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的五种方法
METHOD 1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允许研究者深入探索和理解一个或多个案例的复杂性。这种方法的目的是通过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揭示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过程和结果。案例研究可以用于探索新现象、测试理论、理解复杂问题或评估实践效果。
一、研究方法
案例选择:研究者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然后选择能够代表研究问题的案例。案例的选择应基于其典型性、可访问性和研究的可行性。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案例研究的核心环节。研究者通过访谈、观察、文档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数据。这一阶段要求研究者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以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数据分析:收集到的数据需要通过编码、分类和主题分析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者应识别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关键因素,以构建对案例的深入理解。
理论联系:案例研究的结果应与现有理论相联系,以验证、扩展或挑战理论。这一步骤要求研究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报告撰写:研究者需要将研究过程、分析结果和结论以书面形式呈现。报告应清晰、逻辑性强,并能够反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反思与评估:研究者应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估研究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这一步骤有助于提高研究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二、研究特点
深入性:案例研究通过深入分析特定案例,揭示现象的内在逻辑和复杂性具体性:研究集中在特定的情境或个体上,有助于理解复杂和独特的现象。灵活性:研究设计可以根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信息和问题进行调整。
可转移性:虽然案例研究的结论可能不具有普遍性,但它们可以为其他类似情境提供见解和启示。
METHOD 2
民族志
民族志(Ethnography)又称人种志,民俗志。来自人类学的一种田野研究方法,参与者以公开或者隐蔽的身份,长期参与到某个特殊群体的生活之中,从其内部提供有关意义和行为的描绘。民族志以研究者个人为研究工具,通过广泛收集材料,关心人们普通的、习以为常的活动,从而详细地准确地描绘一个社会群体的面貌。民族志为描述社群文化的文字或影像,也作为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的记录资料,可区分为“巨观民族志”和“微观民族志”。前者研究复杂社会、多样社区、多样社会机构或含有多样生活型态的“单一社区”;后者则描绘某个异国小部落、中产阶级社区中一小群人的单一社会情境,或单一社会制度却含有多样社会情境者。
一、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民族志研究的核心方法,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档案记录检视等多种手段。研究者需要长期沉浸在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入交流来获取丰富的资料。
参与观察:研究者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研究现场,通过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语言、交往方式等,获取第一手资料。
深度访谈:通过与研究对象的深入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经历等,获取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信息。
档案记录检视:查阅相关文献、档案等资料,以验证和补充田野调查中获取的信息。
文本写作:在收集到丰富的资料后,研究者需要将其整理成文本形式,通过叙述、分析解释等手段来呈现研究结果。
二、研究特点
深入性:研究者需要长时间地与研究对象互动,以获得深入的理解和见解。
参与性:研究者不仅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这有助于建立信任和获取更真实的数据。
文化相对主义:研究者需要从研究对象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和信仰,避免文化偏见。
反思性: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研究过程和偏见进行反思,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METHOD 3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1967年美国学者格拉塞(BarneyG.Glaser)和斯特劳斯(Anselm Strauss)在二人专著《扎根理论的发现:质化研究策略》(The discovery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中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要求研究人员在研究开始前不进行理论假设,直接通过实际观察,在收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归纳出经验概括,上升为具有普适性的理论。
一、研究方法
数据收集:研究者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原始数据。数据收集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抽样。一般的研究往往根据理论演经提出研究假设,再据此进行随机抽样。而扎根理论的抽样方式为理论性抽样,即由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范畴或理论指导研究者进行下一步研究的抽样和资料的采集。扎根理论认为抽样和资料搜集的工作要直持续到范畴里的资料达到“理论饱和”为止。
开放编码:开放式编码是经由密集地检测资料来对现象加以命名与类属化的过程,不仅要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而且要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并予以操作化。
主轴编码:轴心式编码是扎根理论逐级编码过程的中间阶段旨在发现、建立主要概念类属与次要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有机联系,从而将分散的资料以新的方式重新组织起来。
选择性编码:选择式编码指的是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选择一个核心类属概念,通过不断地分析把与之相关的次要类属概念集中起来,以系统地说明和验证主要类属概念与次要类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填充未来需要完善或发展的类属概念的过程。
验证:通过进一步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来验证构建的理论,
撰写报告:将研究过程和结果整理成报告,展示理论的形成过程。
二、研究特点
归纳性:从数据中归纳出理论,而不是从理论出发。
灵活性:研究过程可以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迭代性:数据收集、分析和理论构建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理论饱和:当新收集的数据不再产生新的理论概念时,认为理论已经饱和。
METHOD 4
现象学
现象学是一种哲学研究方法,起源于 20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Husser1)提出。现象学的核心目标是描述和理解人类经验中的现象,即事物呈现给我们意识的方式。这种方法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悬置(epoché)或“括号化”来排除先入为主的假设和理论,以便更纯粹地观察和描述经验。
一、研究方法
现象学还原:这是现象学研究的第一步,涉及将注意力从事物的客观存在转移到它们在意识中的呈现方式。
本质还原:在现象学还原的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探索经验中显现的本质特征生活世界:现象学关注个体的生活世界,即个体的日常经验和感知世界。
意向性:胡塞尔提出,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的,这种指向性被称为意向性。现象学研究意识如何指向和构成其对象。
二、研究特点
关注直接经验:现象学强调对直接经验的深入观察和描述,而不是依赖于间接的、理论化的解释。
本质探索:现象学试图揭示经验中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如何呈现给意识
描述性分析:现象学研究侧重于详细描述经验中的现象,而不是解释它们。跨学科性:现象学的方法和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哲学以外的多个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
反思性:现象学鼓励研究者进行自我反思,以确保研究过程的纯粹性和客观性方法论的多样性:现象学不是一种单一的方法,而是一种包含多种技术和策略的方法论。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批判性:现象学经常用于批判现有的理论和假设,通过揭示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METHOD 5
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亦称为话语研究或话语分析学,是一种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它关注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的使用及其产生的效果。话语分析不仅仅分析文本或话语的表面意义,而且还探讨语言如何构建社会现实、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以及在社会关系中如何体现和再生权力和意识形态。
一、研究方法
确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如探讨某一特定话语如何构建社会身份。
选择话语材料:根据研究问题,选择相关的文本、访谈、媒体内容等作为分析对象。
话语转录:将话语材料转化为书面文本,以便进行详细分析。
初步阅读:对话语材料进行全面阅读,以获得整体理解,并识别初步的主题和模式编码和标记:使用颜色、符号或软件工具对话语中的关键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进行标记。
主题分析:识别话语中的主要主题和子主题,分析它们如何相互关联。批判性分析:深入探讨话语中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身份建构,分析话语如何影响和被社会结构所影响。
理论联系:将分析结果与相关理论联系起来,以增强研究的解释力。
二、研究特点
多维性:话语分析不仅仅关注文本的字面意义,还涉及语言的多个层面,包括语法、语义、语用、修辞、语境等,以及这些层面如何相互作用来构建意义。语境敏感性:话语分析认为语境对话语的意义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包括话语发生的社会、文化、历史和情境背景。
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采用批判性视角,特别是批判性话语分析(CDA),它旨在揭示话语中隐藏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偏见和社会不平等。
理论导向性:话语分析往往与特定的理论框架相结合,如社会构建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这些理论为分析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工具。
转自崇文论文辅导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