径优化的方向在于通过增强“分配正义”与“程序正义”保障公平交换的实现,并激励更广泛的第三方参与“控制代理”的监管互动与合作。

[关键词行踪轨迹 信息交换 规制困境 路径优化

林爱珺 何艳明:数字媒介依赖的新表征与伦理反思

摘要: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数字媒介渗入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不断加深社会的媒介化程度,“媒介依赖症”成为一种现代病。人与媒介的“难分难舍”往往引发人的情感迷失、认知偏差、心理焦虑。媒介的人性化发展不断满足了人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了沉浸体验,但也可能弱化人的主体性意识,导致人的异化,使人过度依赖媒介。人要实现自我救赎,就必须超越媒介,增强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反连接”能力和“反沉浸”能力,避免在媒介使用中成为电子化、扁平化的人。

[关键词媒介依赖 深度媒介化社会 媒介人性化 主体性

黄瑶 杨文澜:论国家适当顾及义务在新型私人公海活动中的适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私人资本的积累,私人公海活动的数量和种类都在不断增加。以海洋清洁计划为代表的、不以船舶为基础的新型私人公海活动可能与他国公海权益产生冲突,而国际法和各国国内法对此缺乏规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87条第2款要求公海自由的行使应当适当顾及他国公海利益。然而,该义务约束的是国家,并不直接约束私人公海活动。基于《公约》和国际司法实践,各国有确保本国船舶行使公海自由时适当顾及他国权益的义务,但这一义务无法涵盖此类新型私人公海活动。为此,荷兰与海洋清洁计划组织签订了一份协议,规定了该组织进行公海活动时顾及他国公海利益的具体要求。除了这一方法,各国亦可将有关设备登记为船舶,或者寻求国际司法机构发表咨询意见,以达到相同目的。从晚近国家实践和国际司法实践来看,国际海洋法的发展趋势是强化私人公海活动中的国家监管义务,以使各国有责任确保其管辖范围内所有类型的私人公海活动都遵守适当顾及义务的要求。

[关键词适当顾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公海 新型私人公海活动 海洋清洁计划

刘耀东 杜雅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的治理逻辑与优化路径

摘要:基于“治理逻辑—现实问题—优化路径”分析框架,可以深入理解我国推行“放管服”改革和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程中“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的实践效果。从发展缘起上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遵循着“初步探索—逐步推广—逐渐成熟”的发展逻辑;从动力来源和目标导向上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呈现推力与拉力间的互促逻辑、政府与市场的互惠逻辑。当前“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仍然面临着监管职责边界不清晰、抽查结果分析运用不规范、随机抽查规则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执法队伍建设与新型监管需求不匹配、智能平台构建不完善等现实问题,为推进新型监管模式向纵深发展,还需从多种监管机制衔接、构建抽查结果分析运用机制、执法队伍建设、智能监管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双随机、一公开” 治理逻辑 优化路径

经济学   管理学

李金华:制造强国进程中我国制造业优势生产能力的空间布局

摘要:中国主要制造产品产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和部分内陆省份。中国制造500强企业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在东、中、西、东北地区的分布与企业数量的分布一样,很不均衡,东部、中部仍然占有较大比重,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占比较小。中国先进制造百强园区也是更多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百强园区较少,拥有的先进制造生产能力较弱。未来,中国制造业要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实现制造现代化,推进东西部制造产能协调发展;壮大制造行业领军企业,打造行业国际顶级品牌;加大力度培育中西部地区“小巨人”企业,形成“小巨人”企业集群。

[关键词制造强国 优势产能 空间分布

唐鑛 郑琪:新就业形态中的劳动者权益维护与工会工作模式选择

摘要:新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劳动就业领域的新形势,传统的雇佣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如网约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依附于平台就业的新就业形态人员。工会作为劳动者利益的代表,高度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本文基于对新就业形态工作特征变化的分析,提出当前工会三方面工作难度:第一,工会组织劳动者的渠道受阻,工会组织难度加大;第二,工会对于自身定位和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工作方式不清晰;第三,工会在新形势下处理争议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本文在广东省深圳市和广州市总工会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工会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工作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构建工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经济 新就业形态 工会 职工维权

杜恂诚:新的消费习惯催生巨大市场——简论近代中国的卷烟工业

摘要:近代中国,人们以纸烟代替土烟丝,这一消费习惯的改变催生了巨大的卷烟市场。中国近代的卷烟生产和销售,具有寡头垄断的特征,外资英美烟公司占有约2/3的份额。外资英美烟公司是一个从原料种植和收购、生产到销售的纵向一体化企业。在它的压力下,众多华商企业之所以仍能产生和发展,有三大原因。一是市场不断扩大;二是人们消费习惯存在差异性和多元化;三是英美烟公司的产品定价比较高,其厚利战略给华商企业留出了生存空间。从晚清、北洋再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包括英美烟公司在内的卷烟企业税负逐步加重,早期英美烟公司在华特权可能还明显一些,但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它在卷烟税方面的特权已不明显。近代中国卷烟业的发展史可以给我们提供若干历史启示,如消费品的价格和品质要与多层次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和偏好相适应、努力开发国产原料替代进口原料以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基础、重视销售网络的建设及广告投入、防止或拆分垄断型企业、注重税收公平等。

[关键词近代中国 卷烟业 英美烟公司 消费习惯 税负特权

冯锐 郑伟钢 张少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地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从理论层面剖析金融资源错配对宏观经济、地方财政、金融部门、非金融部门、房地产部门和对外贸易六个维度的金融风险影响,并基于中国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构建地方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量化分析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地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显著降低地方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且金融配置效率对六个维度的金融风险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能够有效抑制相邻地区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的流动促使邻近地区能有效缓解金融资源错配引发的金融风险。

[关键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系统性金融风险 空间溢出效应

历史学

蒋建国:卢沟桥事变与读者读报反响

摘要:卢沟桥事变震惊中外,国内主要报刊的报道较为详尽。面对国难,报刊读者对于卢沟桥事变的阅读、思考与态度虽然有时空上的差异,但焦灼、愤恨的心情却较为相似。在“和”与“战”方面,读者的立场也有分歧,但随着战火的延烧,尤其是随着平津沦陷和八一三事变的爆发,持续一个多月的卢沟桥事变的报道,使许多读者逐步认识到抗战救国乃是必然的选择。通过政界人士、传统士绅、学界人士的新闻记载和事后回忆,我们可以从阅读史的角度探析这一重大事件的冲击和影响。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 读者 影响

杨猛:“问责”:宣统二年弹劾军机风潮与清廷中枢改制

摘要:宣统二年的内外政情促使清廷明确将组织责任内阁提上立宪日程,此后新内阁成立之前旧军机的责任问题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资政院议员以军机大臣副署制度为据连续质问其行政责任,要求军机处对资政院负责,试图在阁会建成之前将两者的关系塑造为内阁与国会关系。军机大臣答复“不负责任”后,议员们掀起弹劾风潮,要求明定军机大臣责任,速设责任内阁,并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朝野围绕军机责任产生的纷争进一步凸显出组建新内阁的紧迫性,清廷虽然否决了弹劾案,但加快了中枢改制的进程。弹劾军机风潮暴露出过渡时期朝野双方对新旧政体转变方式的认知分歧,此后清廷的立宪诚意日益受到质疑。

[关键词弹劾军机 责任内阁 资政院 清末立宪

•近代知识与制度转型•

李敏:清末国粹思潮与“文学”的流播

摘要:清末席卷中国思想界的国粹思潮,顺应存国存种及改良群治的现实需要,对学术分科与“文学”概念流播的作用显著。从邓实等人倡言复兴古学以存种性,到南社的发起成立,朝野各方保存国粹的意趣理念各有差异,以分科的眼光看待国学成为普遍趋势,“文学”被视为国粹的核心成分,甚至国学的代名词。由于语义来源及学术旨趣的差异,国粹论者的“文学”含义差别较大,在中国知识体系中属于不同性质范畴的六艺、诸子、文辞等,被分别纳入其中,是中国学术接引分科之学,融入世界体系的重要途径。清末国粹思潮对“文学”概念流播的作用,体现近代中国学术重塑与社会变革的深层关系。

[关键词《国粹学报》 群治 革命论 文学 学术分科

文学  语言学

王才勇:论艺术形式创制的有体和无体——中西艺术范式差异再辨析

摘要:艺术形式创制有其现实关联,即从出于物。物有形也有体,形来自人对物的把握,体则来自物本身。唯有有体,呈现体性和体相的形才是即物的,才会给人以实感。西方艺术,无论是希腊—文艺复兴传统,还是现代主义,艺术形式都是有形有体的,因此写实,呈现出确定性;中华艺术则相反,形式创制是有形无体的,因此不写实,没有确定性。形是一切艺术作为感性文化必须具备的,否则形式便无从感知,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但是,体则不是艺术形式所必需的,一个无体之形依然可以诉诸感官。体与个体性相连,无体之形虽能感知,但已不再系之个体存在。西方艺术由于有形有体,感知便是个体性的,不可复得,无以共享;中华艺术由于有形无体,感知便是非个体性的,是在共体层面发生。所以,形式的有体无体展现了中西艺术的分水岭所在。这是从中西艺术面临的与现实关系这个共有问题出发,由不同即物方式得出的一个认知。

[关键词有形有体 有形无体 西方艺术 中华艺术 有体美学 无体美学

卢文超:从雕塑精神到音乐精神——跨媒介视角中的西方绘画变迁

摘要: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确立了师法雕塑的原则,是否具有雕塑性成为绘画成败的关键因素。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西方绘画不再师法雕塑,转而师法音乐。这在不少画家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绘画不再追求对外在自然的如实复制,而是追求对内在情感的真切表达,音乐成为新的师法对象。西方绘画发生了从雕塑性到音乐性的精神变迁。中国绘画自古以来具有音乐精神,近代在西学东渐背景下转而师法雕塑。中西绘画精神发生了互转,此种现象值得回顾与反思。从跨媒介视角审视该问题,不仅对我们建构艺术史有所帮助,而且对改进艺术教育也有所启发。

[关键词雕塑 音乐 绘画 跨媒介 绘画精神

杨东林:宫体诗与宫廷

摘要:宫体诗,顾名思义,与宫廷的关系密不可分。就梁代宫体诗的发生来说,以“宫”命体,首先揭示出这一新的诗体诗风成为文学思潮主流的一个时间节点,即萧纲为太子入主东宫的中大通三年(531)是文学思想史上一个大写的转折年份。其次,暗示萧纲文学集团和宫体诗创作思潮由地方到京城、由边缘到中心的空间上的迁移集中过程。复次,标示这一诗歌活动核心领袖居于宫廷的身份特征,宫体诗人围绕东宫主人进行创作活动,宫廷是宫体诗创作集散的中心。梁代宫体诗的题材内容并不是其时宫廷空间环境和生活实际的反映,但宫体诗在陈隋唐初和宫廷生活发生实际的联系,因而后人在泛化宫体诗概念时,对宫体诗赋以宫廷题材风格的内涵,多侧重从道德格调方面进行评价。这容易掩盖宫体诗的实质,妨碍对其在诗史上的准确定位。

[关键词宫体诗 宫廷 萧纲 道德评价

陆路:汉晋六朝岭南诗考述

摘要:岭南早在汉代就有文学活动,苍梧郡诗歌起步较早,创作诗歌较多的则是后来的岭南政治中心南海郡和来往岭南的要道所在的始兴郡。东晋王叔之对岭南风光的描绘,使岭南成为推进山水诗成熟的试验地。南朝齐时范云和梁陈之际江总在岭南时的描写岭南风土等文学活动,对岭南诗歌创作有一定推动作用。对于岭南诗的考索分析可为岭南文学和文学地理的研究提供某些基础。

[关键词汉魏 六朝 岭南 诗歌 文学地理

转自:学术研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