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如何顺利
写完毕业论文
研究生没发什么文章,毕业论文也是拼拼凑凑、磕磕绊绊才写完的,好在最终顺利通过了盲审。所以这篇文章并不是“学术大神经验总结”,而是一个普通研究生如何在焦虑和拖延中稳妥毕业的一点真实经历。如果你也正处在写论文的挣扎期,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
选题:
不求“新”,只求“稳”
兴趣优先:选一个你不讨厌的研究对象
这是我们导师反复强调的一点: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家或作品。论文写作周期很长,如果你对研究对象没有感情,阅读过程就足以劝退,更别说深入分析和理论阐释了。
我是直到选题时才意识到这个道理的。而我那些“提前规划型”同学,在研一就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几学期的课程论文都围绕这个对象写,最终毕业论文的素材早早就准备好了,效率高太多。
别盲目追求“冷门”或“新颖”
有些同学为了追求差异化,刻意避开热门作家,专挑冷门对象。但冷门作家的研究资料少、研究价值尚未被广泛认可,写起来常常陷入资料匮乏、思路混乱的困境。
我的建议是:研究经典作家依然可行,只要从“小切口”“新视角”入手,同样可以写出有新意的论文。这是相对稳妥的一种方式。
文献查找:
学会“套娃”和“跳读”
超链接式阅读:从一篇引出十篇
看一篇相关论文时,不要只看它本身的观点,更要关注它引用了哪些参考文献。顺着这些线索找下去,就能快速构建起你选题相关的研究脉络。
筛选精读:重点理论有针对性地读
面对一些晦涩厚重的理论著作,如果全读一遍时间成本太高。我常用的方法是:先看论文中是如何引用某个理论的,再根据引用内容去理论著作中找原文出处,只精读与自己论文相关的部分。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理论文集类书籍,能有效节省时间。当然,对于整本书都与你研究密切相关的著作,还是建议系统地读。
写作过程:
是一点点拼出来的
搭建好框架,才能知道怎么写下去
论文写作其实就像拼图。你手里的素材就是这些,但要把它们打碎重组,形成一个有逻辑的论证结构,这非常考验问题意识和结构把控力。
我在开题时列过一个框架,和最终提交的版本差别很大。期间改了很多次,过程也很痛苦。我的建议是:尽早搭好基本结构,多与导师沟通,明确每一章、每一节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后期修改才不会完全推倒重来。
时间安排要合理,越早开始越好
我们学校是研二下学期开题,研三上学期末预答辩。虽然听起来时间充裕,但真正到了研三,你会被实习、找工作、考公等事分散注意力,论文的时间就变得非常紧张。
我是在研二暑假期间写了初稿,但开学后忙于找工作,论文被搁置了很久。等到需要补充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写不动了”。预答辩时被老师批评得很厉害,一度以为要延毕。
之后就只能靠不断修改、补全,一直到三月才定稿,时间非常紧张。建议大家,尽早动笔、早写初稿,留足修改时间。
多和导师交流,避免方向跑偏
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埋头苦写,可能写着写着就跑偏了,还意识不到。特别是当你觉得“这个想法挺新”的时候,其实可能已经有人写过类似内容了。
所以建议大家定期找导师沟通,哪怕只是讨论某一章的写法,也能帮助你及时调整方向。
心态建设很重要
写论文是个孤独且消耗的过程。身边的同学各写各的,没有人完全和你步调一致。你会时不时陷入焦虑:“这理论我怎么都看不懂”“为什么我选的题别人已经写过了”“我是不是写不完了”。
但请相信自己,这种情绪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坚持写、坚持改,慢慢你会找到节奏,初稿会成型,结构会清晰,你也会越来越接近毕业。
写在最后
能顺利毕业的,并不是最聪明、最勤奋的人,而是那个提前动笔、不断调整、咬牙坚持到最后的人。
就算是属于“混的研究生”,也一定有办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合格的论文。希望我的经历能为你提供一些思路和心理支持。
转自省级期刊发表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